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98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思想史 名词解释.docx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

∙批判性理性6

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

是一种多元而批判的理想主义,是演化理性主义的传统

发展脉络:

古希腊哲学家用推理方法潜心检验一切事物,并形成了自由研究和自由讨论的学术精神,无论是自然学派还是智者学派,都在辩论和批判中相互吸收发展到后期形成了卡尔·波普所称的批判理性主义。

显著特点:

1.突出强调理性的批判性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2.重视本体论的研究并系统的阐述本体论的哲学主张

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哲学,扭转了语言分析导向,尤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的结合开辟了道路。

提出大胆猜测,按“可证伪度”的大小与经验两者来检验理论与事物。

∙肯定性理性7

是一种一元的理性,是单向度的,强调归一论,即世界由物质构成但社会又是有变动性的;认为自然世界存在一定的发展规律,从而出现了自然主义发展观的萌芽。

是建构理性主义的传统

基本特征及原则:

1.把既定事物看成是对真理的肯定,接受一切现存的事物。

2.服从被给予的现实,试图确立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把新生事物的产生,看成是按过去的标准予先决定的。

3.反对对现存事物的否定。

∙演化理性主义

建构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非理性的或未被理性充分理解的事物,它假定人生而具有知识和道德秉赋,因而人能够根据理性原则对社会精心规划,并尽可能抑制乃至消除一切非理性现象。

典型例子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高度的建构主义的直接应用。

人为创造说,强权即公理也是自然主义发展观的应用。

这也是西方形而上哲学的源头,理性不仅支配了西方人的生活,而且还为个人主义夯实了基础。

它还认为,道德、宗教、法律、语言、文字、金钱、市场等一切文化制度都源于发明或设计,都是“精心设计之物”。

此外,建构理性主义不承认“抽象”是我们大脑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更倾向于特殊和具体。

它认为理性能省掉抽象而完全掌握“具体”和所有的特定细节,因而可以实在地掌握“社会过程”。

建构理性主义宣称:

适用于历史的观念,也适用于未来的纲领;对自己行为了如指掌的人类,应当运用理性所赋予的设计能力,按部就班地创造一种文明。

具体讲,建构理性主义认为:

第一,所有有益于人类的制度,都是人们在意识到它具有可预料结果的情况下发明出来的,因此人们也应按这种方式去创造这样的制度;第二,只有当我们证明这些制度在任何特定情形中产生的特定结果都会比另一种安排产生的结果更优时,我们才应对其表示赞同和尊重;第三,我们完全有能力按这种方式来建构我们的制度,进而使我们的制度在所有可能的结果中实现比其他所有结果更优的结果;第四,当我们对所有因素做有意识思考时,并能使一种不同于自发过程导致的结果变得更优时,我们的理性就决不应再去诉求那些自发的或机械的手段。

∙建构理性主义

进化理性主义则认为,个人理性是十分有限的和不完全的,理性在人类事务中起相当小的作用,各种实在的制度,如道德、语言、法律等,并不是人类智慧预先设计的产物,而是以一种累积的方式进化而来的。

进化理性主义者主张社会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有机地、缓慢地发展,他们认为,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可比单个人或某一组织有意识地调节社会取得更加恢宏的成就。

此外,进化理性主义承认,人的理性并不足以充分把握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细节,因而人类必须依赖“抽象”这一工具,以帮助大脑处理那些我们并不完全知道的事情。

进化理性主义包括几条原则。

第一,完整或集中形式的知识总体是不存在的,知识总是以分散的、不完全的、有时甚至是彼此冲突的形式,散布于个人之间。

第二,除理性知识外,人们的习惯及技术、偏好和态度、规则及制度,都是对过去经验的调适,它们构成了与理性知识相对应的另一类重要知识。

这类知识是累积性的经验产物,它们为进行理性认识活动,提供了特定的框架。

第三,理性认识本身处在不断进化过程中,社会科学理论并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某种规律的总结或发现,而只是客观世界某种自然秩序的主观重构过程,因此,其必然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的绝对真理。

∙犬儒主义

由安梯昔尼奠定,由第欧根尼创立。

因地名和生活方式而得名。

追求肉体得救,免除对世俗的依赖主张人类个体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快乐而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他物,既不需要他人,也不需要生活规范。

同时有世界主义观念,宣扬友爱,注重道德。

极端思想:

