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064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学生了解毫米、米和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分米。

课上要通过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比划比划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学习长度单位分米,借助已掌握的厘米、米建立分米的概念,三者之间的换算,能系统化、整体化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毫米、米和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分米。

但对于分米由于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的也不多,因此课上要通过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比划比划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学习长度单位分米,让他们感到分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

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测量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用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准确进行简单单位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一)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毫米。

那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

米、厘米、毫米

师:

看来量比较大的物体时我们应该用?

(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特别小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

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汇报

师:

如果测量操场的宽度用哪个长度单位?

如果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用哪个长度单位?

师:

同学们,看来你们对米和厘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就会闹出笑话来的,你们看:

4月10日,星期五

    今天早晨,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地听讲。

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

(长度单位不对)那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师:

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

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师:

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那我们的新朋友1毫米大约有多长呢?

如果让同学们把这3个长度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一排,谁最大?

谁最小呢?

生汇报:

米>厘米>毫米

 

简单复习让学生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通过简单排序让学生建立长度大小的观念。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2)探究新知

1、估一估

(出示小棒)

师:

这根小棒有多长呢?

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

生汇报

2、教学1分米

师:

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

(用尺子量)师:

分米用字母 dm来表示。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

dm(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师:

老师请同学们用右手的大姆指和中指轻轻地拈住小棒,像老师一样,然后再用右手慢慢地将小棒这样抽出来,现在来瞧一瞧,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

我们再来比划一下,轻轻地拈住小棒,然后右手慢慢地抽出来,瞧一瞧它的长度,同学之间互相看看,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手势来表示1分米。

好,同学们,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吗?

请同学们拿出格尺来,在你的格尺上找一找,从几刻度到几刻度是1分米?

师:

对了,从0刻度到10厘米是1分米。

可是你们看李老师这把尺子0刻度看不清了,我还可以从几厘米开始看呢?

生:

还可以从1厘米开始看。

师:

从1厘米开始,到多少厘米才是1分米呢?

别着急,请你拿出尺子数一数。

生汇报:

11厘米

师:

对了,虽然我们不是从0刻度开始计算,但是只要我们数出10厘米,仍然可以看成1分米。

那如果从2厘米开始,到多少厘米是1分米?

4呢?

6呢?

师:

看来你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1dm=10cm)

师:

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在本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了吧,打开本,开画吧!

比一比看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谁愿意上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画的1分米,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师:

同学们,除了在格尺上我们能找到1分米的长度,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你能找到吗?

生汇报:

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用过的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

师介绍补充:

插座盒宽,铅笔盒宽等等。

(板书分米)分米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的长度单位。

3、教学1米=10分米。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想知道吗?

请看老师这有一把米尺,请你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1米=10分米(板书)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讲给同学们听。

生:

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

那2米等于多少分米?

6米呢?

40分米等于多少米?

师:

现在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了?

生:

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

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

生1:

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生2:

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

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师: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好吗?

生:

用小棒的一端对准格尺的0刻度,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及时表扬你的测量方法真准确)

师:

同学们通过测量已经知道了我们手中小棒的长度是10厘米。

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就是1分米。

 

创设问题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角度让学生灵活掌握1分米的长度。

 

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

 

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这部分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师:

说的好极了,看来同学们学的非常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做几道题,有信心吗?

1.填空。

1厘米=(   )毫米2厘米=(   )毫米

1分米=(   )厘米3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60分米=(   )米

2.算一算

1米- 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3.判断

(1)儿童游泳池水深7毫米。

()

(2)课桌高60米。

()

(3)一分硬币厚约1毫米。

()

(4)一支钢笔长约9厘米。

()

补充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粉笔盒的高约1()。

光盘的厚大约()毫米。

电线杆高5()。

乒乓球台高约7()。

 

一间教室高3()。

一本书的宽14()。

 

巩固练习不同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师:

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

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

那么,有没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呢?

在什么时候能用到呢?

