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071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佛教禅观与心理治疗第五次会议Word文档格式.docx

月心以「醉過方知酒濃,愛過始知情深」,在基金會第一屆「浴火重生」另類文學獎榮獲第二名;

她的母親以紫雲筆名發表「蒙塵的掌上明珠」獲得佳作,與其他個案的八篇作品結集成書。

月心是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的病友,她從小學業優異,跳級完成大學畢業所需的學分,原可直升研究所;

但她選擇到法國留學,順利獲得生化碩士、並成為博士候選人。

「我其實潛意識裡只想畫畫、成為畫家,讀書只為了替家人爭光、出一口氣」,原來她的父親曾被冀望成為留學生,未實現願望,只好由她延續父親未竟心願。

留法期間,她愛上指導教授,曾掙扎於學業與愛情之間,最後選擇離開教授,隻身前往巴黎攻讀博士。

不幸在過程中憂鬱症發作「當生命中的愛和聪慧找不到出口,或許獨自踏上流浪的旅程,才能頓悟」,不久她病倒街頭,成為遊民,在巴黎兩次入院,第二次住院時,駐法代表處以最速件,要求她的母親接女兒回台灣。

她回國歷經長期醫療及宗教(基督)教力量協助,(以往的她總是強迫自己做不願做的情况)最後在繪畫上找回信心,六年後才恢復跑步和游泳習慣

底下是她媽媽的心聲:

「個性裡有一優點,一件情况一旦開始了,她一定鍥而不捨做到底,做盡最後一個細節,且力求完美;

她的個性好強、冷靜、內斂、睿智、如此的個性,讓她體驗了常人所不能忍耐的孤單,好朋友不多,經常來往的,差不多上從小到大在一起的同伴。

」過度求完美是憂鬱症患者共同處。

憂鬱症是慢性且易復發的疾病,今天介紹的模式,目的在幸免復發,此模式被證明,它比其他模式更有效率阻止復發。

(二)MBCT發展過程

MBCT要紧由這三位Z.V.Segal,J.M.G.Williams,J.D.Teasdale(皆是英國精神科醫師)發展出來,他們皆是認知治療的要紧先進(認知治療學院的創始會員),他們提出憂鬱症的傳統要紧療法有藥物治療、行為療法、社交技巧訓練、認知療法、人際療法。

這些都對憂鬱症专门有幫助。

但因憂鬱症是慢性易復發的疾病,MBCT目的在尋找怎樣幸免憂鬱症再復發,他們是從憂鬱復發的心理機轉去探討。

傳統「認知療法」認為方法(認知)能够影響情緒,治療上多由此入手,有最多的研究證明,也比較容易做實驗,若患者方法能改變,則憂鬱症能够改變,認知療法也有专门多派,差不多都認為認知能够影響情緒,如鄭石岩教授著作《換了方法會更好》。

新發現認為,悲傷情緒也能够喚起憂鬱方法。

臨床發現,患者恢復之後,在大腦顯示的負面認知與常人沒有太大差別,但他們還是會復發,這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另外的研究資料表明,認知反應性是有累加效應的,抑鬱的每一個階段都會增加下一階段的認知反應性。

發現憂鬱症者有Ruminative的狀態,會一直反覆想,在這情況下,一類的人會將注意力移向自身,另一類人則把注意力投向外部世界。

Nolen-Hoeksema將第一種反應方式稱為“反芻思慮反應方式風格”,這有一量表供他們填寫,例如,“分析近來發生的情况,試圖明白得為什麼會憂鬱”或者“摸索一下自己是怎樣感受到消極和被動的”。

另一種是“試圖在情境或者在已經學會的東西中找出積極的東西”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情况”。

有反芻思慮的人,會专门想去操纵,愈想愈做不到,開始自卑,使心情變差,變成負向螺旋,造成憂鬱症復發,底下有一個例子:

瑪麗剛剛下班回家,疲憊不堪。

她想看一晚上的電視來放鬆自己。

就在這個時候,電話錄音裏的留言告訴她夫君會晚一會回家。

她感到败兴、憤怒、煩躁不安。

她想起了這個月的早些時候曾發生過同樣的情况。

一種夫君對她不忠的感覺油然而生。

她企圖擺脫這個念頭,然而卻想起了電話錄音背景裏的一些(女的的)笑聲,這使得她腦海裏的畫面更加栩栩如生。

瑪麗感到噁心。

但這一切並沒有結束。

她腦海裏快速閃過能想像得到的將來生活的畫面:

