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7324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教育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5、《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

A、杨贤江 B、陶行知 C、鲁迅 D、蔡元培 

6、《论演说家的培养》是( )的教育著作。

A.伊拉斯谟 B.斯图谟 C.昆体良D.夸美纽斯

7、( )国实行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A.法 B.英C.美 D.俄 

8、乌申斯基是( )国教育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A.英 B.法 C.俄 D.美 

9、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洛克 B.卢梭C.裴斯塔洛齐 D.夸美纽斯

10、“杜威学校”即杜威于1896年创设的( )实验学校。

A.旧金山 B.波士顿 C.纽约 D.芝加哥

三、简答题

1、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2、简述苏湖教法。

3、为什么说英国教育长期具有双轨的性质?

4、试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论述题 

1、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2、评述马卡连柯关于劳动和教学的实践与理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国学,大学,小学,乡学 

2、《学记》 3、设科射策 

4、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5、《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6、童生试 7、农民兼军人 

8、快乐之家 9、1870 

10、职业教育 11、泛爱主义 

12、《学制令》 13、等级性 

14、瑞士 15、儿童 

1、A 2、C 3、C 4、A 5、A 

6、C 7、B 8、C 9、C 10、D

三、简答题 

(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3)"

全人生指导"

不仅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要指导,对学生的校外生活也要指导。

应该指出,杨贤江的"

思想是以"

革命的人生观"

为核心的,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

着眼于"

,教育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狭隘的书本,学校工作就可扩张到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样一个广泛的视野上就更容易唤起青年对社会的责任,引导青年对革命的向往。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

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

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

作为另一轨道,中等教育为升大学做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

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

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的,而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

显然,英国教育长期存在着双轨学制。

高等教育在殖民地时期受到较多的重视,在18世纪60年代,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160万,到1775年也只有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

这些学院都是私立的,其中除费拉德尔菲亚学院(PhiladelphiaCollege)外,全由教会直接掌[WT]握,办学目的是培养传教士和官吏,以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圣经》、修辞学为主要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的需要。

当时这些学院的布局不甚合理,密集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城市;

学校规模小。

独立后,南部的佐治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于1785年创设州立大学(公立),西部的俄亥俄州和密执安州继之。

由于国会鼓励设立州立大学,因而各州纷纷仿效。

解决了大学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但此时的美国,私立高等院校依然存在,各教派为发展其势力还争相设立新的高校。

独立以后,高校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轻古典科目,重实用知识的趋势日益加强,到19世纪初,物理、天文、地质、地理、气象、化学、植物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都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取得了巩固的地位。

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也逐渐进入大学课程或得到加强。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

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

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而且对学术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20世纪初,美国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从1902年起开始出现两年制的初级学院。

这是一种以技术教育为主,由地区(州或州以下的市)或教会、私人设立的短期大学,也称社区学院,教学条件和水平较差。

但由于学制短、专业性强而受到社会的欢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州立大学进一步壮大,私立大学更纷纷建立,高等教育继续发展,显示了大众化的强大趋势。

1935年和1940年美国大学及其学生数分别为1600所,128万人和1800所,140万人。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大学生增加25倍,此时平均每5家人中就出一名大学生。

大学和学院一般修业四年,与中小学互相衔接,形成六.三.三.四制或八四四制的学制系统,形式上是单轨的。

美国学院分普通学院和专业学院,大学除本科外还有研究院,培养硕士和博士。

美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这一时期其职业性更强了,不少高等学校大大增加职业性学科,州立大学更注意为本地的工农业生产服务。

(1)背景主要是:

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

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2)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

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注意个性之发展;

力图教育普及;

注重生活教育;

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

顾及国民经济力;

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

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

大学四至六年。

③四项附则,即:

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

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

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

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

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

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

“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

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

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马卡连柯既组织学员进行文化学习,又组织他们进行农业劳动和各种手工业劳动。

使一批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变成了富有革命理想、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和劳动的有文化的新人 

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应当是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教育违法少年的重要手段,但劳动教育决不是劳动惩罚,而是使他们全面发展的正面教育,是全部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

