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3021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兴中会、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性质;表述武昌起义的经过、结果;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地图,识记革命团体的建立情况,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模拟表演,再现历史;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通过学习,进一步感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专题纪录片《走向共和》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从鸦片

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图片,老师满怀深情的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现状,让学生感受到国难的深重,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

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

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

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众多仁人志士中杰出的代表。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难深重、胸怀大志

1、介绍孙中山(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孙中山)

老师再打出幻灯片,要介绍孙中山,突出他在国难深重时胸怀大志,一心救国。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因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此后以孙中山著称于世。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从医,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主张,遭到拒绝。

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才能够拯救中国,实现民族的完全独立个国家的富强。

  为了实现他的远大理想和志向,他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2、创建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

(1)兴中会的创建(让学生看课本了解基本的知识点)

时间:

1894年   地点:

檀香山  

目标:

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列出20世纪初全国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说明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2)同盟会的创建(让学生看课本了解基本的知识点)

时间:

1905年  地点:

日本东京  

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

《民报》(在《民报》创刊词中,把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以孙中山的一段话(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因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把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应起来,重点解释三民主义,加深学生对革命纲领的理解。

 

有了完整的革命纲领作为指导,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去实现革命的目标。

​​​

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

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惠州起义1900年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

安庆起义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后失败殉难。

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镇),

十余日后起义失败。

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黄明堂受命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临指挥。

防城起义1907年9月王和顺受命在钦州王光山起义。

钦州、廉州起义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

河口起义1908年4月黄明堂在云南河口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

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结果是失败,失败再失败,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惟有牺牲多壮志,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继续前进,愈挫弥坚,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

(二)、愈挫弥坚 成就伟业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闻报道:

假如回到100年前的中国,你是一名新闻记者。

请你向世人报道武昌起义事件。

(分组准备,老师提示新闻报道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基础知识的掌握。

武昌起义(时间、地点、结果用幻灯片呈现出来)

于是,这些独立的省的代表齐聚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课件呈现孙中山大总统像和总统宣誓誓词)

向学生强调:

因为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对于这样的千秋功业,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三)、千秋功业、任人评说

【抛出观点】: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

你认为呢?

(让学生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之后,老师用三段材料进行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的理解,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综合概括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元,……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中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材料三:

 时局的剧烈动荡,使上海的街头巷尾出现了不少新奇的景观。

一是各个商家自动把挂在道路两旁的市招布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全席”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全席”。

另一奇观就是剪辫子运动。

那时候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张贴着上海市政厅的晓谕告示:

“自汉起义,各省响应,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整汉室。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上: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清朝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经济上:

冲击了封建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习俗上:

促使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进一步分析意义,得出性质: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师点拨】:

三民主义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这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局限性和软弱性。

分析指导思想的局限性,为后面理解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作准备。

    (讲完评价后,列出表格进行目标小测试)

 

   孙中山先生倾其毕生心血,为振兴中华民族而不断奋斗着。

如今,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四)、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100年前,武昌起义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100年后,新时代一直还在路上。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课堂小结】回首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历史,我们无比自豪。

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我们信心百倍。

我们呼吁,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努力作出无愧于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贡献,在时代进步洪流中奋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板书设计:

第八课 辛亥革命

 

1、背景

 

2、武昌起义时间

地点

经过

结果

影响

4、教学反思

(一)收获成功之处:

1.加深了理性认识:

加强史学理论研究,加强史法教学。

作为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当然是主要任务,但一定不能忽视科研。

一定要多读书,多研究,多总结。

尤其是对西方史学研究主要流派、研究领域、史学观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主要特征等,要加以重点关注。

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高考复习中给学生以渗透。

可以设计一些小专题进行专项讲解和方法指导。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一些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适时地组织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失败及说明的问题,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加强了学生对党的热爱。

  

2.在本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指导下的计量史学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导学案这一有效工具,重新整合教材,调整个性化知识体系,为学生预设材料和问题,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并训练其“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教学中重新整合了教材,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创设具体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史料,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显中学历史课程体现公民教育的本质。

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3.注重学法指导,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

在突破学习难点时运用讨论法,通过讨论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上,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课后,通过完成质疑卡让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及时查漏补缺。

教学手段上创新,智图互动电子蓝光板。

能力培养上,搜集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材料,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有全方位了解,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从多角度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有待改进之处:

1.问题的设计应该再巧妙精致些,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递进明晰化,明晰直观化。

  

2.探究式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认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要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关注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但是个体的自主思考就会忽视,或者说是教师不太相信学生,不敢放手,往往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学生。

3.语言精炼尚需提升,顿挫感稍逊,课堂气氛还不是特别活跃。

在反思、反馈评价过程中,虽然有设计评价的量表,但是这种单纯的数字表格很容易流于形式,反思的真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通过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参与讨论,是我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一个提升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