它和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1.简单的单位换算。

5分米=()厘米()厘米=8分米

()米=50分米40厘米=(  )分米

3米=(  )厘米 1000厘米=(  )米   

19分米+21分米=( )米  5米-8分米=(  )分米

2.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再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评估。

师:

这几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

(都是10)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生:

在这些长度单位中,米是最大的,依次是分米、厘米和毫米

联系实际物品,练习不同的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布置作业

书P243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米>分米>厘米>毫米

课后小记

 

 

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

千米的认识(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借助已掌握的厘米、米建立分米的概念,三者之间的换算,能系统化、整体化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

学情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就要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过程与方法:

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1000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导入,初步感知:

师:

同学们,谁来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板书:

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

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生比划)

师:

到底谁更准确一些呢?

你们有办法来检验吗?

师:

如果想测量天津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师:

对,当测量比较长的路程,如天津到北京的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边说边板书

师:

老师要表示粉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表示书本面的长、黑板的长呢?

通过复习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师:

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

(让生答)

师出示有关千米的课件展示

师小结:

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

(公里km))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

dm

师: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你能象比划1米那样比划出1千米有多长吗?

为什么?

师:

是的。

1千米很长,你能具体说说你心中<1千米>的长度吗?

生:

用米尺要量1000次。

生:

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出示主题图

师: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2圈半就是1000米。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

师:

你们想一想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生汇报板书:

1千米=1000米

师: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读得如何

师:

现在你知道该怎么读了吗?

生:

在数字跟单位之间稍微停顿一下,这样别人听得很清楚。

师:

大家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

对,这样读很清楚,让人家一听就知道你说的是哪个长度单位。

师:

那3千米等于多少米?

8千米呢?

10千米?

师:

现在就请你来做小老师,考考你的同桌,你也可以问问他是怎样想的。

1.师:

我们学校的风雨操场,跑一趟是25米,一个来回是50米,两个来回是100米,同学们想一想,多少个100是1000。

(10个100是1000)也就是20个来回是1000米,

师:

同学们课下可以去体会一下,到操场先走100米,有时间再走1000米,体会一下1000米有多长。

2.师:

许多同学的家在学校附近,今天老师给大家留一个特殊的作业,放学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回家的途中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师:

许多同学的家在学校附近,今天老师给大家留一个特殊的作业,放学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回家的途中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利用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1.师:

生活中用到千米作单位的地方可多了,李老师就带来了几条信息。

读信息进行单位换算。

(1)火箭的飞行速度约为每秒5000米。

(2)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

(3)马每分钟约能跑1100米。

2.第27页做一做

师:

你能把这几条信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示吗?

千米在生活中体验的不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1千米长度。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回家后要认真完成作业,仔细体会一下1千米有多长。

改一改

 小明的日记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

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

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

才走了3分钟。

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

“小明,上哪儿去?

”我说:

“去金湾广场放风筝。

” 丁丁说:

“金湾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完成走1千米的活动,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距离。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二第2题

2.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课后小记

 

 

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的复习

教材分析

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

为了学生能学习的扎实有效,本节课要进行一次综合的复习,力争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毫米、分米和千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加上二年级时学习过的米和厘米,学生已经掌握了5种长度单位。

为了学生能学习的扎实有效,本节课要进行一次综合的复习,力争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千米”,较熟练的进行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学会有序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生动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

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难点

熟练使用5种长度单位,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个猜一猜的游戏好不好,看一看哪位同学的眼力最好。

谁来猜猜老师的身高?

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

“168( )”。

生补充“厘米”

师:

对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复习长度单位。

板书:

长度单位的复习

师:

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什么单位?

生:

长度单位。

通过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复习课不再枯燥

创设

情境

引发

探究

师:

除了厘米还有别的长度单位吗?

你还学过哪些?

生汇报

师:

你可以从大到小的排起来吗?

生汇报:

板书: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

你知道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师:

在这些进率里哪些进率是最特别?

