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276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市委的重大工作部署,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新成就。

    ——地区经济持续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保持全区领先,初步核算增长28.1%,达到800亿元,居全区第三位,当年增量再创历史新高。

人均GDP6600美元,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财政收入145.8亿元,增长56.1%,总量跃居全区第一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2亿元,增长78.3%,地区跨越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演进为5.7:

54.3:

40。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多灾之年,粮食产量增加0.9亿斤,达到24.4亿斤,牧业年度牲畜总数1499万头只,纯增156万头只,总量跃居全区第二位。

二产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户,产品产销率99.1%,提高1.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52亿元,增长32%,综合效益指数365,提高58个百分点,均居全区第一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6亿元,增长15.5%,三产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5.7%,提高7个百分点。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亿元,增长51.1%。

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非公有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

达电四期一号机组、黑岱沟露天矿技改、蒙西干法水泥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亿利PVC、鄂绒大化肥、伊化天然气制甲醇、蒙西氧化铝等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环境治理成效明显。

清理整顿新开工项目128项,关闭地方煤矿276座,单井规模提高到30万吨以上。

关停兰炭企业105家、小白灰企业212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削减烟粉尘13.2万吨、二氧化硫4.9万吨。

万元GDP能耗下降到2.08吨标煤,下降5%。

严厉打击乱采滥挖行为,加大环境污染整治,有力维护了正常的矿业秩序。

    ——城镇化加速推进。

“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城市核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市意识进一步增强。

市府驻地搬迁至康巴什新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7.4%,提高3.4个百分点,是我市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一年。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新的市旗财政管理体制正常运行,事业单位改革开始起步。

外贸进出口总额4.8亿美元,增长71%,引进国内资金2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分别增长104%和100%。

我市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15.6亿元,增长57.6%;以优惠划拨土地等形式,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非财政性投资达到10.3亿元,投入力度之大,为历年之最。

全市新建中小学校6所,鄂尔多斯学院开工建设;鄂尔多斯恰特、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启用;在康巴什新区建设的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文化娱乐中心、新闻中心已开工;建成农村牧区标准化中心卫生院23个,市中心医院住院大楼封顶。

投入9477万元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惠及全市中小学生16.3万人,上学难的问题得以缓解;高等教育救助措施得到有效落实,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全部按时入学。

集中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60元,参合率达到83.5%,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缓解。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累计实现新就业144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8%,创历史最好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增长17.9%。

转移农牧业人口6.3万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308元,增长15.3%。

城镇低保标准由180元提高到210元,农牧民低保标准由600元提高到825元,实现应保尽保。

积极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为农牧户每户供应4吨平价煤。

城乡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26和0.31,人民生活正在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推进。

成功举办“一会两节”,有力扩大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构建和谐鄂尔多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严格实施禁牧、休牧、轮牧政策,生态环境继续好转。

初步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体系,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

全面启动“五五”普法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信访工作扎实开展,社会矛盾有效化解。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深入,国防后备力量、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共建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这些成绩,充分表明我市“十一五”开局良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征程上又有了新的深刻变化,取得了重大突破,经济社会跨上了新层次、新水准、新起点,为与发达地区和世界水平接轨奠定了新基础。

我们的体会是:

    

(一)立足市情、集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选择。

认真实践市委提出的“六个高”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农村牧区工作思路,“拉大、补欠、崛起”的城市建设思路,以“大文化、大旅游、大运输”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和决策,有力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重点。

按照“经济基地化、基地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着力优化工业布局,集中打造八大工业园区,主导产业更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

    (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四)强化基础、改善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继续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瓶颈制约;抓住举办“一会两节”的契机,强化城市建设,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目的。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6年承诺为群众办的6件实事全部兑现落实,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一年来的成绩,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市委驾驭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遵循规律、锐意进取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感谢全市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并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帮助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鄂尔多斯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的这些经验,是认识客观、把握大势、开拓未来的宝贵财富,一定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是:

资源转化滞后于资源开发,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环境压力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事业和服务业滞后于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工作执行力与决策要求不相适应;人的素质与建设现代化的文明和谐社会不相适应。

这些问题,有的是历史欠账,有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重要的是我们要高度重视,扬长改短,攻坚克难,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好。

    二、2007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之年,也是争创新优势、谋求新突破的关键之年。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迎接自治区60周年大庆和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对于地区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十六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市第二次党代会和市委二届二次全委会精神,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牢牢把握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主题,围绕“一个目标”,树立“一种意识”,提高“两个水平”,确保“两个倾斜”,实现“两个较快增长”,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集中发展、率先发展的轨道,奋力建设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鄂尔多斯。

    围绕“一个目标”:

即围绕“富民强市”目标。

政府要把富民作为首要任务,把强市作为重大使命,坚持建设经济强市与造福人民相统一,努力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完善保障、减少贫困,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让全市人民在鄂尔多斯市的快速崛起中得到更多实惠。