分居、會見律師、離婚、搬家以及以後貧困不堪的生活。

隨著憤怒轉變為憂鬱,她感到煩躁,並回憶起過去被拒絕和孤獨時的生活。

瑪麗“明白”(患者會自己認為他明白)她和夫君的一些共同的朋友不想再瞭解有關她的情况了。

淚水盈滿了瑪麗的眼眶,她要想清晰自己該怎麼辦。

她決定外出散步,並想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以這種方式來反應(遇到的情况)。

這一方法與中斷反芻思慮专门有關係,MBCT運用中止反芻思慮,會慢慢使人從反芻思慮中拉出來,認知療法則視“distancing”or“decentering”為一中介因素,例如他會用一些方法幫助病人看清晰他的方法是錯誤的,它的重點放在認知內容的改變。

但他們也發現,當憂鬱症發作時,他已經做不到這一層了。

MBCT發現中斷療法本身就具有力量,應加強,不止是一個中介或過度而已,JonKabat-Zinn(美國)提出用一特別的有目的而當下,非判斷的注意方式。

JonKabat-Zinn的專長是減壓療法。

1992年,英國MBCT與美國JonKabat-Zinn合作,並於2002年出書。

JonKabat-Zinn提出,減壓治療中心的工作人員都一致強調了指導教師自己進行心智覺知冥想訓練的重要性,不能像傳統治療師居於導師的地位。

輔導病人從doing的模式改成being的模式。

(3)MBCT八週課程概要

1、第一週課程(「自動導航」的辨識)

第一週是自我導航,JonKabat-Zinn的授課一次三小時,在英國改成一次2.5小時,共8次20小時(以團體時間不算長,成效顯著),是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方法(與佛教禪修不同),而密集團體與週期團體作用也不同,他的方式是以傳統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的模式,課程保密。

一開始用葡萄乾練習專注,並加以討論,再進行軀體掃描,如想像呼吸到哪裡,慢慢掃描全身。

這與傳統密集禪修不同,一样禪修先修止,此治療先修觀,因為憂鬱症专门容易遇到難過時候,若只修止,仍不能解決其問題,這個療法認為針對問題處理比較重要,先修觀,其次再修止。

另外专门強調日常生活的正念練習,回家做功課,再回來討論,最後是2-3分鐘專注呼吸,結束此次。

2、第二週課程(去除障礙)

患者常摸索行事的正確性,摸索﹛我這樣做對不對﹜。

第二次課程先軀體掃描練習、家庭作業回顧、方法和情感練習,愉快事件日曆。

學習辨论方法和感覺。

方法和情感練習,例如想像走在路上,若與認識者揮手,而對方無反應就走過去了,此時患者有何方法?

愉快事件日曆,是去注意生活中有什麼事是愉快的。

這是養成病人常記住愉快的事件。

3、第三週課程(覺知呼吸)

第三週集中在覺知呼吸,5分鐘看聽練習,從看窗戶中,練習完全沒有聯想的,只是單純的看,或是單純的聽,接下來是30-40分鐘正念覺知,運用強念的軀體感覺,單純地覺知身體感覺。

`

4、第四週課程(練習當下)

先5分鐘看聽,40分鐘覺知呼吸,回顧作業,學習了解自動思維,看錄影帶討論,加入詩歌方式體會某種心境,〈野天鵝〉:

「你不必做得专门好。

你不必跪行在綿延百里的沙漠中,不停的懺悔。

你只需讓你柔軟的身軀喜愛它所喜愛的一切等等。

」要病人學習接納一切。

5、第五週課程(允許順其自然)

40分鐘正念覺知,閱讀的Rumi(回教詩人)的詩﹛客房﹜:

「人是一間客房。

每天早晨都有新來的客人。

快樂、沮喪、卑鄙,一些瞬間的意識就像一個不曾預料的客人那樣來了。

歡迎並且招待所有的人!

即使他們是一群悲傷,他們掃蕩了你的房子,搬光了你的傢俱。

然而,還是得熱情地對待每一個客人。

他也許會因為某些新的喜悅而把你清空。

齷齪的方法、羞恥、怨恨。

在門口碰到了他們,笑臉相迎並邀他們進門。

無論是誰來了都要滿懷感激,因為他們每一個差不多上來自遠方的領路人。

」運用詩詞帶領新的意境和態度。

6、第六週課程(體會方法≠事實)

體會方法不是事實,也為課程準備結束(處理準備分離),從情况緒、方法和觀點的選擇練習,認識到方法、感覺就像瀑布一樣,我們只是站在瀑布後面去看它,

(1)在意識領域中單純地注視自己方法的出現與消逝,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2)觀察自己所有的方法,特別是負性方法,把它當作心理事件而不是事實。

也許特定的方法“事件”的確常常與強烈的情感相聯繫,因此把它想成事實专门有誘惑力。

然而即使是這樣,它的真實程度和應對它的方式仍旧由你來決定。

(3)在紙上寫下你的方法。

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够讓你在看待它們時較少存在情緒和抵制。

存在這種方法和寫下它之間的間隙也能够讓你有片刻時間去反思它的含義。

(4)問自己以下問題:

“這些方法只是自動跳入我腦海裏的嗎?

