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284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技巧.doc

小升初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5、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8、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鉴赏古代诗词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八、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

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1.品味题目

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2.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3.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文章内容?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1、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2、记叙的线索

(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

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第二人称:

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便于情感交流

4、表达方式:

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

分两类: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

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

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

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

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

(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

(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

(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4、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

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

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方法导引

如何将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写得生动具体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变空泛为具体

“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超过了90分,我非常高兴。

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

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这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学生习作中颇具代表性。

同学们怎么讽刺的?

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

我心态怎样?

毫不具体。

我们不妨变动一下:

“成绩公布了。

哈,92分,万岁!

我想叫想唱,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

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

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

’‘哼,抄的分也自豪!

’‘嘻嘻嘻……’‘哈哈哈……’轰!

我头脑一炸,眼前暖融融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

我想哭,痛痛快快的哭!

不,我不能哭!

我要用更多的90分向他们证明:

我这只麻雀能变成凤凰!

怎样变空洞为具体呢?

1.多用描写手法来写人物

①行动描写

②肖像描写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肖像描写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不求描写面面俱到,只求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内心情感等。

③语言描写一定要透过语言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描写的个性化”。

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去写作,否则就会很不谐调。

语言表达一定要得体。

要明白《红楼梦》中的焦大绝说不出林黛玉说的话的道理。

④心理描写它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情感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渲染了一种空寂的气氛,迎面吹来的凉风,吹出了女人们寻夫未遇的失落,风吹草木摇,水波动荡,旷远、摇荡的景物似乎是女人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这段景物描写衬托了女人们寻夫后的失望、失落的心情。

很多同学写作记叙文,只是一味地叙事,虽然情节曲折、引人人胜,但是总给人以空洞之感,因为文中没有具体可感的描写,没有细致人微的刻画。

二、变平庸为神奇

有些同学写文章信笔所至,很不注意推敲语言。

其实,很多句子只要稍加“修理”,就可化平庸为神奇。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秋天刚到,一些黄叶就落了下来。

②桌子上,蜡烛在燃烧。

③又考砸了,我在失望中苦恼。

④我呆呆地盯着窗外,只见长长的雨丝不断地飘落。

这几段文字的表达非常一般,但我们稍稍雕琢一下,就可点铁成金:

①秋天刚到,一些性急的黄叶就落了下来。

(加上“性急的”三个字,把树叶拟人化了。

②桌子上,蜡烛在含蓄地燃烧。

(加上“含蓄地”三个字,充满了情味。

③又考砸了,我在失望中苦恼,在苦恼中失望。

(换序后重复一下,韵味顿生。

④长长的细雨不断地飘落。

雨细长,愁丝更长!

(加上一句话,情景交融。

不能故弄玄虚。

偏离主题。

或者千篇一律。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上述毛病,使开头醒目引人呢?

首先,应仔细审清题意,根据文章要表现的中心构思全文,设计开头。

其次,要掌握常用的几种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法。

不绕弯子,开门见山。

起笔就直截了当地把要写的人或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一目了然。

如《背影》的开头,因为题目是“背影”,所以第一段就直接点到背影,并且提出父亲的背影是作者“最不能忘记的”,这就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有先声夺人的作用。

2.“设疑提问”法

用“设疑提问”法开头,可以直接提问开启下文。

也可以通过从事情巨大的反差上落笔。

这两者都可以激发读者心中的疑问,从而吸引读者急切地读下去。

如有篇题为《礼物》的作文开头:

母亲,太阳快下山了,您还在那片黄土地里躬身劳作吗?

母亲,夜已深了,您还在灯下为我们兄妹缝衣服吗?

3.“抒发情感”法

文章贵在情真,以情感人。

以抒发内心的诚挚的真实情感,撼动读者的心灵。

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的开头: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在这里,作者满腔的国深情,就犹如奔腾不息的潮水,滚滚而至,扣人心弦。

4.“写景烘托”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

开头即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和抒写情感,能够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也容易迅速把读者带到特定情景之中。

如:

深夜,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射进屋里。

周围很静,好象一切都沉睡在梦中,就连空气也凝结了似的,只有床头的小闹钟不知疲倦地“滴答滴答”地响着,令人感到烦躁。

(《烦恼的一天》开头)

5.“妙言感悟”法

作者将自己悟出的人生道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排比句、比喻句、对比句、引用句等),这样使文章开头文采飞扬,用妙语“粘”住读者的视线。

如:

爱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爱是抚慰人心的细雨。

正如细雨有时汇成暴雨、轻风没准儿聚成狂风一样,过头的爱也会造成伤害。

(《有一种伤害名叫“爱”》的开头)

6.“先声夺人”法

因为“言为心声”,所以个性化的语言一下子就可以让人物站在读者面前,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

写作中,一定要将最有个性特色或最能显示矛盾冲突的语言放在开头,这样更能增强表达效果。

如“让我去吧,病人需要我。

”这是妈妈的声音。

“不行,你不怕‘非典’传染,我和孩子还怕呢。

”看来爸爸的态度还很坚决呢。

(《在非常岁月里》的开头)

7.引用法

起笔或引用名人的名言、警句、俗语、揭示和点明文章的中心;或引用诗歌、歌词起笔,以引起读者共鸣,唤起了读者的情思,增添文章的光彩,醒人耳目,寓意深刻。

如: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我要说,我的家乡赛天堂。

8.倒叙法

起笔先写事件的结局,以引人人胜,然后再回过头来按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叙述其起因和经过,使得故事情节如行云流水,通畅自然。

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一堂修身课上周恩来表达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然后自然地引出周恩来这种志向是如何形成的水到渠成,自然得体。

三、不能虎头蛇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

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是的,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就借我一双慧眼吧!

