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097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3 两极世界的形成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下面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

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

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

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20世纪70、80年代,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往往处于少数甚至是完全孤立的地位。

以1982年为例,联大共通过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

有19个决议案,唯有美国投了反对票;

8个决议案,只有以色列同美国在一起。

这表明( 

 

A.区域集团化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被打破

C.经济全球化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

D.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

二战后初期,食品短缺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

情况在德国尤其严重,那里1946~1947年的人均热量摄入仅为每天1800千卡,这个数值完全不能支持人体的长期健康。

威廉·

克莱顿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说:

“数百万人正在慢慢饿死。

”结合材料指出美国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全面冷战 

B.抛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组织

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

这说明()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

C.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

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

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

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

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

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人继续敦促德国加入北约,法国人以一项计划作为回应,它将避免创立一支独立的德国军队,而是会将德国人纳入一支在北约总体权威之下的有共同制服、共同预算、共同军备和共同领导的超国家军队。

A.法、德之间的恩怨尚未化解

B.美、法两国在德国问题上分歧严重

C.北约的建立源自美国的推动

D.北约建立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的和平

约瑟夫·

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

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

下列表述与约瑟夫·

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20世纪50年代初期,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即“马歇尔计划”和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

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美苏都强化了对援助地区的控制

B.是“冷战”在欧亚正式形成的标志

C.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D.都极大振兴了各自阵营的经济力量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  )

A.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速

B.经济全

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朗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强并立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

”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

B.接受马歇尔计划

C.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

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

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

“20世纪的30年代使我们吸取了一个明确的教训:

如果允许侵略行为不受遏制和不遭受反对的继续下去,最终必将导致战争。

美国是反对战争的。

我们也信守我们所讲的话。

因此,我们的不可动摇的目标必然是,使这些导弹不致被用来攻击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并使它们从本半球撤走或者消除掉。

”这一教训源自(  )

A.柏林墙的建立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二战后,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的联合有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迈出西欧国家联合第一步的是成立了(  )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共同体

学术界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结局的评价众说纷纭:

西方学者认为:

是“投降主义的体现”;

也有学者认为:

“在美国的压力下,是赫鲁晓夫的一次大耻辱”;

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为:

“危机的结束是以美苏双方相互让步和妥协而结束。

”据此可知,以上学术观点()

A.可以全面揭示危机出现的原因

B.最新观点比之前观点可信度高

C.能客观真实地总结当时的历史

D.需要用史料进行具体论证分析

二、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

盟国,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崭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两例论证该观点。

(2)尼克松所说“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是指什么?

(3)“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这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出现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矛盾和分歧的存在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国际政治的智慧在于如何处理分歧、化解矛盾。

材料一 1943年,斯大林在给丘吉尔的信中说:

“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仅能牵制希特勒在东线的兵力,而且使希特勒无法入侵英国。

”丘吉尔同意开辟第二战场,但极力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发动进攻的“地中海战略”。

罗斯福对他儿子说:

“每当首相坚持经过巴尔干进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实际上想要干什么。

材料二 战后政治力量的新的组合和两个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

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1947年9月,苏联外长日丹诺夫在

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上,苏联和英国存在怎样的分歧?

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问题中的分歧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主要表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提炼一个或多个主题,并予以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在欧洲和东亚展开的过程就是以政治军事对抗为基础的美苏关系形成新的稳定状态的过程,也是双方逐渐在战略上达成均衡的过程。

因为在对抗中维持稳定和均衡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因为它们都认识到打破均衡意味着双方都不能承受的战争,是核条件下的“互相确保摧毁”……它们都把在经济上最终超过对方、建立更美好的社会、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争取到更多的追随者作为最终战胜对方的深层决定性因素。

材料二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

……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中“均衡”状态的成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能否实现的认识。

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

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

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

英法不同意。

苏联退出会议。

7月9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

规定:

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

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

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

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

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

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

费尔《世界:

一部历史》

材料三 

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

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某西方学者观点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

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为:

C;

解析:

1949年,为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等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因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所以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外贸易,与西方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会大量减少,故C项正确。

选B 冷战结束后,依据综合国力来看,美国依然是世界的超级大国,故A项错误;

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化,世界出现多个力量中心,故B项正确;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故C项错误;

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因而也就不存在加强单方面独断能力的问题,故D项错误。

B;

冷战结束后,德国已经完成了重新统一,故A项错误;

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分裂状态,故B项正确;

911事件是世界恐怖主义运动的后果,故C项错误;

冷战结束后华约解散,故D项错误。

选D 二战后,西欧遭受了重创,处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控制之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欧共体的成立和迅速发展、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故由控制变为平等的伙伴关系,故D项正确。

