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9961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年轻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感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体会民主共和的内涵。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掌握阅读史料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前需准备好学习材料;

学生通过对课本史料的阅读,加强小组合作。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

其中,“家国情怀”往往是在历史课堂中最易被许多教师忽略的一个要旨。

相反的是,“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常常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它是教师培育学生情感与人格的重心和关键,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我以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为例,通过一些想法和设计,着重基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此课,探索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凸显“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辛亥革命的数字: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提问:

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是哪一历史事件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

没错,这一组数字向我们展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大家从这一组数字来看,偌大的清王朝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被推翻。

那么这场革命又是如何爆发的,这之后的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同进入第13课辛亥革命。

(板书:

第13课辛亥革命)

环节二:

新课教学

一、武昌起义

过渡:

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累能量,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20年的较长过程。

辛亥革命由武昌起义开始,它又是怎样爆发的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些史料来寻找答案。

1.背景

教师课件展示相关历史材料并设问:

材料一:

设问1:

你从中图片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设问2: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当时中国的三种政治力量(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都在为挽救危机做出努力。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依据课本及以下几则材料,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清政府做出哪些反应坚持什么道路

②立宪派有哪些活动立宪派的愿望是什么是否实现有什么影响

③革命派进行了哪些斗争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是什么

材料二: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

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材料三:

救中国之沦亡,必以君民同治……欲定良法以保长久,非改为立宪民权不为治。

——康有为《中国维新报》(1906.12)

中国出现过立宪派……力图走君主立宪道路,但是,满洲贵族集团的倒行逆施让他们彻底失望。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材料五: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并总结。

教师小结:

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政治条件: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阶级基础:

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5)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6)有利时机:

四川的保路运动。

于是一场革命蓄势待发,接下来我们便简单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大致经过。

2.爆发

教师:

出示图片简单介绍起义过程和结果以及各省纷纷独立的情况。

学生:

自主整理武昌起义的过程。

一、中华民国建立

1.民国建立,清帝退位

教师出示图文材料,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基础知识填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出示节选材料,并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后教师总结。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以上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

问题:

①《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②《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略。

教师总结:

①主要内容: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②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③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④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民主进程的丰碑

对于辛亥革命我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伟大的胜利,有人认为它使中国更加混乱,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评辛亥革命,他的意义又如何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我们将各组派代表来陈述你们的观点。

分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过程中,辅助引导学生从两大方面多个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并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一定的小结

教师总结

成功:

①政治:

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③思想文化: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对中国教育改革,社会习俗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失败: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②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环节三:

本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相关内容,并总结:

无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它都是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的一块丰碑。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奋斗。

课例研究综述

基于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在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就针对历史学科应该被重视的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

一、引人入胜——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辛亥革命》一课寥寥数字总结“资产阶级革命人士的宣传和推动”怎能体现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该篇的运用。

于是,在思考整堂课该如何从富有生命力的情感角度推进的过程中,我选用了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角度——从“人物”入手。

找寻着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我选择了如今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侧面导入新课:

这是目前学生们在双创的影响下耳熟能详的24个字,它可以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熟悉的字眼是我们今天每个人对我们眼中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

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这样的一批仁人志士,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难当头,却也为了追求这样的美好社会而前仆后继、奋斗不息,他们为此付出的甚至是自己鲜活的生命。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走进辛亥革命的时代风云。

在革命的路途中,会存在许多“英雄式”的人物。

在课上,我先播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有关“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视频”,带领学生们走入孙中山先生无私奉献的一生,填写“孙中山先生人物档案”。

此后,各个小组的同学都跃跃欲试,希望来分享他们收集到“英雄人物”,和老师一同建立“辛亥革命人物志”。

学生们上台展示简介的人物基本有:

性格坚韧不拔的黄兴、大义凛然的秋瑾、风度翩翩的林觉民等人,符合预设。

革命是用先烈们的鲜血换来的,没有任何的方式比从学生们的口中娓娓道来的历史事迹更能触动人心。

从这些鲜活的人物身上,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赋予了革命“奉献、奋斗、担当、勇敢”等革命精神。

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清政府腐败不堪、无力回天的革命运动必然爆发之势,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等组织和思想上的引领,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二、扣人心弦——增加课堂的紧凑性

在书中描述的辛亥革命的过程里,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的建立,过往的教学中常常是由教师进行简单叙述,常常因为不属于考试的考查重点而蜻蜓点水地讲述。

对此,在教学中,我设定该环节为“重温历史,看图说史”,我会出示四幅图片,使同学们能辨认出这是与辛亥革命进程密切相关的几大历史事件,如:

保路运动、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等。

在课前,学生们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具体过程,在课堂上,再做进一步的阅读、交流与分享,体味革命风雨。

在这其中,学生们能够从中体会到革命人士对于革命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对于大敌当前的团结和同仇敌忾,对于时机的把握和运筹帷幄。

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叙述,也能将“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

三、发人深省——增加课堂的思辨性

辛亥革命最终无谓成功或失败,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却是不能磨灭的。

《辛亥革命》一课,描绘出我们的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不离不弃的家国情怀,希望这样一堂历史课,能够带着学生回到那如火如荼的战斗年代,明白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的牺牲,才换来封建帝制的瓦解,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一份深刻的政治感召力也能够永远镌刻在他们的心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