”,“它符合當前事實嗎?

”,“關於它我有什麼問題能够問?

7、第七週課程(照顧自己)

如何更好的善待自己,照顧自己,摸索什麼方式對自己有好處。

開始制定系列令人愉悅和能掌控的活動,這屬於行為治療。

計畫怎樣最好地安排這樣的活動。

3分鐘的呼吸空間或正念覺知散步。

泠靜下來看情况。

再辨認憂鬱復發的心理及其預期的行動。

患者久了之後會自己明白思緒開始變化,或睡眠開始不正常,沒力氣。

每個人的危險信號不同。

對病人而言,復發時,純粹的觀照不夠,必須明白如何處理。

如何因應復發,第一步是採取呼吸空間,第二步是找韌用的其他練習來最大可能地聚焦自己(如,聽正念覺知練習磁帶;

提醒自己在課堂上所學到的;

決定自己發現有用的;

回顧上課期間他們看到或聽到的能抓住計畫中心的東西;

提醒自己此刻的情感专门強烈,但他們現在需要的與當時練習的沒什麼不同。

)第三步是採取行動,特別是在過去能提供愉悅感或掌控感的行動,或只是一部份,例如打電話給朋友,或出去等行動。

8、第八週課程(善用所學於未來)

軀體掃描練習、回顧、家庭作業回顧、回顧整個課程,兩人一組,再來是問卷,回饋。

討論前七週讓患者能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什麼。

檢查並且討論所制定的計畫,使這些計畫能夠與保持練習的缘故聯繫在一起。

總結,冥想,準備小禮物與此課程連結,如小石頭等,讓患者帶回家,使患者回去後藉由禮物回憶其學習過程。

傳統治療多一對一,此一課程則是團體,卡已金則更多。

認為團體有助長的成效。

MBCT參與者回饋

“因為去除了對於憂鬱和焦慮情緒的那種羞恥感,因此我擁有了更強的自我接納感。

“我發現了一種進入寧靜/平和的內部空間的途徑。

“憂鬱和相關的焦慮使我變得专门不快樂……現在,我已經能夠享受並存在於當下的狀態中……認識到這是我必須經歷的獨有時刻……因此,我與其擔心未來和過去的失敗,還不如能夠更平和鎮定的同意這個時刻。

這使我認識到是什麼使我變得如此憂鬱……和怎樣才能認出那些能夠緩解憂鬱復發的因素。

“起先,冥想帶給我专门多惊奇的情緒困擾,然而現在我認識到它們只是被壓抑了专门多年的情緒/情感,並且那是我真正的生活經歷,我必須去感受它們。

儘管有時候我會专门沮喪,然而我對生活的整個觀點已經改變了。

(4)總結:

對學佛或禪修者而言,這種療法是专门基礎的世間禪,但對於患者來說,這些卻是最直截了当的,能够解決他們的問題。

卡巴金教導了10000多人,在研究上,是屬隨機操纵(RCT)的研究,有實驗組,對照組,證明其成效,運用RCT時,參與實驗者145人,3/4差不多上發作3次以上的重鬰患者,對照組則是運用一样醫療程序者。

實驗證明,此一方法對於復發3次以上者特別有效,發作過一次者的成效則與一样醫療的成效沒有明顯差異。

這超乎他們原來預期。

至於同意一样醫療的對照組,在一年內復發的機率是66%,但同意MBCT治療者在一年內復發的機率只有37%,我們能够用禪修或佛法觀點來摸索這個問題,在東方文化環境中,運用佛教是否能創造出更有效的治療方式。

西方早期同意佛教,就運用許多冥想方法,但他們的目的在集中精神,這只是讓反應降低,與心理學的放鬆方式成效類似。

現在MBCT發現佛教系統的方式不只是集中注意力,反而是開放,歡迎的態度來同意病歷。

假設我們不知憂鬱症的緣起,要如何改變它,MBCT開始體會到being,並用一些方法去體會它,在東方佛教文化背景之下的心理治療又有哪些不同面貌,MBCT的療法比較偏向南傳佛教,但MBCT對其他症狀的成效如何呢?

