包身工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778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包身工教案.docx

《包身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身工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包身工教案.docx

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三、   教学过程(二课时) 

   预习:

   1)生字注音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lóu)   噩梦(è)   怔住(zhèng)   锭子(dìng) 

   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了解时代背景 

   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   1932年“一?

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

这个时候的中国:

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

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九?

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作者介绍 

   包身工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被揭露,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

这位作家,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

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

 

   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他一生着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 

   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

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

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

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

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

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

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报告文学:

新闻性  文学性

   研读文本:

   第一课时

   导语: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你同意吗能具体说明吗?

除了同情,更需要了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下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主动,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7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

   一:

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1: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明确:

起床时间:

四点一刻(早)。

   居住坏境:

挤、差、脏、乱。

   接下来是

   早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

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

   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

   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

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

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

   自然环境: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

1]、工厂:

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

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板书):

起床    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    恶劣的工作环境 

   工人状态:

人为惩罚, 精神麻木。

   总结 

   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粗略了解了她们一天的生活,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

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

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2:

研读作品,分析作者对这几个实例如何再现

   芦柴棒的故事

   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

   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典型事件,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写法特点:

点面结合。

   二:

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阅读(8-11段)(15-22段)(34段)进一步了解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1:

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2:

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明确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

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三:

同学明确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1: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表明记者的观点;

   衬托、深化主题。

   2:

本文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

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

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

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

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总结

   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

主副交互,点面结合,精确的数字。

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

咱们慢慢道来。

   第二课时

   导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

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

   一:

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1:

同学们认为那一段最集中地表达作者的爱憎:

   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

(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

(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

(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

(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

(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

(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饲养”一词没有用错。

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

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

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

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请同学总结本文为何强烈地震撼这我们

   生动的语言。

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

(文学性)

   精确的数字。

(真实性)

   主副交互}行文特点

   点面结合}表现手法

   记叙?

议论?

抒情}多种表达方式

   结束语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

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未来 

   面       点 

   起床  芦柴棒   恶劣的居住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形成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上工  小福子   恶劣的劳动条件                 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总结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14、包身工

――夏衍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

讲读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

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这种文体就是?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

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二、作者简介: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乃熙,号端先。

现代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

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参看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

 

包身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2、反复阅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课文分析】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

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同时,通过文章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反映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也有些隔膜。

教师必须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了解背景知识,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一、导语设计:

本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短新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背景知识

报告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

浙江杭县人。

主要作品有《狂流》《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四、信息筛选

(一)、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并进行评价。

明确:

1、四点一刻:

起床情形    居住低劣

2、四点半钟:

早饭情景    饭食粗劣

3、五点钟:

  上工情景    遭受虐待

(二)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吃、住、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

(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五、合作探究

本文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就是记叙性的材料,背景材料就是说明议论性的材料。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再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分清楚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可以把材料分合成这样的形式,例如《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板书)

(一)梳理探究:

包身工的一天

我们先来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请同学们精读课文记叙性材料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

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明确:

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

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

接着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

最后是晚上六点钟,包身工放工时的情景。

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②从住宿、饮食、劳动条件三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2、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目的是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给人以深深地震撼。

3、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明确: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

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

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

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