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训练.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636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断句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断句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断句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断句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断句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断句训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断句训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断句训练.doc

《断句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句训练.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断句训练.doc

201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断句训练

练习

(一):

        鲁国之法

①鲁国之法:

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

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

“赐③失之矣!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府:

指国库。

②子贡:

孔子的学生。

③赐:

子贡的名。

④子路:

孔子的学生。

1、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救落水者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答:

子路的行为是对的,子路的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

子贡的行为是错的。

报销赎金是国家为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

有子贡那样的觉悟,一旦子贡作出这个榜样,那么这条规则就会被打乱,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

意为赎同胞而垫付赎金了。

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无论何人都应该遵循规则,否则,规则

一旦打破,天下必乱。

练习

(二):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 

 注释:

平:

通“评”,评判,断定。

拊:

拍。

蹉跌:

跌交,比喻失败。

1、用“/”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断句。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此文和你对诸葛亮的了解,简单地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

   

 句意:

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

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

 

3忠于刘氏父子,决心兴复汉室,有智有勇。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

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

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

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

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

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

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练习(三):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溉汲取水汲水浇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í。

从井里打水。

使:

使用使唤。

指劳动力。

穿井:

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

诸:

情况。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句意:

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里。

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吕氏春秋•察传》

练习(四):

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注释】余饶:

宽裕。

仰:

依赖。

不别治生:

不需要另谋生计。

赢:

充盈。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2、翻译

子弟衣食,自有余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四字句,句式整齐)    

句意:

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3.由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

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3.尽心为国,不谋私等。

4.一代贤相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写一篇《出师表》被陆游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翻译】

  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刘禅表明说:

“在成都有八百余株桑树,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都会有盈余。

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日子,没有做其他的兼职工作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去辜负陛下。

”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练习(五):

人有卖骏马者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臣:

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朝(zhāo):

早晨,也指一天。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翻译】

  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

"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

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

"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

一会儿这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

练习(六):

元方妙答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候:

拜访,问候。

履行:

实施,实行。

绥:

安,体恤。

孤:

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卿:

客气,亲热的称呼法:

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

(1)法令,制度。

(2)方法,做法。

(3)效法,仿效。

(4)标准,法则。

这里用(3)效法,仿效。

周公:

周武王的弟弟。

周旋动静:

这里指思想和行动恣:

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

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

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练习(七):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注:

①反:

通“返”。

②彘(zhì):

猪③适:

④特:

只不过⑤待:

依赖⑥烹: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翻译选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翻译】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

“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

“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

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练习(八):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以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翻译】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

(书塾的)老师问他说:

“孩子,你为什么哭泣?

”邴原回答说:

“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亲人,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

“(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

”邴原说:

“(我)没有钱交学费。

”老师说:

“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做你的老师教你,不收一分钱。

”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练习(九):

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

念之!

“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

”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念之!

念之!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注释:

①义理:

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②膝下:

借指父母。

③汩(gǔ):

搅乱,扰乱。

④伎俩:

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⑤乡党:

乡里、家乡的人。

⑥无忝(tiǎn):

不要辱没。

忝,辱。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2、翻译句子。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3.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翻译】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记住!

记住!

“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练习(十):

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①好妇人而丈夫饰②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

“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③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

“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相望④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

“君使服⑤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

“善!

”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⑤莫之服。

(《晏子春秋》)

【注释】①灵公:

卫灵公,齐国的国君。

丈夫:

成年男子。

②妇人而丈夫饰:

女人穿男子的服装。

③裂衣断带:

被撕破衣服割断腰带的女人到处可见,女穿男装之风却仍然不能停止。

④相望:

彼此看得见,指到处。

⑤服:

穿戴。

作动词用。

⑥内:

指王宫内⑦国人:

都城里的女人。

国,都城。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逾月,而国莫之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君使服⑤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3.欲禁于令,必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参考译文】齐灵公喜欢女扮男装,齐国的女子都模仿起来。

齐灵公派官员禁止这种行为,并说:

“凡是见到女扮男装的人,撕破衣服,剪断腰带。

”于是,各级官员纷纷照办。

可是,女扮男装却仍风行各地。

晏子拜见齐灵公,齐灵公说:

“我让官员禁止女扮男装,撕破衣服,剪断腰带,然而不能停止,为什么呢?

”晏婴回答说:

“您让宫内女子女扮男装,而禁止宫外女子女扮男装,好像在门上悬挂牛头,而卖的是马肉。

国君只要不让宫内女子女扮男装,那么宫外女子就不敢这样了。

”齐灵公说:

“说得好!

”就让宫中的女子不再穿男装。

不到一月,全国的女子再也没有穿男装的了。

练习(十一):

林琴南敬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

”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

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

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

急忙。

③束修:

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

叫人准备。

⑤赍(jī):

携带。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

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3.林琴南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吃上米才送给老师米的。

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个尊师重教、关心老师、知恩图报、急人所困的人。

译文:

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

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

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

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

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

“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

”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练习(十二):

读书佐酒

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

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

“惜乎,击之不中!

”遂满饮一大白。

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

“君臣相遇,其难如此!

”复举一大白。

公闻之,大笑曰:

“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  

注释:

①苏子美:

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

岳父。

  ③率(lǜ):

标准。

④子弟:

家中的晚辈。

⑤觇:

(chān)偷看。

⑥副车:

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

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

上,指刘邦。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

3.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

(2分,答出“热爱读书”或“喜欢饮酒”给1分,答出“性情豪放”或“性情不羁”给1分)

译文、苏子美为人豪放不羁,喜欢饮酒。

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

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

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

张良#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