除了道德品质之外的一切都不重要,不妨游戏之;对现实不满,由拒绝参与社会世界;现代犬儒主义把世间每个人的行为都视为基于自私的动机,以至愤世嫉俗逐渐发展为玩世不恭的心态,它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

也即,现代犬儒主义开始蜕变为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

安的基本思想:

世上只有善人和恶人,有道德的嗯能够自满自足,能超越一切欲望之外的人都是有道德的人;主张返回“自然人”的原始生活状态,反对一切社会制度和规范的束缚,反对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不要确定的宗教。

∙伊壁鸠鲁主义

源于昔乐尼学派,又称享乐主义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所有动作皆可被一个人会产生的享受与痛楚所决定,力求将享乐与痛苦的距差增至最大。

基本思想:

快乐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目的,是至善本身,而德性只是达到快乐目的的一个手段;面对乱世,采取“宽容的隐退”以求达到超然的宁静,享乐不是强调欲望的无限制,必要时要降低欲望以求快乐。

∙斯多葛主义

奠基人芝诺,名字来源于画廊这个词。

实际上是犬儒主义的一个学派。

继承犬儒主义为“德性而德性”的主张,德性是建立在自然理性和共同人性基础之上的,也继承了犬儒主义的禁欲主义和厌世主义,推崇人内在心理的自由。

其被罗马帝国贵族接受,也是罗马法的渊源

基本主张:

宇宙是上帝有机会的建构,其运行遵循一定的秩序和目的;自然法就是理性法,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本质上就是一种理性动物,人的生活不该受情感和主观激情影响;安全合乎自然的生活便是德性的生活,而人是有理性的,因而可以凭着理性的指引向自然俱化;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快乐,而在于德性的训练;同时,真正的善是个人的德性,只有德性才是唯一的善。

∙经院学派42-45

形成于8-10世纪,发展于11世纪,盛行于13世纪。

形成:

基本要点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复活

经院学派实际上是一种吧基督教教义和亚里士多德学说混合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

研究方法:

学者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种观点或是拒绝或是解释的冗长说明;特别是,借助权威的观点,给出一个答案;对研究批评的主题提出相反的观点,再次伴随丰富的引证。

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是演绎的,而不怎么依赖于严格的逻辑规则或人的经验规则,并依赖信仰和权威的影响。

是奥地利学派的思维先驱

∙重金主义和重工主义68

重金主义:

即早期重商主义,亦称为货币平衡主义/货币差额说,

绝对的强调金银财富的唯一重要性,从绝对意义上奉行少买多卖的原则,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竭力主张禁止货币外流,绝对反对进口;甚至主张国家立法禁止金银出口。

这种学说将收入和货币绝对地对立起来,鼓励的对待货币运动。

重工主义:

即后期重商主义,亦称为贸易平衡论/贸易差额说

态度有所缓和,开始以资本家的眼光看待货币,不再反对货币的输出,希望在多买多卖中扩大贸易顺差;也不再要求每笔双边贸易中都为顺差,就可保证货币流入;主张利用关税政策保护本国工业发展。

∙货币差额说和贸易差额说(见上)

∙坎铁隆效应83

所有价格的上升并不必然与货币供给的增加成比例,货币供给的增加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增加的货币落入挥霍着的手里,会增加某些商品上的支出而抬高它们的价格,从而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尤其导致一些奢侈品价格上涨;落入储蓄者手中,会选择储蓄/投资,可贷供给增加,现期利率下降,有利于投资的变化,导致生产扩大。

∙所有权集中定律

任何经济社会形态下都存在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现象:

土地所有权都必将属于人类中较杰出的少数人,如家族的头领、君主和将军等;即使开始实行了平均分配,但最终还是会被少数人所分享。

这影响了以后的马克思,维赛尔和帕累托。

∙净产品87

在生产新的财富时,必然有一定数量的现存财富被破坏,而从新生产财富中减去为生产这些财富所耗费掉的财富的剩余部分就是净产品。

(魁奈)

∙官房学派71

官房学派产生于17—18世纪。

当时德国有一批学者被国王选为财政金融顾问,作为国王的“智囊团”经常参加在王室私人议事室召开的会议,讨论有关国家的财政金融事务。

这些学者被称为官房学者,其学派被称为“官房学派”。

德国的官房学派实际上是德国的重商主义,15-18世纪德国经济思想大多包含其中。

官房原为王家储藏收入和金银的场所,后引申为王家财产;官房学原为保持、增加和管理王家财产的学问,后扩大为解释与人们的财产和收入有关的一切学问。

早期的官房学者大多强调货币的重要性,主张多养人口、国家干预经济,限制金银出口,主张你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认为农业仍然很重要,将王家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关注王家收入的维持和增长方法。