    树立“一种意识”:

就是要树立战略机遇期意识。

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新要求,切实用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市。

   提高“两个水平”:

即提高协调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落实“五个统筹”,更加注重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节能降耗为重点,打造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确保“两个倾斜”:

即发挥公共财政功能,支出重点向“三农三牧”、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不断满足公共需要,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两个较快增长”:

即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主要预期性、控制性和约束性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1%,达到110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37.2%,达到2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30.8%和22.4%,达到17000元和6500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1%,达到800亿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削减烟粉尘1万吨、二氧化硫2.1万吨;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28人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完成今年各项任务,需要我们围绕大局,突出重点,倍加努力,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在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上实现更大突破,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科学判断市场走向和变化,抓住能源产品市场看好的有利时机,加快经济转型,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和环境保护,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切实增强经济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1.全力推进资源深度转化、循环利用,集中打造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坚持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大力培育煤炭、电力、天然气、化工、建材、冶金、绒纺、农畜产品加工、林沙等优势特色产业,落实大项目,构筑大基地,培育大集群,推进大循环,实现大提升。

    把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作为实现节约资源、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建立GDP能耗公报、项目节能评估、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单位能耗逐步下降。

以煤炭、电力、建材、冶金等行业为重点,将能耗指标分解落实到84户重点能耗企业,明确节能标准,严格能源审计,确保年度节能目标如期实现。

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严格依法关停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企业,腾出环境容量,支持大项目、好项目建设。

进一步巩固矿业秩序整顿成果,坚决打击乱采盗采行为,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全面治理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环境污染,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

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坚决杜绝高污染项目上马。

把循环经济作为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的根本性措施,围绕煤矸石发电、粉煤灰提炼有色金属、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材、焦炉尾气开发利用、矿井水回收利用等领域,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将八大工业园区打造成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能源重化工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是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目标和工作着力点。

大力推进工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中。

把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与区域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蒙西、棋盘井、树林召、乌审召、沙圪堵工业园区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层次,推进大路、上海庙、纳林河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建设气势宏大、装备先进、环保节能、循环示范、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现代化工业大基地。

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节约利用,实现产业升级。

打好提高煤炭回采率“攻坚战”,实施综合开采等先进工艺,发展煤炭交易和物流市场,建设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

电力工业要重点发展城镇和工业园区热电联产、矸石发电、空冷机组等国家政策鼓励项目,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59万千瓦。

鼓励风、光、生物质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杭锦旗风能发电项目落地实施。

大力推进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氯碱化工,实现产业领先。

煤化工要做好煤制油、醇、二甲醚、烯烃等中下游系列产品的延伸加工,加快神华煤直接液化、伊泰煤间接液化、新奥煤制甲醇、三维甲醇等大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乌审旗300万吨二甲醚项目落地实施,打造一流煤化工基地;天然气化工要确保博源100万吨天然气甲醇项目建成投产,并向中下游产品开发延伸,推进鄂绒、奈伦大化肥项目建设;氯碱化工要确保亿利40万吨PVC建成投产,力促希望集团PVC大项目开工建设。

年内新增甲醇120万吨、PVC40万吨,使化学工业成为我市新的重大经济增长点和支撑力量。

推动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增加科技含量,装备先进工艺,着力在氧化铝、多晶硅、新型水泥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创新传统产业。

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与大企业、大项目协作配套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不断推出更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整体提升地区产业素质。

    大力发展非资源性产业,实现产业多元。

高起点、高水平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华泰汽车和发动机制造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配套跟进,建设东胜大型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群。

积极发展现代医药、服装、食品加工、沙棘、沙柳等新兴支柱产业,引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材料工业等新型产业,构筑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投资结构和方向,规划建设和落地一批对调整全市产业结构具有示范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健全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调度,推进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产,全年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18项,完成投资605亿元。

继续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与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在支持地方企业大发展的同时,紧盯国际国内500强,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尽快形成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入区。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亿美元,其中,出口4.5亿美元,增长20%;引进国内资金3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分别增长20%。

    积极培育拓展建筑业,抓住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密集、建筑市场活跃的有利时机,迅速壮大市内建筑企业实力,加快培育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大建筑业总量。

    2.集中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坚持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产业上找出路,解决农村牧区问题从加快推进城市化上找出路,解决农牧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找出路,坚定不移地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抗灾农牧业向避灾农牧业转变,分散、粗放、低效农牧业向规模、集约、高效农牧业转变。

    推动农村牧区劳动力和人口转移,是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前提和核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

我们要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蓬勃推进的历史机遇,采取产业转移、教育转移、扶贫转移、搬迁转移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拓宽农牧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完善人口转移的配套政策措施,集中精力和财力破解就业、居住、子女教育等突出问题,给予进城农牧民“市民权”,确保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共享城市文明和地区发展成果。