选D 由“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世界人民与法西斯主义的矛盾得到解决;

“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意为美苏由于

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冲突而进行“冷战”,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显然与题意无关。

D;

漫画反映的主题是马歇尔计划,美国推行此经济计划的目的是控制欧洲,共同对抗苏联,但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促进了欧洲经济恢复,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展,欧洲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故D项正确。

D

选C 全面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全方位遏制战略,故A项错误;

杜鲁门主义是指美国通过干涉别国内政,从政治上遏制苏联的战略,故B项错误;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通过援助欧洲、恢复欧洲经济、稳定欧洲资本主义,进而进一步遏制苏联的战略,故C项正确;

北约组织是美国纠集西欧国家为遏制苏联而建立的政治军事集团,故D项错误。

A

选B 美苏“冷战”是国家利益的争夺,故A项错误,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美苏“冷战”过程中存在“利害关系的大小”,与“冷战”的不均衡性无关,故C项错误;

通过题干可知美苏“冷战”的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选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仍不失为一个大国,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削弱,美国尽管经济地位受到欧盟和日本的挑战,但是其军事实力却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当今世界格局尽管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却日益呈现多极化趋势。

奈教授认为军事力量是单极的,而经济力量是多极的,体现了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维度认识。

美国的援助,强化了对西欧控制,而中国仍保持独立自主;

“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美国援助西欧并未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社会急需的轻工业;

美苏援助分别促进了西欧的复苏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选A 据地图中的时间信息“1945~1949年”可知符合题意的是A项;

B项错误,当时在欧洲没有出现热战;

C项错误,当时华约还没有建立;

D项错误,德国统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

选C 题干中并未体现欧洲经济一体化,故A项错误;

题干中只体现了美、日、西欧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故B

项错

误;

题干中美国、日本、西欧经济占世界比重相近,故C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体现整个世界经济,故D项错误。

选D 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接受马歇尔计划、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西欧追随美国的表现,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一步,与材料中“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不符,D项符合题意。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运用,实质都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材料“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体现了马歇尔计划更为隐蔽的特点,故B项正确。

选C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朝鲜战争发生于195

0~1953年,地点是朝鲜半岛,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与材料所述符合,故C项正确;

越南战争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选A 根据所学,西欧国家联合的进程为: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

欧洲共同体——1967年,A项符合题意。

(1)问,依据材料中“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结合所学知识,冷战是指除战争之外的美苏之间的对抗。

“亚洲是充满了火药味”则体现全面冷战下亚洲的局部热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注意材料中尼克松讲话的时间

“1971年”“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结合所学知

识,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日本的崛起与美国展开竞争,冲击了美国的地位。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战后仅25年”“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崭新的力量在萌动”体现了新兴力量的崛起,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多极力量的发展有利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等角度回答。

答案:

(1)亚洲: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欧洲: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

(2)西欧、日本迅速崛起与美国进行竞争。

(3)格局: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影响: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言之有理即可)

(1)问,从联合抗击德国法西斯所要开辟第二战场的地理位置上概述其分歧,并结合史实总结解决的措施。

(2)问,结合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说明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主要表现。

(1)分歧:

苏联主张在法国北部,英国主张在巴尔干地区。

解决:

1944年,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2)表现:

①政治方面:

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

济方面:

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方面:

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主题:

柏林墙和“三八线”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产物。

分析:

1949年,在美苏主导下,分别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为防止东德居民外流,苏联沿东西柏林边沿修建了柏林墙,加剧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欧洲的对峙程度。

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1950年,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下,朝鲜南方政权发动了内战,以此威胁新中国,由于中国的反击,美国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是形成了朝鲜半岛分裂的局面,这成为两大阵营在亚洲最为激烈的对抗。

(列举一个或多个主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注意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在提炼主题的时候,要注意把两幅图片放在一起思考;

提炼的主题在语言表达上要明确,避免含糊不清;

主题提炼之后,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其实就是组织史实从背景、过程、影响等角度分别解析主题的活动,主要注意史实表达的准确、史实与结论结合的协调。

根据图片,可以提炼为二者皆为“冷战”的产物;

具体分析时,结合所学,前者从美苏分别扶持建国、筑墙的起因、筑墙的直接影响等角度展开论述,后者可以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目的、中朝的反击、停战协定的影响等角度分别论述。

(1)成因:

战争的教训;

双方实力均衡;

世界和平力量的牵制等。

影响:

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的局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2)观点一:

“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

理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

观点二:

“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

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

(1)矛盾:

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

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

问题:

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而产生国家利益冲突。

结果:

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

美苏两极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

(2)因素:

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

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

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

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

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

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