∙政治算术102

为了使经济分析独立于人们所持的道德和信仰,从而使经济学研究更为客观,配第提出了政治算术的研究方法。

所谓政治算数,就是指运用数字对于与政府有关的事物进行推理的技巧,实际上是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也是实证主义和归纳抽象的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形式,直到统计数据变得丰富后才引起越来越大的怀疑。

∙斯密人性悖论116、120

斯密以利己心为核心的经济观和以同情心为核心的伦理观,被称为斯密悖论

(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以利己心为基础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是《国富论》的基本哲学基础;但他也主张对他人的同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特质,人都具有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本能,即同情心。

体现在《道德情操论》中。

在斯密看来,人既有利己心,也同情心,但利己心具有利己动机,而同情心却没有,即人性具有二重性,这是“斯密悖论”的实质。

∙斯密教条132

斯密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为商品价值的3个组成部分,并构成了社会三大阶级(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的基本收入。

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工资是可变成本,而利润和地租是剩余价值,这是斯密自己认可的。

因此,斯密的商品价值就只包含两部分,即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即v+m,没有c,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斯密教条。

∙斯密分工定律(分工理论)123-126

分工是有助于生产力提高的最重要条件。

分工的影响:

1.导致劳动者技巧和灵敏的增加;2.节约不同工种之间的转移时间;3.有助于只是的积累而产生机器的发明。

分工产生的原因:

人类交换的本性,即是缓慢而渐进演化的自然产物;人是异质的,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后天教养而非天性是决定人类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分工的影响扩大了这个差异。

∙斯密的相等优势原理133

不同的劳动和资本用途的利害,总的来说,在同一地方内,必然完全相等,或不断趋于相等。

在同一地方内,假若某一用途,,明显比其他用途更有利或不利,就会有许多人离去比较不利的用途,而挤进更有利的用途。

这样这种用途的利益,不久便再和其他各种用途相等。

(主要适用于一个人的主要职业)

∙李嘉图恶习142

理论和历史的长期分离。

它剥离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它是纯粹的演绎推理加上数学公式,完全无视历史、社会学、哲学和制度框架。

它是在不现实的,甚至是错误的假定下进行抽象的思考,建立抽象的模型。

∙李嘉图效应146

李嘉图考虑了价格的相对变化,提出了李嘉图效应。

他假设,货币购买力是由经济中的平均水平衡量的,对所有商品和服务是不变的;相应的,同时提高商品的金价和金的商品价格是不可能的,因而就两者而言,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倒数。

因此,不存在包括金矿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工作的实际的一般上升,而只有在价格结构上货币工资的变化。

一般地,以不变的货币购买力衡量,工资的上升将引起相对于资本密集商品而言的劳动密集商品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密集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而所有商品的平均价格是不变的。

∙工资基金说148

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存在一个工资基金总额,是真实资本供给的一部分,工人的工资就取决于工资基金的大小和工人的数目:

短期,工人的平均工资不能多于工资基金对劳动者供给的比例;长期,人口数目和工资基金数额的互动也使得劳动者得到“自然工资率所能提供的适度享用品”。

正因如此,他认为,既不应该对工资进行管理,也不应对穷人进行救济,因为工资应像其他的合同一样由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决定,而不应该有立法机关干预控制。

∙极差地租150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外延的边际):

土地有限性,土壤肥力不同,土地位置离市场的远近不同,耕种次等土地。

(由于不同土地肥力不同,故各个产品所含劳动量也不同,而农产品价值是由最大劳动量决定的,即劣等产品的劳动量决定社会必要劳动量。

这意味着,劣等土地也可以得到平均利润,而优等土地还可以得到超额利润,由于资本家之间的相互竞争,超额利润即转化为地租。

极差地租第二形态(内涵的边际):

当资本投在更劣等土地上所能增加的产量反而不如追加资本于已耕作土地上所增加的产量时,资本家宁愿在旧土地上增加投资,而不是开垦新土地;这种耕作同样会产生地租,实际上是一种边际生产力理论。

