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274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学习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1)准备题。

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0.45 

 

0.36 

1/4 

2/5

②分别把下面各数的小数点移动,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以上的练习,为学生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打下了基础。

(2)学习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教学例1。

活动一:

①出示尝试练习后先让学生说说17﹪,40﹪表示什么?

百分数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分数,再教学学生化成最简分数。

②学生思考:

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联系以前的知识,可以先把百分数怎么办?

之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做不出来的学生可先看教材例1)汇报结果时突出每道题的转化过程。

活动二:

完成P9课堂活动,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三、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简便方法。

学生有了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落实。

(2)学习小数、分数化百分数。

学生学了百分数的化成小数方法,出示例2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之后每组先选代表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集体讲评。

完成P8例2并思考如何很快地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总结互化方法

学生掌握了分数、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学习过程,再一次感受了“知识可以转化”的数学思想,已经有了知识和经验,所以在总结时,学生思考转化的方法,突出转化过程,在教学的同时,注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理解不同的转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进行设计。

先出现分数与百分数、小数与百分数之间互化的题目,再出现比较有分数、百分数、小数混合的题目。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王建

引言: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第二节的内容《圆柱的表面积》。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

《圆柱与圆锥》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后一个单元的知识。

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基础。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

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运用

本课由于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探索的可操作性难把握。

为了化解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

“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主体,以探索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点拨为副线,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

三、学法培养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

所以学生的学法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演示为依托,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

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突出《空间与图形》这个内容的教学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一)温故而引新巧妙入境

这个过程我用课件展示4个方面的复习内容:

(1)我知道圆柱的特征是……

(2)圆的周长怎样计算?

圆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3)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4)我会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两个小题:

一是计算圆的周长,一是计算圆的面积。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让学生体验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在此我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

“同学们,你想当设计师吗?

”“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纸盒,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一个模型,现在我请大家帮助我设计一个和你手中的模型一样的圆柱形纸盒,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

”(让学生沉思一会儿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这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进而引出新课,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圆柱的表面积》”这样设计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汇报交流 

总结方法

1、动手操作。

“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

请你用手中的长方形纸、剪刀动手做一做,试试看”。

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并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

“你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什么图形呢?

你是怎样得到的呢?

”这是让学生明白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形成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得到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得到长方形,在什么情况下得到正方形。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

同时又让学生明白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这样来化解教学的一个难点。

4、进行推理,总结方法。

学生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因为有了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

5、归纳新知:

“你现在知道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

先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教师再不失时机的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总结。

6,及时练习:

课件展示求圆柱的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然后全班评价,结合实际进一步理解求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和方法。

(四)全课总结促进构建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

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以上是《圆柱的表面积》这一教学内容的说课稿,敬请各位领导和评委审阅,如有不足和不妥,请批评指正,在此我深表谢意!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附: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底面圆周长)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

2

《反比例应用题》说课稿

王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6节《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中反比例应用题的第一课时,反比例应用题是反比例意义应用地进一步,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用运算术法解答的。

那么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发现、归纳出一种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觉得不能只把“反比例应用题”看作一种“个体”知识的教学,而应在通过几个例子的练习让学生较快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而掌握新知识的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应用这种思路和方法。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主动活动中发现解题方法,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解答最基本的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③、渗透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教学重点

运用反比例关系解答反比例的应用题

4、教学难点

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5、教具:

实物投影

二、说学习方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思、说、动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三、说教学方法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利用几个与本节课学习反比例应用题有对比性的练习复习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为新知识做好辅垫。

这样做的目的是:

学生回忆旧知,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很快地抓住学生思维情况。

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自然进入后面的学习。

2、新知教学

①、由第4题引出新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依据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一.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确定在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中不变量是谁,从而得出反比例的数量关系等式;

二.设定未知数X,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三.解方程;

四.验算并答题。

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学生理解问题的水平不一,叙述表达方式不同,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到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②、例题教学后的练习,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第一个层次基本练习。

“小华读一本故事书,每天读6页,25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10页,几天可以读完?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用反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第二个层次发展题,“用边长30厘米的方砖给一个房间铺地,需要600块,如果改用边长5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此题的变化是只给了方砖的边长,练习目的一是巩固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后知道算出边长乘边长得出方砖的面积,再去乘方砖的块数,才是房间的面积。

第三个层次是有难度的应用题,“一个建筑工地需要一批沙石,如果每天运送35吨,12天可以运完,实际2天就运送84吨,照这样的速度,几天可以运完?

”此题变化是题中有两个不变量,一个是实际每天运送沙石的吨数不变,另一个是运送沙石总吨数不变,这说明此题即可以用正比例方法解,又可以用反比例方法解。

用这样的练习题达到让学生进一步沟通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联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尾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学习的收获

《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说课稿

我来讲《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以这节课为研究点。

我们通过几次教研、改动教案,今天再次坐在一起,就这个教研专题进行研讨,下面由我先来说说这节课的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用分数解决问题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内容是求常见的百分率,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种问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相同。

所以求常见的百分率的思路和方法与分数解决问题大致相同。

通过这部分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说学生

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依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不困难,但要求学生找准谁和谁比,很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实际,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重点: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

正确理解达标率、发芽率等这些百分率的意义

三、说学法、说设计

(一)说学习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具体表现在,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计算方法,发现共同点,通过思考,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二)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依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根据新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需要,复习了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重点突出了准备题,为讲授新课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重点。

3、精心设计习题,使知识引向深入。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首先复习分数除法应用题,通过不断改变复习题中的问题而引到百分数应用题,让学生知道以旧引新,有个逐渐递进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复习,让学生回顾分数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从而迁移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应用除法计算,即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来解答。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百分率问题。

求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点拨学生明白:

其实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可以想到:

先算出120除以160,然后教师说出达标率的计算方法。

同时,课件出示达标率的定义及方法,我提问为什么要乘100%,学生试说,同时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

2、通过发芽率的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发芽率,并依照达标率总结出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独立解答发芽率的问题

3、对比两率,得出规律。

学生通过达标率和发芽率得出结论:

总数放在分母上,发芽率就是发芽的种子数放在分子上。

会总结出其它率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中出现了出油率,出勤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尤其是判断题的出现,对于关于百分率应用题中百分率的最大值是百分百,有理解和促进作用。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34---35页内容。

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

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过程是: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教师充分的相信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

1、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做圆柱放入水中的实验,让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圆柱体积的存在。

2、提示课题

在实验中揭示课题,让学生印象更深。

(二)、比较大小、创设求圆柱体积的情景。

比较大小:

出示一组圆柱体实物(一个圆柱底面小高大,另一个圆柱底面略小,高略大,二者体积差不多),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

这两个圆柱的体积,哪个比较大一些?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大胆猜想,感知圆柱体积公式。

师提问:

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自然的想到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底面和高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大胆的猜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四)、小心求证,论证圆柱体积公式。

1、回忆转化方法

设疑:

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

2、论证圆柱的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合作讨论该如何把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是如何转化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

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

3、总结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在学生操作演示得出结论后教师总结推导过程,并板书: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是: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完成“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五)、教学例3 

 出示例3:

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

(1)单位要统一

(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3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六)、练习 

1.反馈练习。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2、拓展练习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七)、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