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7122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docx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

语言文字运用+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专练7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

广纳百川而不捐细流,吸纳一切又输出所有,是长江的( );开山劈岭、攻坚克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是长江的( );动则惊涛,静若止水,从不驻足,奔腾入海,是长江的( );只争朝夕,不舍昼夜,是长江的( )。

生活在这样的奔腾中,你我都是一滴澎湃的水、一朵跳跃的浪、一条浓缩的浩瀚长江。

岁月抹不去历史的创痕,江河洗不尽积年的风尘。

历史上的长江,“素湍绿潭”“碧水东流至此回”“蜀江水碧蜀山青”。

但是在830多年前,南宋诗人范成大从岷江一路直下,漂泊到汉口岸边才见到清澈的汉水,与他几乎同时期的诗人袁说友更是记录道“荆江水涨,浊波涌急”,南宋进士陈造还留下“汉江水黄浊”的日记。

及至宋末元初,长江流域植被大量被采伐,水土流失更甚。

从此,南宋以降研读写长江的诗文,已很难再见到“清流”“碧波”之类。

文笔如史笔,留存下长江的前世今生。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性格    品格    自觉追求

B.品格    性格    自觉追求

C.品格    性格    追求自觉

D.性格    品格    追求自觉

2.下面各选项中,不含有文中画波浪线句所具修辞的一项是( )(3分)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修改。

(3分)

4.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至少有五处不妥,请指出并改正。

通 告

为提升城市形象、减轻交通压力,我市将对辖区部分街面和道路进行升级改造。

现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敝工程将于2018年2月10日开始,6月10日8时截至,在此期间会影响市民的出行及日常生活,敬请包涵。

如有疑问,欢迎提出。

投诉电话:

2945663。

对工程施工给市民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请予以理解和支持。

××市市政建设总公司

2018年3月1日

5.请阅读下面某校对高三部分班级第一次作文书写及错别字情况的统计表,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三

(1)(20)班第一次作文书写及错别字情况统计表

班级

书写

错别字

整洁

潦草

备注

高三

(1)班

40%

60%

17%

83%

理科班

高三(20)班

85%

15%

70%

30%

文科班

请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两个班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要求:

不得直接引用表中统计数字,每条不超过30字(含标点符号)。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对词中语句的解读和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都门帐饮无绪”,与落笔四字呼应,这一句明写送别的地点,同时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

“无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

B.“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

”——我这一走,年复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直抒胸臆之笔。

7.“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粮食 

茹志鹃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

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

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

一进门就对老伴说:

“有吃的吗?

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

”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

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

“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

”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

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梁饼子给他。

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

“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

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

”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

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

“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

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

“就这点高梁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

你看着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

”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又说道:

“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

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

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

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

装吧装吧!

啰嗦个啥!

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

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

说实在的。

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

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

”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梁面装进了干粮袋。

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

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

”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

“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梁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

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饼!

也行啊!

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

”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

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

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

用手掌抹了抹嘴,说:

“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

”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

嗨!

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

”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

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

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

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

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

”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

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

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

1.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3分)

老寿:

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①→把四袋粮食交给老甘→②

老甘:

③→按约定来到老寿家取粮→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

①                                                    

②                                                    

③                                                    

2.品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

(3分)

“有难处,这不假啊!

”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3.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

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4分)

4.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

(6分)

①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

②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送狄承式青田教谕[注]序

归有光

予与承式同举于乡,试于礼部,皆不第。

而承式独以禄养为急,徘徊都下。

送予出崇文门外,谓当得官浙中,因约余游钱塘西湖,远则在天台、雁荡之间,欲为东道主人,然又数不果。

今年,始得处之青田。

青田在万山中,足以读书谈道,优游自适。

而浙东学者,近岁浸被阳明之教,为致良知之学。

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

今为人师,不容默默,亦将出其所有,以考论其同不同何如也。

浙东道学之盛,盖自宋之季世。

高皇帝初定建康,青田刘文成公,实与景濂及丽水叶景渊、龙泉章三益四人,首先应聘而至。

当是时,居礼贤馆,日与密议。

浙东儒者皆在。

盖国家兴礼乐,定制度,建学养士科举之法,一出于宋儒。

其渊源之所自如此。

近岁以来,处之科第,至阖郡不见一人。

或者遂目为深山荒绝之区,而不知假令县岁贡数十辈,岂尽谓之才贤得人耶?

以瓯粤区区二百年,有文成公为帝者师,不可谓之乏人也矣。

天下承平日久,士大夫不知兵,一旦边圉有警,束手无策,徒望之勇猛强力之人。

如此,则古所谓合射献馘于学宫者,何事耶?

文成以书生,当方谷珍起海上,毅然建剿灭之策。

佐石抹元师擒殄山寇,卒以保障乡里,挈全城以归兴王之运。

其文武大略,且未可以一乡一国之士概之矣。

承式入公之里,而与其子弟游,能无慨然有感矣乎!

夫山川之气,积二百年,当有发者。

况以先王之道,《六经》孔、孟之语训迪之。

将见括苍之士,必有文武忠孝出而为国家之用者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 教谕:

明清时,县设“县儒学”,内设教谕一人,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又数不果        果:

实现

B.一旦边圉有警             圉:

牢狱

C.佐石抹元师擒殄山寇       殄:

消灭

D.挈全城以归兴王之运       挈:

带领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是古代官署的“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B.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的是承式急于用官俸来供养亲人等。

C.建康,是杭州在六朝时期的名称,是六代京师之地,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D.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

(4分)

(2)承式入公之里,而与其子弟游,能无慨然有感矣乎!

