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6328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Word格式.docx

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

颈联中用几个动词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

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了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阅读理解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02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

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总之,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前两联,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

,。

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历历:

②乡关: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5.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历历:

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乡关:

故乡

2.“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

03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使至塞上》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

,。

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5.,。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

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

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9.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作者,代诗人。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

3.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赏析(从意境和炼字方面)。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从“诗中有画”方面)。

6.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7.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王维唐

2.山高路远,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的抑郁、愤慨。

3.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4.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5.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色虽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是抽象派的作品。

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边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6.示例一:

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

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

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

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②色彩艳丽、丰富:

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

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7.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

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

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8.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04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首先,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其次,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再次,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

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

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

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

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尾联中“送”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2.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5.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①绘意境:

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5.怜

6.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0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这首诗约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

诗人以满怀的喜悦和生花的妙笔,描绘和歌颂了西湖迷人春色。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

7.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

8.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

“,。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美景令作者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是:

9.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

10.直接抒情的诗句是: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