年内转移农牧业人口5万人,其中生态自然恢复区搬迁1万人。

切实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

年内完成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引导培训3万人次。

完善低保、医保和社保制度,为农牧民人口转移提供保障。

    按照“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发展现代农牧业,集中建设沿河现代农牧业带。

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政策,适应人口转移、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新情况,积极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方式,促进土地和草牧场向种养大户集中,实行基地化、规模化经营。

年内按照农区不低于100亩、牧区不低于5000亩的经营规模,积极培育发展2000户规模经营大户。

充分发挥沿河地区水土资源优势,加大土地整理和节水改造力度,集中建设一批“万亩高标准农田,千只规模化养殖”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

以水权转换为契机,在杭锦旗建设10万亩水系配套、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高效农田;在达旗建设“优质、绿色、安全、产业化经营”的百万只肉羊基地;在沿河建成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基地,打造现代农牧业新亮点。

加快发展城郊农牧业,以东胜区、伊旗、达旗为重点,建设服务城市核心区的大型“菜篮子”基地,年内完成1万亩标准化温室大棚建设任务。

建立健全科技推广、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料加工、机械化作业、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监测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认真落实扶持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各项优惠政策,以大开放促进产业大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和品牌,强强联合,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畜产品深度加工转化比率和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坚持集中联片、巩固提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年内在鄂旗、准旗大面积突破,其他旗区相应推开,切实加快生态自然恢复区人口转移。

继续争取和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0万亩,飞播造林60万亩,退牧还草960万亩。

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和草产业,拉动生态建设。

全面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助政策,充分调动农牧民和社会力量投身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加快建设“绿色大市”。

    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现“五新”。

以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为出发点,以肉羊、肉牛、林沙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实现产业新推进。

加强科技实用技术和先进经营模式推广普及,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强化法制观念和市场意识,实现农牧民素质新提升。

突出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营造移风易俗、文明和谐的良好风尚,实现农村牧区面貌新变化。

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企业和社会共同帮扶支持,建设传承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新农村新牧区,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建一批成一批,创造试点新经验。

在调整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基础上,加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新提高。

    3.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物流产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文化、旅游、物流三大产业顺应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发展潮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前景非常广阔,是我市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

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按照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要求,推动文化、旅游、物流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率先成为支柱产业。

以迎接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大庆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市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和草原文化品牌,积极组织排练大型民族歌舞,推出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开拓文化市场。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优先建设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扶持一批大小并存、优势互补的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文艺演出、文博会展、文化娱乐产业。

年内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组建1至2个文化企业集团,促进鄂尔多斯文化与产业、产品间的渗透融合,实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动并进。

    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发挥成陵旅游的品牌效应和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层次。

突出特色搞旅游,统筹旅游资源规划和布局。

按照一个古迹(萨拉乌素)、两个河湾(巴图湾、大沟湾)、两座古城(统万城、宥州古城)的总体格局,打造南部旅游精品线路。

北部大漠风情旅游,重点打造以恩格贝、响沙湾、夜鸣沙、七星湖为主要景区的旅游精品线路。

东部以黄河大峡谷、万家寨水电站为主,打造黄河风情旅游精品线路。

加强与“西部风情”区域旅游合作,推出阿尔寨石窟新品牌,共同拉通“秦皇汉武-黄帝陵-成吉思汗陵-西夏王陵”旅游线路,形成内联完整、外接有序、别具特色、各有风采的旅游精品组合,打响鄂尔多斯旅游品牌。

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组建旅游集团,推动旅游业集群发展。

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搞好旅游促销,构建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体系。

    以汽车运输物流产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整合运输资源,构建集购销、信贷、交易、仓储、货物配载、维修配件、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信息网络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汽车运输综合物流体系,年内建成2至3个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较高的汽车运输物流园区。

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面向生活的服务业。

积极发展超市、连锁经营和品牌专卖等新型业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和具有我市民族风情的饮食文化企业,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变。

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30个农村牧区基层中心服务社,辐射带动农牧区连锁店建设,形成城乡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双向流动、高效顺畅的新型农牧区流通网络,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规模。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0亿元,增长16.7%。

    着眼于提升三产整体发展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组建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国内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构建融资平台,有效推进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

建设“数字城市”,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发展中介、咨询、信息等新型服务业。

引导房地产业积极、健康、规范发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扩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探索建立城市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体系。

    

(二)坚持统筹发展,着力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设现代化鄂尔多斯,不仅工业、农牧业要走向现代化,尤为重要的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活方式也要面向现代化。

我们要树立与先进地区接轨的城市发展理念,开放搞规划,开放搞设计,开放搞建设,开放搞管理,全面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主动融入呼包鄂城市群,着力建设“服务自治区、连接晋陕宁”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年内城镇化率达到61%,提高3.6个百分点。

    1.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构筑城镇体系。

城市是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平台,也是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

要以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尽快编制完成“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城市体系、旗区城镇体系及区域发展规划,构筑人口布局集中、产业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友好的城镇体系,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