為何它對重度患者特別有效?

差不多上我們能够摸索的問題。

三、問題討論

葉宗烈:

我曾與高醫做過研究,發現台灣患重度憂鬱症者有5.9%,輕度有15%。

重度指發病专门顯著的一段時期,輕度比較似個性問題,但時間長,重度則復原的較快。

一種憂鬱症是來的快去的也快,症狀明顯,比較好處理,但有一種人是長期處在負面情緒,個性悲觀,情緒起伏狀態不明顯,應如何處理?

有些是正常的生命反應(如喪親,喪偶),以生病的角度來說,有些憂鬱症是沒有专门事件誘發,是莫明奇异跌入谷底。

另一個常見的情況,也許不是一下子掉下去,而是慢慢累積,降低對事件的應變能力,造成愈來愈大的壓力。

問:

終生盛行為何

李燕蕙:

此療法預設的人性力量是什麼?

黃創華:

它純粹是描述。

藉由描述來溝通,不談後面的背景理論。

MBCT強調透過正念覺知才產生作用,背後是否預設人性觀。

他們是預設一個心智模式,MBCT發現方法、感覺等心理現象是一組組之間互相影響,類似五蘊的說法。

敘事治療能够將人與問題分開,或方法和訊息區隔,那麼他們對正念的力量來源如何解釋

沒有解釋,他們純粹是針對問題,再找到方法解決,純粹是功能性。

早期認知療法也這樣做,每日家庭作業有三分鐘的常規練習,如走路,刷牙,另外是因應壓力時的練習(心情不行時)。

這與敘事療法去把問題分開,如何處理,還是有層度上不同。

提供二個摸索模式,一是觀,觀照是拉開,生命裡有一種能力能够觀照自己,這是宗教的程次,因為我們仍不明白觀照主體為何。

美國是以一種統計,介定一族群,掃描出一些表象,這只是一個描述性,粗糙的概觀,只是為研究用途,這與美國在各方面包括文化上差不多上入侵的姿態相關。

而敘事療法與認知療法提供第二個模式,能够用儀器在大腦中發現各區塊的活動,則從掃描中,發現生命無意義時,反應在大腦某部份會特別活躍。

認知療法是明白大腦某區塊有病態,就不理它,去做別的事,使大腦別的區塊活動,利用這種拉力降低憂鬱區塊的注意力。

此一模式是粗淺的解釋認知治療和敘事療法的方式。

另一得諾貝爾獎的方式,用醫學方式,將人憂鬱區塊開刀切掉,的確不再憂鬱,但會影響智力。

醫學上目前是運用電療或核磁共震等療法改變大腦機制能量。

尤惠貞:

有些人無法明白他正在痛楚,要如何解決,假設沒有他人協助,如何能自我轉移憂鬱?

如果醫療能够解決,為何要用禪修療法?

患者在復發時,的確無法自我治療,只能用醫學方式,在腦區做不同成效,但對嚴重患者,則只能直截了当電療,無法透過一样認知或修行方式處理。

患者嚴重時,什麼事都不想做,確實沒有辦法自我去操作那些減壓方式,目前運用看、聽、運動等方式的確能够改善憂鬱症,但對嚴重患者他完全沒有辦法自我操纵,醫學上确实是用被動的例如直截了当治療腦區塊,這種就沒辦法放在認知或修行的範圍。

但醫療能够改善症狀,不能改善人的認知。

學了之後,是否因此對生命的本質有更深刻的探討。

专门多憂鬱症會有死亡的意圖,是因為找不到活著的意義,因此死亡成為唯独解脫的狀態。

為什麼形成這種個性,憂鬱症者習慣將甚麼都要在操纵範圍內,例如讀書、工作,後來又讀研究所遇到他沒辦法操纵的情况,不能隨遇而安。

因此事件只是表層的觸發,真正問題在於他的意義感,意義感改變了,他的身體、摸索,情緒都會改變。

而意義感专门抽象,只能藉由現象描杺出來。

葉:

例如集中營的人,如果他們找到同共意義,也能够生存下去,故提出意義治療。

但憂鬱症患者通常找不到生命意義,這有時連哲學家都沒辦法解答,若能夠找出生命的意義,抗壓性就會變強,要如何產生恆定的生命意義,當憂鬰來時,心情煩亂,自律神經減弱,生命意義是平日養成,如運動,其抗壓性漸漸產生。

