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438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定风波教案设计.docx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篇一:

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ppt演示)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但从他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特质,《定风波》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

余秋雨曾说过:

“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

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

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差一点被处死,坐牢103天,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当时的恐悸、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

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这生活的苦果。

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性格情怀中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才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3、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

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

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

沙湖道中

(3)天气:

雨,晴。

(4)人物:

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

同学们想一想:

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

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而且他没躲雨。

(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三、解读文本、初步鉴赏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

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3、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

“骑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

“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句义:

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总结人物形象1:

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板书)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1、苏轼为何喝酒?

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独)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

写此文时苏轼忧愁什么?

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

乌台诗案:

(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沙湖买田:

(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

可谓一语双关。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四、合作探究、重点鉴赏

1、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

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

他要“归去”到哪里?

为什么?

1)归朝廷因为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水调歌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浣溪纱》: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江城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2)归田园。

喜好庄子,纵情山水,每到一个贬谪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如《记承天诗夜游》:

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归佛门。

如《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面对风雨,谢灵运归去了工丽的山水诗中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归去了世外桃源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的归去遵循心灵的指引,积极实现人生的关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独守那份朴拙、持重、超然、旷达的自我。

他不同庄子、陶潜,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

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

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总结人物形象2:

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板书)

3、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

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

汪国真有诗曰: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

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几人?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2、布置作业:

背诵本词

【篇二: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课文《定风波》教学设计

一、作家研究

1.生平事迹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岁高中进士,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

后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

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营垒中去了。

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等人的顽固态度是很有区别的。

为此,他遭到了旧党中顽固派的排斥。

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不容于朝廷,并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

先是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2.思想精神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

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3.作品创作

诗:

“东坡体”的独创人,与黄庭里并称“苏黄”。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在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等诸方面都突破了前人窠臼。

词:

豪放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对词体进行多方面革新,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

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一类壮丽豪放,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

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三苏”之首。

苏轼的散文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代表了宋文创作的高峰。

前后《赤壁赋》就是代表。

书法:

“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

画:

文人画的开创者,“湖州画派”的代表。

4.价值影响

在宋代以及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人,也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作品当时广泛流传,身后影响深远。

他的诗、文、词的创作都在各自的文类领域内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苏轼也是宋代的文化精神的典型地体现者。

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宋代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魅力在古代历史上少有伦比,就受后人喜爱的广泛程度而言,他在历代作家中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苏轼的意义”,内涵有三:

第一,苏轼是封建士大夫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达到最理想化融合的鲜明人格化身:

第二,上述人格精神演绎在诗文中,便成了对人生空寞的深沉感喟:

第三,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与韵味的追求,在苏轼身上幻化成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被“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二、课文解读

内容思想:

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自感重返政坛无望,于是作久留之计,开始求田问舍。

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艺术特点: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

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

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

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风雨”与“晴”都是双关,涵义丰富,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起人们反复的咀嚼和回味。

三、教学目标

1、背诵此词。

2、进一步了解苏轼。

3、把握词的鉴赏技巧:

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4、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

把握词的鉴赏技巧:

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和

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宋词艺术,感悟人生哲理。

四、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一第一个学期的积累,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有较好的提升,从词作本身深入读

懂一首词,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定风波》,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诵读要求:

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2、复述序和词。

按照“写了什么——怎么样写——表达了什么”的思路理解全词。

3、请思考:

人们都说这首词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提示:

可就词中的某些字、某些句子,所写的形象)

4、标出不理解或有争议的内容。

6、浏览印发的有关的苏东坡资料

(二)导入和朗读

1、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自己读《定风波》的序和词。

3、完成《步步高》中的字词练习。

4、齐读,按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探究词作的思想

1、请思考:

人们都说这首词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2、结合作者的生平、际遇深刻体会词作,感受作者的思想精神。

争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把握以下内容:

(1)诗人的形象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遇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

衰荣辱,又何足挂齿?

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2)主旨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一句:

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在人生风雨中穿行的,对此,我早已习惯,泰然处之,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这是何等的逍遥!

第二句:

表层意是写回头看狂风大作,风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深层意则是他淡化、弱化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

利害得失,一并泯灭。

这是何等的旷达!

(3)如果学生回答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

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

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明确:

教师应该想办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回正道。

如果这首词是一时的自欺欺人,那么苏轼这种本事也太强了,几乎时时处处都在欺人。

我们可以回顾所学的苏轼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有无奈,但不失乐观,虽是离别怀人之作,却不像其它作品那样弥漫着悲愁之绪,而得之以飘逸。

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豁达乐观,自强不息。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虽然,仕途不顺,他也曾失意苦闷,但从《赤壁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将个人的痛苦升华,从哲思与历史的高度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观,真正做到了了悟人生。

(板书)

由初到黄州的“失意苦闷”,到“平和淡泊、乐观旷达”,最后变为“超然物外,了悟人生”,经过了反思、成熟、超脱三个阶段变化,苏轼完成了心灵的蜕变和精神的升华,以超然、淡定、豪迈、放达,给人们展示出一个永远朗笑着吟啸徐行的可敬的东坡居士。

我以为,这首词,是苏轼形象的最贴切的定格。

3、感悟探究,悟透内容:

由学生就自己的疑难提问或教师提醒,师生讨论解决。

“雨”的含义?

东坡为何不躲雨?

——本词以一场自然的风雨来实写诗人人生的风雨、仕途上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

苏轼对待人生风雨从容淡定、乐观旷达、超凡超俗的态度和精神,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值

得我们终生学习。

其实有很多时候,风雨也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甘霖,它可以升华苦难,化解悲伤,教人以平常心对待尘世的荣辱。

人生哪有一路晴朗?

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

4、小结:

苏轼在沙湖路上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诞生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豪放词。

这仅仅是偶然吗?

显然不是。

此词,作者为作文而作,还是心有所思激情澎湃挥笔而就的?

显然是后者。

心境的阴霾,由于一种景物的变化油然而生感慨,这才是文学创作的缘起。

真正的大诗人,任何一首作品都是他人生的写照,看到一首诗词,就是看到了他的一生。

因为那是穷其一生积淀的人格态度及其价值观的思考的结果,这是我们一辈子要努力的东西。

所以为什么要终生阅读,终生学习。

而,苏轼就是这样的大诗人。

朱光潜有一句形容陶渊明的话,我认为,用来形容苏轼也是非常贴切的。

让我们一起大声读出这句话吧: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朱光潜

(四)鉴赏词作的艺术

过渡:

这首词的产生,让我们了解一个规律:

真正不朽的作品都是由感而发,一挥而就的。

无病呻吟、强扭的东西,终无法经受人们的咀嚼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仅有“道”还不够,还要有“术”。

基于作者对文字和诗情的长期熏陶和积淀,他才能在纵情之下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文字的技巧,我们不妨来鉴赏一下。

1、请选择词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一个字或词进行点评(提示:

可以用换字的方法)。

争取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词的点评:

(1)“莫听”的“莫”,能不能换成“不”?

“莫”是“不要”的意思,这个字可见其性情,表达了对客观存在的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莫”字比“不”字好,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语,书面语比较适合词,因为词是雅的文学。

(2)“何妨”,是对前句的延伸,俏皮,有挑战环境的那种主观色彩。

(3)“徐”,是慢的意思,但不能改为“慢”,同样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

(4)“轻”,雨中的芒鞋是拖泥带水的,不轻便,又何来胜马?

可见,是心轻,是无官一身轻,也是苏轼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