用它,去领略春花、秋实、夏炎与冬寒;用它,去笑对阴晴圆缺,云往雁来。

记叙文常用的结尾的方法有:

1.点题式。

2.引用式。

《吾爱吾师》这样结尾:

正如那首老歌:

“我以何回报您呢?

如果您想要月亮,我会将它奉上,但我宁可将我真心以赠,啊!

吾爱吾师。

”这个结尾别具匠心。

3.评价式。

例《河之韵》一文结尾写道:

这条平凡的河也有它无尽的独特风韵啊!

正是它孕育出古城松江辉煌灿烂的文化,它正是松江的风韵所在!

这样的结句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反思式。

《走入低谷,更要登攀》就如此结尾:

自从那次失败以后,我觉得,我的性格比以前坚强了。

我明白,当一个人走入低谷时,不能气馁,而要目光向上,努力攀登,攀上胜利的巅峰。

5.描述式。

如吴伯箫《猎户》的结尾:

“天晴了。

很好的太阳。

”简洁,明快,既照应前文,又有象征意味。

总之,我们必须着力打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特别是考场作文,要靠一个好的开头来引起阅卷教师的注意,靠一个好的结尾来加强阅卷教师的良好印象。

四、有开有阖,张弛有致

通常运用下面几种方法来造设文章波澜:

1.节外生枝。

于事情发展变化中见出起伏,才能变换多姿、扣人心弦,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落转溪桥忽见”。

2.设置悬念。

文章不直接点明事情的真相,不急于交代事物变化发展的结果,故意吊起读者胃口,引导读者在疑问好奇中“恍然大悟”、“拍手称奇”。

3.欲扬先抑。

在记叙中,文章不直陈其事,不直面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是欲褒先贬,欲扬先抑,在一张一弛、一起一伏中写出文章真义。

4.欲进先退。

文章不径直说理,不直接点出自己赞美的对象,而是欲进先退,欲明先暗,故意左顾右盼而言其它,待到关键之处,自然引出赞美对象。

(一)描绘类

1.提问方式:

某句话中某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或:

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词)好不好?

为什么?

2.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性格特征)。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

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练习1:

那人胸前戴着枚校徽,显然是大学生。

中年男人于是走过去,在他身后站住。

柜台上躺着一本厚厚的书,大学生翻着,思量着是买还是不买。

书店营业员走到大学生面前:

“这是最后一套啦,买吗?

”大学生犹豫着。

“一套《鲁迅全集》比整个书店还值钱……”营业员把手中的售书单扬了扬。

“开票吧?

大学生往喉咙里咽了一口唾沫,“可是……”

营业员同情地瞥了大学生一眼,拿起柜台上的那本第一卷:

“我给你留下来,行吗?

大学生尴尬地点点头

“我买!

”中年男人忍不住大叫一声,把大学生吓了一跳,营业员也惊疑地抬起头来。

“不就是几百块钱吗?

”中年男人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匝百元的票子,摔在柜台上。

(节选自《大学生》)

第9段中的“摔”换成“放”好不好?

为什么?

(二)修辞类

1.提问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

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练习2: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三)布局谋篇类

1、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答题模式:

(1)开头: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也有的是开启或引起下文,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2)中间句子的作用结构上:

文章中间的句段连接着上下文,所以有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内容上要联系中心回答。

(3)结尾:

末段一般是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问句结尾,不仅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升华作者的感情,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

(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四)见解感悟类

1、提问方式:

谈谈你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通常出现在最后两问,分值较大)

2、答题模式: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如何。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本文讲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故事。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公式:

谁?

+做了什么?

+怎么样?

二、感悟文章中心

1.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

找到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

答题公式:

本文通过写……(主要内容)……表现(说明、赞扬)了……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收获和体会。

解题思路:

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属于开放型题。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言之有理。

(至少写2行,一定要有实际的例子)

答题公式:

我从文中知道/学到……道理(启示),在生活(或学习)中……(例子)

三、筛选文本信息

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2.下列与文章内容相符的选项是()3.概括文中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过程。

4.从文中提取一句话,概括这样说的原因。

解题方法:

1.圈定范围,回归原句、原段,仔细比较2.选择题可用排除法3.概括文中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过程。

4.从文中提取某一句话,概括这样说的原因

四、理解关键词

A.理解关键词1.理解某个词的意思2.某个词能否去掉或换成另一个词?

答题公式:

不行,因为该词是……(意思),表现了……,去掉/调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与文意不符。

所以,能去掉/调换。

解题思路:

“回归文章”

(1)回归文章,在文章中找到该词。

(2)联系上下文作答,做到词不离句。

B.理解句子1.句子赏析。

(修辞手法)

(1)某一句话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请说说某一句话的妙处。

答题公式:

本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

2.句段的作用。

某一句话/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解题方法:

熟知常考的作用

点题、照应、做铺垫、设置悬念、承上启下

答题公式:

段落大意+具体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