生命意義只是一個連結,不是抽象化,可能只是明白某個人愛我,或正在為某一件情况努力,鼓勵其生存。

這是在生命結構網絡還存在時能够成立,例如父母還在不能自殺等。

但患者多為孤獨者,此時比較需要宗教的注入,宗教意義若是能在平常建構當然比較好。

實驗證明,嬰兒如果只有生理供給,沒有心理慰籍(不跟他說話,抱他),結果嬰兒全部死亡。

答:

情感的支援過多或過少差不多上不行的,溺愛或不理,都會引起憂鬱情緒。

龔雋:

王國維的自殺,他在民國初期,又是第一流學者,他在意義上也許沒問題,當他自殺,人們發現他衣服裡的字條:

「五十年來只欠一死。

」往常人的解釋,沒有人用心理自療或憂鬱症的方式來解釋,過去只以比較抽象的來談這個問題,這種類型的自殺,是否有特別的問題要分析。

現在有一本書,說邱吉爾其實是個憂鬱症者,從現在专门多人的例子,生命的本質确实是憂喜夾雜,专门多自殺者,正好是處於最有成就的時候,如倪敏然,他不是求死,他沒有在家自殺,他是跑到宜蘭去,他是尋找另一個求生之路。

為了逃離難過。

死不必定是憂鬱,死對生命的意義是专门複雜的,人們到年過半百後,讓他生命保持的動力消逝,味道難受,一個個都摔的专门重。

通常中年之後得憂鬱症者都不會說出來。

在8週課程中,為何指導者本身也要參與操作家庭作業及分享?

因為在分享過程中,會出現专门多問答,指導者本身沒有做過的話,沒有being的感覺,會答不出來,回答會沒有力量。

問答的處理不是告訴一條路,而是處理當下,當下不是內容,而是一個態度。

指導者本身已經經歷過,他已經清晰會遇到什麼問題,及方法,那麼參與者跟指導者的關係,有沒有像宗教導師。

比較像朋友,同修。

或是古時禪宗師父,跟徒弟是平等的,現在則階級分明。

台灣有類似課程活動,是由南傳佛教系統引發,引進美國加州張大的系統,他加入南傳佛教與美國本身的方式。

他們是練習觀察,每天寫日記,觀察我今天的六根有什麼作意處境,當下的衝動與哪些連繫起來,本身有禪修課程,也有身體掃描,每一、二週有共修,將經過做一個回饋,互相學習,發漏,誰遇到哪些漏(煩惱),互相學習,當別人遇到問題是,是怎麼處理。

他們有一個跟傳統禪修不同,他們是小團體,每一個人都专门誠實的去講自己的狀況。

有點像懺悔,MBCT沒有所謂的懺悔,确实是看清晰過去,

在2.5小時課程中,分享的內容是指練習的過程。

是。

針對困難解釋。

在團體工作中,每個人自身都有許多問題,那麼這個課程有沒有去處理這些問題。

認知行為治療的好處确实是要去做,也只有這一套方法,才好去研究。

若我們确实操作,其實有专门多方法能够加進去,如心理治療。

四、主持人總結

1、下年度這種跨學科討論一年6次。

經典釋譯一年4次。

2、下次開會:

1月24日下午3-6點,在醫學院會議廳。

3、教育部人文教育中綱計畫,成立跨校社群對話,互相選修,也可暑假開課,提供經費補助,我打算做文化與信仰部份,再討論如何與我們結合。

申請本計畫能够開學程,並申請助教,其他學校也能够加入。

4、下次會請長榮大學莊雅堂參加。

5、佛學中心於明年成立(設在成大研究總中心底下),準備於3月舉辦成立茶會,邀請相關研究者。

6、討論佛學中心設置辦法草案。

A、增列佛教與科學。

B、佛教知識社會學一項,目的在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看佛教知識的位置以及本身所負擔的意義。

例如我們的角色與研究學院有何不同。

傳統知識份子差不多上儒家知識份子,那麼有沒有佛教型的知識份子。

7、長榮大學宗教系要紧是基督教,固定有一二位國際學者到他們系支援,想與我們發展宗教對話。

(龔雋:

也能够跟香港中文大學合作)

8、台灣宗教學會改日將出佛教文學專刊。

9、龔雋老師(中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介紹:

佛研究心三位作漢傳佛教,一位做中日佛教交流,一位做南傳佛教,陸續擴充跨校系交流。

下個月開一個唯識與東亞傳統的小型會議。

另外負責上海浴佛寺編譯館,一年翻譯5-6本關於漢傳佛教研究專書。

10、南華宗教所:

黃國清老師負責漢傳佛教,呂凱文負責巴利佛教。

明年10月舉辦巴利佛學研討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