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094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老子的故事Word格式.docx

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

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

“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

“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二、神武不杀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

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

老先生。

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

身长(周制)九尺六寸。

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

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

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

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

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

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

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

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

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

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

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

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孔子这

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

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

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

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三、穷通皆乐——故事取材于《庄子:

让王篇》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

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

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

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

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

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

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

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

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

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

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

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

“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

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

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

“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

“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

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

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

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

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

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

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

“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

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四、艺通他心——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

“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

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

“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

他说:

“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

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

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

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

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

乐记篇》说:

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

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

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五、为善知度——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说苑》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

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

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

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

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

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

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

“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

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

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

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

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

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

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

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

“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

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

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

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

”子路闻此,无语而退。

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

“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

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六、善易不卜——故事取材于《说苑》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

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

“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

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

“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

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

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

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

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

这都是我亲眼所见。

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

“先生真会说话~”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

“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

他的意思是说:

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

而古人云:

善易者不卜。

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

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七、慎言鬼神在《论语》里,谈到鬼神问题的,主要有两处。

比如,雍也篇:

樊迟问知。

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进篇:

季路问鬼神。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

”曰:

“未知生,焉知死,”从上面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

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

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

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

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

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么一回事。

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死”。

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另外,孔子对社会上一些怪异、暴力、昏乱、神秘的现象也多不谈论。

因为它们很容易迷惑一般人的心智。

所以,在《论语》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的说法。

孔子教导人们修行,走的是非常平实的路线。

即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做起。

他不跟你谈功夫,谈神秘现象。

用佛家的话讲,他教的是心地法门,走的是智慧解脱之路。

你如果对人生的现象了解透彻了,其他的事,自然就会豁然贯

通。

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间。

只要我们的心态,能变得日趋平常、平淡,那么,在哪里,都有令我们悟道、得真智慧的契机。

八、知仙不为——故事取材于《列子:

黄帝篇》一次,赵国国君赵襄子,率领十万多人,在中山国一带打猎。

所到之处,草木践踏,山林焚烧;

方圆百里,人声鼎沸,烟火飞扬。

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

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

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逗留片刻。

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人之境。

襄子细细观察,发现他形色七窍象人。

气息声音也象人。

于是,襄子很恭敬地问道:

“请问先生,用什么道术,使自己住在石中,用什么道术,使自己入于火中,”只见那人目视远方,漠然答道:

“什么东西是石,什么东西是火,”“噫~”襄子有点诧异,“适才,您出来的地方就是石,您进入的地方就是火呀~”那人听了,微微低头,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头继续漠视远方,半晌,回道:

“不知~”随后,飘然而去。

魏文侯听说了这件事,便问孔子的弟子子夏说:

“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呀,”子夏回文侯道:

“在下据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言教分析,那个人,大概是一个,已经心物融通的仙者。

这样的人,外物不能伤,游于金石,蹈于水火,也都无所阻碍。

”“哦~那你为什么不这样呢,”文侯笑着问。

子夏摇摇头:

“这要净心

欲,绝智思才可以。

我哪里能做得到,不过说说道理而已。

”“那你们的老师,为什么也不这样呢,”文侯好奇地接着问。

“我们的老师啊,他是属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

”子夏欣悦地答道。

“这又是为何呢,”文侯不禁追问。

看着有点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说:

“老师是为了我们呀。

想想看,如果老师也象那位仙者一样,一问三不知,那么,一旦我们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危难,要怎么办呢,”文侯听到这里,大悦。

圣人们来到这个世间,为了直接、有效地帮助我们,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逸乐,与我们同甘共苦,同赴危难。

所以,易曰:

圣人吉凶与民同患。

菩萨说:

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九、真儒风范在《论语:

述而篇》里,谈到儒者的修养时,孔子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终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

唯有如此,弟子们,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从而也懂得,如何帮助别人,拯救自己。

“志于道”是说,君子为学,当以悟道为最终目的。

在志向上,以自觉觉他为最高理想。

“据于德”是指,在具体的修学过程中,首先要守住当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种在心灵的深处,别人与你是一体的心境。

然后,再把这种心境,逐渐扩大。

一个人,能感知到他人、乃至它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范围越大,可以说,他所据守的德果,也就越大。

其济世救民的动机,也就越纯。

唯有如此,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乃至

爱全天下,才不会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志于道,据于德,是讲君子内修道德的原则。

依于仁,游于艺,是讲君子外用道德的方式。

“依于仁”是说,君子为人处世,以爱人爱物为准绳,以利人利物为标的。

“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游于艺”的艺,在孔子时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

就现代的分科而言,“礼”,包括哲学、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乐”,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

“射”,指军事、武功。

“御”,指各种驾驶、操作技能。

“书”,指文学、历史修养。

“数”,包括科学与经济方面知识。

对于上面所提六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一个儒家君子,都必须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握。

至于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因缘,有所侧重。

这“六艺”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

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理。

那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抓住重点。

这时,你也可以真正做到,优游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海洋,而不被它们沉溺。

十、仁境之光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

但在具体修习时,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

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

那时,到处崇尚强权,追逐功

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

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

为了救“争斗”之弊,所以,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各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种子。

尽管他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

尽管他知道,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难扭转乾坤。

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他更显,真儒气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可谓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

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

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

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去体悟。

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

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

比如:

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类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

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

它跟佛家讲的

“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

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十一、圣者情怀——故事取材于《说苑》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

“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

“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

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

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

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

“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

“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

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

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辩士,一

个神貌若仙的英才。

”孔子点头称赞。

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

孔子见此,便对他说:

“颜渊~过来。

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颜渊近前回道:

“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

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不是吧,”孔子笑着道:

“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

但说无妨”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

“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

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

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

颜回希望:

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

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

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

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

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

怀恩近邻,柔接远方;

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

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

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美哉~大士。

”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子路此时,举手问道:

“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孔子回道:

“愿颜渊得志~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第一个故事:

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

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

「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

「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

「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常言道:

「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

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

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

「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

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

「好。

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

「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

你错了呢,」颜回说:

「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

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

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

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

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

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做官的要点——孔子故事之七四子贡要担任信阳令,上路之前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

“尽心尽力地去顺应百姓的心意,把握好时机,不要侵夺,也不要居功子傲,不要采取残暴的的方式,不要盗取什么东西。

”子贡说:

“弟子端木赐虽然跟随着夫子学习君子之道的时间很短,但是,既然学君子之道,怎么还会去做盗取之事呢,”孔子说:

“自己不肖却把贤者的功劳据为己有,这就叫做侵夺;

自己虽然贤德,却把不肖者的功绩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