(土地收益递减)

∙西尼尔的节欲说174,195

商品所有者出于自我克制,将所拥有的产品用于生产而不是消费的行为,财富的生产离不开劳动、忍欲和自然要素(土地);忍欲和利润的关系正如劳动同工资的关系;劳动痛苦是成本的一部分,忍欲牺牲是成本的另一部分,从而忍欲形成资本。

利息是节欲的收益。

资本来自资本家的节欲,资本家减少在奢侈品上的消费支出就会增加投资支出,从而导致工资基金和对劳动力需求的上升。

这意味着,资本家的消费和工人的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消长的关系。

∙工资铁律175

从长期看,由供求调节的工资水平趋向于维持必要劳动人数的生活资料价值。

这意味着,如果要求工资过高,就必然存在失业。

(工资铁律是马尔萨斯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一。

认为在资本主义中存在着工资被压到维持生存水平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萨伊定律201

也即供给创造需求定律。

人们需要的不是货币而是商品,获取货币是为了购买生活资料、原料或经营货物;即使谋得货币的目的是为了窖藏,最终还是要用它来购买货物,货币除了用来购买货物之外别无他用;一个商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立即提供一个刚好等于该产品全部自身价值的对于其他产品的市场。

“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即一种产品生产出来就为另一种商品开辟了销路,提供了市场。

具有一定的时代适用性。

萨伊时代还处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而不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扩大再生产。

∙破窗理论205

(巴斯夏)经济决策只有在考虑到全盘结果时才会产生良好的结果,以及对于经济决策的评估应该观察其长远的影响而非短期的成果,除了检验经济决策直接带来的利益或者缺点之外,也应该检验其长期的影响;同时,检验决策的影响时,不能只观察特定的群体或产业,而是应该考虑到其对所有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劳德代尔悖论213

公共财富即国民财富,是由所有有使用价值之物构成的,而私人财富只由有价值的物品构成。

因此,公共财富并非个人资财的简单加总,相反往往成反向关系:

由于价值来自稀少性,故当物品变少时,私人财富增加,而公共财富就会减少。

公共财富与私人财产之间的矛盾也被称为劳德代尔悖论。

∙新自由主义218

出现于古典经济学后期。

又称为改良自由主义或者现代自由主义,目的是与崇尚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义相区别(new),是相对于古典自由主义的一种复杂化发展。

它认为,更多的法律往往可能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即古典自由主义从消极方面解释自由就是不要在人际关系中有强制和压力,而新自由主义从积极的方面解释自由。

∙新兴自由主义218

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国家干预政策以及福利国家政策破产,一些自由至上主义者想要复兴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义,并为了与具有改良色彩的新自由主义相区别(Neo)。

又回到了原先的简单化状态,倾向于简单的将基于力量和供求决定的市场经济等同于自由经济,经济政策也是简单地主张市场规则和自由放任。

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了改造,更加强调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并且伴随着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发展而孕育出了“华盛顿共识”:

贸易经济自由化、定价市场化和企业私有化。

∙戈森第一定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74

(维赛尔)在一种享乐场合,其享乐状况主要取决于重复的次数,当一个人获得同样商品的追加单位时,每一次连续行为的享受会继续生产递减的欲望,一直到享受到数量为零,再增加则成为负数,也即享乐递减规律。

∙戈森第二定律(边际效用相等规律)274

(莱克西斯)当在多种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无足够时间全部享乐时,享乐的最大量要求每一种均需部分地去享受,货币支出在每个商品上的最后单位将产生的边际效用相等,即享乐均等定律或效用最大化条件。

∙等边际效用原理baidu

等边际原理,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条件是符合等边际原理,即在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和他面临着各种物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美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花费在其他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美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的时候,该消费者就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

∙克拉克的社会效用价值310

价值是一种社会现象,商品是依据它对社会的最后效用来估价和出售的,因而商品的价值应该用一种社会的度量单位来计量。

一种商品在整个社会中有着重要性不等的效用,其中每个效用都是社会某一部分人的最后效用;因此,一个能满足全社会多种需要的复合商品可以说有一个效用束,而正是这种效用束的各种最后效用之后决定着该商品的价值。

∙边际生产力分配论311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一种生产劳务将继续使用到再增加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务等于其成本的点;同时,竞争条件也保证企业家必须对他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支付一个相等于它所创造的产品价值的数量。