(4分)

8.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去写刘文成公?

(4分)

答案与解析

1.(3分)C

2.(3分)B

3.(3分)从此,研读南宋以降写长江的诗文,已很难再见到“清流”“碧波”之类的描述。

4.【答案】 ①“宣布”改为“通告”;②“敝”改为“本”;③“截至”改为“截止”;④“包涵”改为“谅解”;⑤“投诉”改为“联系”_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用语得体的能力。

“宣布”多指决定或表明态度,“通告”则是告知全体公众;“敝”是本人或本乡的谦称,不用于物;“截至”后边往往要跟具体时间,而“截止”则相反,后面不能跟具体时间;“包涵”用于请对方原谅自己的缺点,“谅解”则希望对方能原谅和理解。

5.答案 ①理科班过半同学书写及错别字两项问题很大,后者问题尤为严重。

②文科班过半同学两项统计情况良好,错别字问题比书写问题大些。

解析 基本情况:

书写、错别字统计内容的班级基本情况。

主要问题:

班级在统计数据中显现出的主要问题。

本题可从文理班各自的书写与错别字情况切入,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概括。

6.C【解析】“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7.采用了融情入景的写法,所以特别动人。

第一,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酒醒”之后。

此时是柳永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也会“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8.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写错字:

拨、与、雀;易漏字:

之、也。

答案: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①把所有粮食装成四袋;②发现老甘留下两袋粮食;③准备转移队伍。

2、反映了老寿复杂的心理,老寿已决定为革命献出所有的粮食,但这样做会给家里带来困难,无法直面老伴,因此又感到愧疚。

3、①脾气急躁,心直口快。

从老寿的老伴还未等老寿把话说完就将粮食摔到老寿怀里的动作和“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等语言可以看出;②个性坚强,深明大义。

从宁愿自家饿肚子,也愿意老寿把粮食给队伍可以看出;③温柔体贴,爱护家人。

从她对老寿的关心,对孩子的关;心可以看出。

4、第一句话写老寿为自己不能为共产党员提供四袋干粮,要混一袋饼条子,而感到羞愧,表现的是老寿这样的普通百姓对党的爱。

第二句话写的是共产党员把四袋干粮留了两袋偷偷还给老寿,体现的是共产党员对普通百姓的关爱。

表现了共产党员与百姓相互关爱,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佩和怀念。

5.解析:

选B 圉:

边境。

6.解析:

选C “杭州”错,应为“南京”。

7.参考答案:

(1)狄承式为人敦厚朴实有所约束,不喜欢谈论辩说,然而胸中自有心得。

(得分点:

“敛约”“中”“得”各1分,句意1分)

(2)狄承式来到刘文成公的故里,同文成公的后生晚辈交游,能不有所感慨吗!

(得分点:

“里”“游”“慨”各1分,句意1分)

8.参考答案:

①说明青田是出人才的地方,人才不能光靠科举考试来评判;②说明书生应该有真才实干,鼓励狄承式在培养人才上有所作为。

(每点2分)

参考译文:

我和承式在乡试中同时中举,在礼部考试,都没有考中。

承式偏偏因为急于用官俸养亲,徘徊逗留在京城。

他把我送出崇文门外,说倘若能够在浙中得官,就约我游览钱塘西湖,远一点的就到天台、雁荡之间,想要作为东道主(来接待我),然而又屡次没能实现。

今年,承式才得以在青田县任职。

青田县坐落在群山之中,完全可以研读诗书、谈说义理,悠闲适意。

浙东一带求学的人,近年来受阳明之教熏陶,学习致良知的学说(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统一的表现)。

狄承式为人敦厚朴实有所约束,不喜欢谈论辩说,然而胸中自有心得。

现在已为人师,容不得再默不作声,也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考证评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究竟有什么异同。

浙东道学的兴盛,大概从宋代末期开始。

高皇帝最初定都建康,青田县的刘文成公(刘基),实际上和宋景濂以及丽水县的叶景渊、龙泉县的章三益四人,首先应聘到这里。

在那个时候,(刘文成公)居住在礼贤馆,每天与他们一起密切商议。

浙东的儒生都在。

国家振兴礼乐,制定法令制度,建设学宫培养士人,采用科举选才的方法,全都出自宋代儒学理念。

它渊源的来由就是这样的。

近年来,通过科举得官的,全郡没有出现一个人。

(因此)有的人就把这里看作深山中荒凉落后的地区,却不知道假使某县每年能中科举几十人,难道就能说这里出人才了吗?

瓯粤地区在短短的二百年中,就出了作为皇帝老师的刘文成公,不可以说它缺乏人才。

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士大夫们不懂军事,一旦边境有紧急情况,就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那些勇猛、力量强的人。

像这样的话,那么古代那些在学宫中想要建立功勋的人,能干什么呢?

刘文成公作为一介书生,在方谷珍起兵海上的时候,果断进献剿灭敌人的策略。

辅佐石抹元的军队抓捕、消灭山贼,最终得以保护乡里,带领全城人来归附明君,以振兴国家。

他的文韬武略,是不可拿一乡一国的读书人来衡量的。

狄承式来到刘文成公的故里,同文成公的后生晚辈交游,能不有所感慨吗!

山川的灵气,积聚了二百年,应当有所生发了。

何况用先王之道,《六经》孔、孟的言论来教诲启发他们。

我将看到括苍县的读书人,一定会有文武忠孝的人出现而为国家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