生:

1千米=1000米,它的进率是1000。

其他都是10.

师:

除了这个还有哪些?

生:

1分米=100毫米,隔一个单位进率是100.

师: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种五指表示法。

师讲解:

用五只手指分别代表学过的5个长度单位,千米和米分开的最远,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其余4指离得比较近,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如果间隔一个单位,进率就是100.

生熟悉。

师,现在就让我们利用五指表示法练习几道题。

填空:

6千米=()米6000米=()千米

1分米=()厘米4米=()分米

6厘米=()毫米500毫米=()分米

3千米-1000米=()

9000米-5千米=()米

2000米+6000米=()千米

8000米-4000米=()千米

 

师:

对了,千米和米之间是1000进制,其它相邻单位的都是10进制。

那如果隔一个单位呢?

比如米和厘米?

生:

1米=100厘米

 

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使学生对所学长度单位进行梳理,进一步体会长短,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有序地思考。

五指法比较形象的梳理出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应用

新知

解决

问题

 

师:

我们不仅用手可以知道表示长度单位的进率,而且还可以用手势来判断题目。

1.判断

(1)1枝铅笔长15千米。

   ( )

(2)80km<8000m。

     ( )

(3)一本书长15米。

    ( )

(4)操场的旗杆高10米。

  ( )

(5)5千米30米=5030米。

  ( )

(6)1根粉笔长约1cm。

   ( )

师:

大家判断的很准确,下面老师准备带你们去旅游。

 

师:

看完图后,你能想到什么?

3.把图中相距1千米的两地沿路线画出来。

方法有很多种,尽量让学生说全。

(1)请同学们观察上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你能找出相距1千米的两地的路线吗?

(3)请你说明理由。

(4)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路线。

方案1:

可以从邮局出发途经学校、医院最后到体育场(公园)是1千米。

方案2:

也可以从学校出发途经邮局、少年宫到体育场(公园)也是1千米。

4.思考题:

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

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时间的计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方法知道8时到12时是4小时。

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80×4308÷4等试题,可以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师:

他们该怎样去?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汇报

生1:

植物园的距离比较近,我们可以骑车去。

生2:

黄山比较远,我们可以坐火车去。

生3:

沙湖的距离有点远,我们可以坐车去。

师小结:

同学们已经根据图中的数据帮助他们设计了出行方案,看来同学们对千米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联系实际补充练习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回顾

总结

深化

提高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机场跑道长约3(     )桌子高85(    )  大头针长22(    )

(2)明明绕学校操场跑两圈是400米,还差(    )正好是1千米。

(3)量数学课本的厚度,最好用(    )作单位,量学校操场的长度,最好用(   )作单位。

(4)人们测量较小的长度时常用(   )作单位,测量下面线段的长度。

                        

长(      )

2.我会连(找出合适的单位用线连起来。

一座桥长               15米

数学书厚               125厘米

小青的身高              5千米

一幢楼房高              8毫米

3.谁是谁非(对的打√,错的打×。

(1)一枝铅笔长18米。

        ( )

(2)数学书宽约17厘米。

       ( )

(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10分米。

    ( )

(4)新城小学到万江汽车总站约4千米。

 ( )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补充

1.我会画。

(1)画一条长42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1分米2厘米的线段。

2.计算

7千米—5000米=(  )米   8毫米+2毫米=(  )厘米

82厘米—52厘米=( )分米  3厘米+2毫米=( )毫米

 1米—3分米=( )分米5分米+30厘米=()分米

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

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对照地图看一看列车时刻表,了解一些省市地区之间的距离。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复习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课后小记

 

 

 

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

3、吨的认识(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例7、例8)

教材分析

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

但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克和千克”,对物体的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

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建立1吨重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

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大屏幕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

回顾

旧知

引发

问题

师: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生:

克和千克

师:

能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吗?

生: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2袋盐大约重1千克。

师:

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

1千克=1000克

练习:

1.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6千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