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马克思主义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046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语马克思主义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语马克思主义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语马克思主义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北语马克思主义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语马克思主义期末试题.docx

《北语马克思主义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语马克思主义期末试题.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语马克思主义期末试题.docx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卷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一、学生必须预约才能在学生平台看见相关课程的“结课作业”按钮; 

二、提交路径:

个人平台首页--学习中的课程,点击该课程名称--点击“结课作业”--点击“浏览”按钮,选择要上传的文档后点击“提交作业”即可。

 三、结课作业提交起止时间:

2015年1月26日—3月22日。

(届时平台自动关闭,逾期不予接收。

) 

四、提交的文档格式必须为word文档,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 

五、严格按照课程名称提交相应课程结课作业,提交错误的结课作业,按0分处理;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一、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1] 陆九渊: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王守仁:

“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 

[材料3] 列宁:

“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 请回答:

 

(1) 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答:

陆九洲认为只有“心”才是真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而物质世界产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 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答:

朱熹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了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就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

 (3) 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答:

列宁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傅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方面,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更改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二、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 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

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

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

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

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

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

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

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

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

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请回答:

 

(1) 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答:

(1)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和开放性,这是导致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根本原因。

(2)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与开放性,所以企业之间必然存在激烈竞争,竞争又必然要求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尽量占领市场,而开放性又为企业占领市场提供了可能。

效益好的企业凭借其优势设备,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通过捆绑出售等手段挤垮大量技术落后的企业,从而使生产和资本集中到本企业,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产生垄断。

这就是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

也就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趋利性所致。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答:

(1)企业应依法从事生产经营;

(2)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法律是各市场主体进行活动的依据;(3)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应用法律手段竺手段调控经济。

 三、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

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 请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来说,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 1 和材料 2 的观点是正确的。

材料 1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的核心内容。

材料 2 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

材料 3 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

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

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 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

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

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 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四、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20分)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

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 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

并加以评述。

 

答:

材料 1、2、3 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

材料 1、3 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 2 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

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 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 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

否认世

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 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 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 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五、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材料3]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

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答:

材料 1 和材料 2 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但是材料 1 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 生变化。

材料 2 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 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并加以评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