他还进一步提出,只有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才具有更大的教育的意义。

诚然,马卡连柯正确地肯定了劳动的教育作用,他强调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他以为不注意创造价值,劳动就不会成为教育的积极因素,这就难免流于片面性和绝对化。

关于教学与劳动的关系,马卡连柯实行工厂与学校并存、生产与教学平行的原则,认为定时定量参加生产劳动和按时按程度参加文化学习对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但是他以为学生半天劳动,半天学习就算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所以,尽管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他未能成功地解决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的问题。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 

的需要和人类 

的需要。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 

、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 

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4、《 

》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 

  5、《四书》包括《 

》、《 

》。

它是由 

编定的。

  6、朱熹将人性分成“ 

”与“ 

”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

  7、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 

  8、在中世纪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里, 

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9、《大教学论》是 

的教育代表作。

  10、基佐法案是法国 

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11、德国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是创办于 

年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12、美国的教育在学制上是 

制。

  13、日本从 

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4、洛克从培养 

出发,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

  15、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 

  二、选择题

  1、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 

  A、孝 

B、礼 

C、忠 

D、仁

  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3、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4、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5、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6、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

  A.智育 

B.美育 

C.劳动教育 

D.军事体育

  7、埃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 

)人文主义教育家。

  A.英国 

B.法国 

C.尼德兰 

D.意大利

  8、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旨在资助各州大办( 

)学院。

  A.民族 

B.赠地 

C.商贸 

D.社区

  9、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 

)的结果。

  A.先天禀赋 

B.后天教育 

C.环境影响 

D.上帝决定

  10、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 

  A.联合 

B.系统 

C.运用 

D.明了

  三、简答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2、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3、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4、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述评。

  四、论述题

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2、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参与社会生活,自身身心发展

  2、礼、乐、射、御、书、数

  3、汉武帝统治

  4、《颜氏家训》,颜之推

  5、《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熹

  6、“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变化气质”

  7、《理想国》

  8、神学

  9、夸美纽斯

  10、七月王朝

  11、1708年

  12、单轨

  13、二十

  14、绅士

  15、《普通教育学》

  1、D 

2、B 

3、C 

4、A 

5、A 

6.D 

7、C 

8、B 

9、B 

10、B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

三次兴学"

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

三舍法"

②整顿地方学校;

③颁定(三经新义);

  ④设置专门学校;

⑤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

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2、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

有很大进步:

  

(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

  

(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

  (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

  (5)改进了教学方法。

  3、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依据赫尔巴特的看法,管理是造成学生遵守秩序的精神,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是通过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

而训练则直接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道德力量更加持久、顽强和坚定。

实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以及儿童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和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训练的方法与儿童管理和教学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特点。

具体有:

  

(1)陶冶。

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

(2)赞许和谴责。

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产生快乐的情感。

赫尔巴特认为,这是“训练的优美艺术”,应多加运用。

相反,当儿童不听训话时,则要进行谴责。

(3)良好的健康状况,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而在“健康不良的情形下,就不能有什么训练”。

此外,教师的人格对训练也具有重大意义。

赫尔巴特要求教师在实施训练时,要态度冷静,谆谆善诱,气氛愉快,从而影响学生形成善良的性格。

  4、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述评。

  夸美纽斯对中世纪学校工作的缺乏计划性和个别教学极为不满,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

学生入学之后,必须坚持完成学业。

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

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夸美纽斯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

夸美纽斯认为一位教师可向全班几百个学生同时授课。

夸美纽斯还要求实行“十人长”制,以辅助教师的工作。

他认为班级授课制不仅可以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师工作热情,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相互学习。

优点很多,应积极推行。

  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学工作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效率,符合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为后世所广泛采用。

  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

(1)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2、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并能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

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

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

  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他认为,作为人的教育三种来源之一的“自然的教育”,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因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和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只有这样,儿童的开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

  自然教育还应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着巨大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他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大大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残害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对立的,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卢梭关于教育三个来源之间关系的论述,虽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已初步认识到遗传、教育、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