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04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7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docx

高考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专题09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

专题09近代中国的经济历史(解析版)

专题09近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28,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

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始终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项排除。

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项排除。

2.(2019年安徽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测试)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入绝境,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

这说明

A.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B.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C.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入绝境”可知,19世纪80年代洋务企业的发展已经面临困难,根据材料中“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可知,洋务企业的办理权限回到了政府手里,反映了洋务企业发展艰难,洋务企业封建的局限性无法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

A项,洋务企业不等同于中国近代企业,且政策不是决定近代企业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的为清政府,排除;C项,官员督办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

3.(2019年广西防城港高三模拟考试)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

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

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

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

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

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

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以及“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说明洋务派试图在经济上形成垄断地位,以此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实现“求富”的目的,故答案为B项。

洋务派的这一措施不是针对外国资本主义,而是针对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排除A项;C项不能反映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排除;洋务运动在实践中迈出了向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排除D项。

4.(2019年四川成都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

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

这一个案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顺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材料反映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

材料中农民的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

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支撑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结论,故D项错误。

5.(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1,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

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

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

【答案】

(1)变化:

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9分)

原因:

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6分)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材料二“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根据“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根据“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1843年”等信息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根据“《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并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根据“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并结合所学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考点二: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2019北京卷,16,4分)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1878年开滦唐山煤矿、1880年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

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述企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天津、北京地区,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分布在北京,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破产,和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不符,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8—1908年间的几个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近代民族企业的状况,D以偏概全。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30,4分)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

“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

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

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

经济。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项、排除。

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2019江苏卷,10,3分)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

在他看来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

前提

【答案】D

【解析】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选D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A项;“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不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故排除C项。

4.(2019年山西太原高考历史模拟)如图为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和近代交通运输业等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的比率。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近代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协调

B.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破产

C.民族资本企业在曲折中顽强发展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不同阶段均有所增长,表明民族资本企业在曲折中顽强发展,故C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近代产业的协调发展,排除。

B项,官僚资本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依然存在,排除。

D项,1911年至1920年期间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有所放松,排除。

5.(2019年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畅,速决定筹办面粉厂。

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时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宗族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七道批示要求地方官员支持实业。

在第八次枇示中,干脆强硬的宣布:

知县办事无方,革职留用。

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

1903年独资经营。

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荣氏企业有的被日军炸毁,有的被日军侵占。

——摘编自李强《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运用研究》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

启示:

近代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说明: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经济侵略,通过战争获取各种经济特权,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空间;甲午战后,政府放宽办厂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1901—1911年,清政府新政,奖励实业,民族工业又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欧洲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一战后,西方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影响;1931年,日本侵华,民族工业遭受摧残。

综述:

近代中国现代化举步维艰,断断续续发展,主要原因在社会环境未变,中国未获得民族独立,中国只有取得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从题目的要求“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并结合材料可知,该题强调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

因此可以结合所学提炼观点,如“近代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再结合所学,从近代社会环境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来分析。

 

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

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历史

专题10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考点一:

从新思潮的萌发到维新思想

1.(2019江苏,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

“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D项;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A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B项;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C项。

2.(2019浙江选考,8,2分)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项符合题意。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项排除。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项排除。

《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项排除。

3.(2019年山东聊城高三阶段性检测)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其版面内容排序首先是每天的“上谕”,其次是路透社电报,再次是报馆主笔严复的文章。

《国闻报》这样排版的主要意图是

A.上传下达以推进改革

B.表达强烈的参政意识

C.介绍西学以启迪民智

D.增强宣传变法权威性

【答案】D

【解析】“上谕”等放在前面意在增强宣传变法权威性,为变法减少阻力,D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上传下达的信息,A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增强宣传变法权威性而非表达强烈的参政意识,B不符合题意,排除;C自身说法正确,但不能解释为何这样排版,不符合题意,排除。

4.(2019年云南师大附中高三历史模拟)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肆业(求学),实力讲求,以仰副(辅佐)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

”材料表明洋务派选派留学生出国旨在

A.改革传统教育体制

B.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C.寻求实业强国之道

D.培养维护统治之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实力讲求,以仰副(辅佐)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可以看出,洋务派选派留学生出国的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出国并不是改革传统教育体制,A错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洋务运动的手段,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寻求实业强国之道不符合材料中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C错误。

5.(2019江苏卷,22,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

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

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

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

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意趣:

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2分)

影响:

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分)

(2)略。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可知,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思想解放,促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首先,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结合中国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29,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

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

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29,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

“个人之人格高,

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

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儒家伦理道德,B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项排除。

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项说法错误。

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项排除。

3.(2019浙江选考,10,2分)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

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

这种因素是

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D.“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项符合题意。

“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项排除。

“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项排除。

“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号,C项排除。

4.(2019天津卷,6,4分)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

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还未切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吴玉章才会不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D项符合题意。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从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并未深入接触和研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排除B;1903年中国革命理论并未形成,排除C。

5.(2019年湖北武汉高三调研)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

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这仅与“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有影响,排除A项;十月革命与一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但B项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主要原因;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

考点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2019年湖北高三调研)在同盟会筹备会上讨论这个组织的名称时,有人建议叫“对满同盟会”,孙中山用“革命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的理由否定了这个建议。

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A.辛亥革命不以反满为目标

B.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性

C.辛亥革命以反封建为宗旨

D.辛亥革命要铲除一切专制因素

【答案】C

【解析】材料”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强调民主革命不仅要推翻清王朝,而且要铲除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和,故C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且违背材料主旨;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B项错误;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2.(2019年四川成都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

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

这表明

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C.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国民革命的内涵由英雄革命转向革命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可见孙中山在五四运动之后逐渐意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C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材料中时间为1924年,A项排除;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只是依靠的力量有所转变,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广大民众无关,D项排除。

3.(2019年晋冀鲁豫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924年,面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孙中山曾表示,“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