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39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孙权劝学》表格式教案.doc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

2013年4月1日学期总第29课时修改时间:

年月日

学科

语文

授课时间

设计者

王 喆

授课班级

(1)

教授者

王 喆

课题

《孙权劝学》(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读通课文,疏通文意,归纳文章主旨。

2.积累文言知识及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对话揣摩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2、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

1.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进而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1.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一个名将叫吕蒙,武艺高强,战功卓越,曾随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后又袭击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孙权信赖。

可他很不喜欢读书,孙权几次劝说他都以各种借口推阻,总认为自己是武夫,读书没有多大作用。

这不,孙权又苦口婆心的来劝说了,结果怎样呢?

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明确停顿;

正音:

卿qīng邪yé孰shú遂suì更gēng涉shè

调动相关体验,进入学习状态。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学生利用工具书了解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著有《司马文正集》。

2、学生利用工具书了解《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让学生听出语感,读出语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

①初读:

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

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

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2、译一译:

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3.课文注释补充。

①三个字音:

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

“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才对。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动词意味,读gēng。

②三个多义词:

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

“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识别”的意思。

③三个古今异义词:

治、博士、但。

“治”,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只,今为转折连词。

④三个句末语气词:

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⑤三个称谓:

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

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⑥三个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

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⑦三个古汉语句式:

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句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⑧三个人物:

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

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

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用了“赞叹”口吻。

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

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有异。

⑨三个层次:

劝、学、变。

(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

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

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

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

⑩三个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

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

对话描写、神情描写(“大惊”)、动作描写(“拜蒙母”)均能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

孙权的议论(论点:

“不可不学”;论据: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及鲁肃与吕蒙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

四、齐读课文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

孙权说:

"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

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

你说事多,比我如何?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

"吕蒙从此开始读书。

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

"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

"吕蒙说:

"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

师生互动

学生理解内化

批注积累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学生理解内化

批注积累

师生互动

学生理解内化

批注积累

作业

1.背诵课文。

2.劝说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同学,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并把这次劝说的经过写下来。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①三个字音:

当、为、更。

释为“重新”,具动词意味,读gēng。

②三个多义词:

事、以、见。

③三个古今异义词:

治、博士、但。

④三个句末语气词:

邪、耳、乎。

⑤三个称谓:

孤、卿、大兄。

⑥三个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⑦三个古汉语句式:

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

⑧三个人物:

孙权、吕蒙、鲁肃。

⑨三个层次:

劝、学、变。

(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⑩三个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

组长查阅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

2013年4月1日学期总第30课时修改时间:

年月日

学科

语文

授课时间

设计者

王 喆

授课班级

(1)

教授者

王 喆

课题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读通课文,疏通文意,归纳文章主旨。

2.积累文言知识及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对话揣摩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2、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

1.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进而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1.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课文概括情节(根据课文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三、问题探究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明确: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

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耳”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反问句,语重心长,语气言辞殷切。

重读强调。

④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明确: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3、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

是怎样表明的?

吕蒙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明确: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说明:

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

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明确:

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虚

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理解内化

批注积累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互动

批注积累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心听取意见;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4、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

说明了什么?

从中大可以看出鲁肃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吕蒙判若两人。

明确: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明确: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折服,敬才,爱才。

侧面表现吕蒙的进步之大。

明确: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明确: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7、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四、练习:

1.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

你还不知道吗?

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2.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

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五、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②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

③多读好书。

④读书能提高人的知识才能

六、课堂小结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

“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

七、扩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

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两篇课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对比分析,讨论交流

八、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总有许多时候,我们会为自己不想努力学习找到借口,但是,还是让我们多想想曾经的那个吴下阿蒙吧,让别人也对我们刮目相对。

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理解内化

批注积累

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理解内化

批注积累

8、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学生练习交流

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出人物当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总结人物的形象。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积累

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理解内化

批注积累

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司马光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吕蒙 ←——---鲁肃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能听取意见、肯学) (爱才、敬才、结友)

吴下阿蒙  ————→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启示:

开卷有益

组长查阅

二、熟读全文。

(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

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

第二部分:

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

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

刮目相待(看):

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

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

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13)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

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

“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今义:

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

只。

今义:

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乃:

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

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