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575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docx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

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关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

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

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厚真挚的情谊。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把握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二)通过分析文章典型事件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寿镜吾,大家还记得寿镜吾先生是怎样一位老师吗?

(明确:

是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一位拿着戒尺,看似严厉,实则慈祥的老先生。

)除了寿镜吾老先生,令鲁迅一生深情怀念的还有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谁?

鲁迅为什么会怀念一位日本老师呢?

鲁迅对他到底有怎样的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藤野先生》。

(二)预习检测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2.为生字注音

发髻  解剖 诘责 畸形 抑扬顿挫 杳无消息

3.理解词义

物以希为贵:

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烂漫:

颜色鲜明而美丽。

精通时事:

文中是讽刺的说法。

所谓“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客死:

死在异国他乡。

油光可鉴: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的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杳无消息: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四、整体感知

(一)播放轻音乐相伴的朗读带,注意语气、语速、语调。

在听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

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的顺序和线索又是什么?

3.理清文章结构。

(二)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师: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

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生1:

表明地点转换的的语句及地点: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在东京。

②“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之后”——离仙台后。

师:

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的顺序和线索又是什么?

生2:

①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②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③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师: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生3: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师:

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生4:

“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

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师: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生5: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师:

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

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生6: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师:

(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生7: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生8:

“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师:

作者对这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生9:

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

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师:

见到藤野先生后,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生10: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先生大大小小的书和耳闻他的衣着方面来写,表现了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师:

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品质?

生11: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通过它们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学生、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师:

作者还写了在仙台学医期间的哪些事情?

生12: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师:

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13:

这两件事对志在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师:

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生13:

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师:

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生14: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打算继续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词“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

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师:

到第35自然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生15:

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师:

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

“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生16:

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使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怕”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师: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生17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

怎能不感激他呢?

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

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师:

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生18: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

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写匿名信者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师:

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生19:

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

师: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写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写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

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教师小结:

本课篇幅较长,约4000字,这样长且难的课文,通过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

通过地点的转换,引导学生探究鲁迅先生的心路变化历程,学习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也就是典型事例、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