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162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9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下载.docx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

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

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

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

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

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6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分)

【答案】

(1)机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

积极作用:

稳定政治秩序;

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

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功德。

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1)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制的主要作用是:

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可知,《诗经•周颂•我将》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

第二小问,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而行,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由材料二对文王的歌功颂德可知当时对祖先神灵充满了崇拜,因而可以得出其另一个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考点二:

秦汉至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

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

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

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中兵士参加的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

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

3.(2019年江苏卷,2,3分)《史记》载: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

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这两项措施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A、B项;

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4.(2019年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

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故选D项;

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

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因此并不能证明中央剥夺了宗室特权,故排除B、C项。

5.(2019年海南卷,2,2分)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

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的,贫寒之家和王孙公子,在面对选拔时,都是统一的要求,因此体现了选拔的公平原则。

故本题选C。

王公子弟和百姓在古代永远不可能平等的,材料只是显示了他们面对科举考试的平等,排除A项;

材料体现科举的选拔原则,而不是选拔的结果,故B项错误;

五代时经济中心已开始南移,国家统一的条件并不成熟,再平等的科举考试在当时也促不成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6.(2019年4月浙江选考,7,2分)有学者认为: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B选项符合题意。

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

“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

7.(2019年4月浙江选考,27,2分)(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

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体现的是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①正确。

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可知体现的是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④正确,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刺史和监都是监察地方的机构,②错误,B、D选项排除。

秦汉监察体制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③错误,C选项排除。

8.(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

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

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

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

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

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

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

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9分)

(1)同:

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

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

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

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

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

强化了民族认同;

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

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1)同,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可得出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

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可得出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根据材料“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可得出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根据材料“实施统一制度、法令”“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可得出汉朝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法令,罗马行省的权力较大;

根据材料“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得出罗马未实现文字的统一,汉朝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罗马注重法律统治,汉朝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

根据材料“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可得出罗马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汉朝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2)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可从奠定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及治国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9.(2019年北京卷,37,节选,10分)历史·

记忆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

“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

“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10分)

(1)目的:

认同中原文化;

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

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

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

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

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1)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过程,据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拓跋珪自称是黄帝的后裔;

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

据材料“迁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对其加以强化。

效果,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获得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10.(2019年海南卷,2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

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

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

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

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

(7分)

(1)弊端:

选用门生、故吏;

官员间相互关照;

外戚、宦官任人唯亲;

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2)影响:

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

腐败之风盛行;

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度以推荐为主的选官形式,必然会带来弊端。

结合材料的行文,从“门生、故吏”、“虚造声誉”“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世家大族干预”等方面逐一归纳其弊端。

(2)影响则根据这些弊端来逐一分析归纳即可。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

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

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

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

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一中的25题几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今年高考命题打破常规,考查了唐代政治;

而唐代的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这启示我们遇到和教材结论相违背的题目,解题的最好方法是排除法,本题中A、C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由“兵额与功能”可判断出此时期的藩镇有延续统治的作用。

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

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

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

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

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4.(2018年天津卷,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

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

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

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5.(2018年江苏卷,2,3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

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

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以东汉画像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题题目新颖,紧跟全国卷的命题思路,是江苏历史卷中的亮点。

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对画像石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假如把这些石刻画像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6.(2018年江苏卷,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

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

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