也就是说,在竞争均衡下,产品价值决定于劳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工资、利息也各由生产力决定。

∙费雪效应316

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帕累托定律

即二八定律,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

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帕累托最优302

A和B两种可行配置,如果配置A带给每个社会个体的效用都不小于B带来的效用,而且有人从A得到比B更高的效用,则从A至B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若经济要增加任一个体的效用必须牺牲其他个体的现有效用作为补偿,这个状态就称为帕累托有效。

∙补足财货、高级财货327

财货:

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的事物

能力及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如面包是第一级财货;对人们的需要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功用仅在于生产别的财货,并且不需要通过其他中介就可以生产第一级财货的如面粉称为第二级财货;用来生产第二级财货的如小麦称为第三级财货……需要越多的加工级别就越高,即为高级财货。

生产低级财货需要各种高级财货的协作。

如生产面包除了面粉还需要水和技术,这些即补足财货。

高级财货只能在有相应的补足财货可以利用时,才能保持其财货本质;高级财货只有在可以生产低级财货时,才可以保持财货的本质。

∙经济财货和自由财货328

经济财货:

因其供应不能适应需要、迫使人们不得不作有效利用的财货(不够用)

非经济财货(自由财货):

供给超过需求,无须按重要次序进行安排使用

∙自然价值330

(维赛尔)自然价值等于所获得的全部产品的边际效用之和

自然价值体现在商品只是由存量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来定价的场合,此时效用或使用价值将是引导商品生产中稀缺资源配置的唯一因素,生产决策将由最高的边际效用定价所决定而不是差别巨大的收入分配来决定

∙边际对偶335

最弱的成功买主和最强的成功卖主的评价与最强的不成功的评价和最弱的不成功卖主的评价共同决定的交换价值的界限

∙迂回生产说336

迂回方法较直接方法的效率更高但花费时间更长,而且方法越迂回,花费的时间越长。

因此,要使迂回生产的时间延长,就得增添更为复杂的生产设备,即增加资本。

(baidu:

迂回生产理论就是先生产生产资料(或称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

认为先制造生产工具,再生产产品的“迂回生产”办法,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因此,生产工具和资本品制造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也就成为分工深化的必然要求。

庞巴维克1889年提出迂回生产理论。

迂回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迂回生产的过程越长,生产效率越高。

现代生产的特点就在于迂回生产,但迂回生产的实现就必须有资本。

所以说,资本使迂回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就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由于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就是资本的净生产力。

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

∙中性货币344

哈耶克:

在经济活动中,货币只是充当交换媒介而不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只要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相一致,而商品相对价格不变,就可以出现经济均衡,从而货币也就是中性的。

∙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376

(马歇尔)

内部经济是指由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效率或成本节约,主要包括企业从专门化、运营规模的增长和管理的改善中得到好处,他有赖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以及其经营管理的效率

外部经济是指厂商范围之外的经济,是企业从更大规模产业中得到的好处,他主要取决于产业、地区乃至整个经济世界的规模的一般发展如技术和信息的优势以及地区优势。

∙准租371

马歇尔发现,只要将某一生产要素的数量予以固定,而将其他要素应用于这种数量固定的要素,变存在普遍地租现象。

为此提出“准地租”概念,指供给短期固定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

取决于价格的短期收入流,源于要素的固定性,并且可以适用于任何生产要素。

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李嘉图第二形态的级差地租,即在固定设备上不断投资生产要素时出现的租金。

但尽管马歇尔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延伸是建立在报酬递减规律基础之上的,但报酬递减规律并不是产生准租的必要条件,也不充分。

产生准租的必要条件是资源的稀缺性和固定性,资源不稀缺的报酬递减现象不产生准租。

∙庇古税391

庇古认为,政府向具有外部性的厂商征收税率为t的从量税,可以使社会生产符合社会最优状况。

∙庇古效应baidu

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

即一个大价格下跌将刺激经济和创造财富效应,将创造充分就业。

实际货币余额(M/P)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物价水平P的下降,实际货币余额(M/P)增加,消费者感到富有,并且更多地进行支出(消费)。

这就是“庇古效应”,可以表示为:

价格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增加-产出增加。

人们后来把依据这种理论提出的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称为庇古效应。

∙无主所有制

∙凡勃伦物品448

该物品的效用不仅来自它的直接使用,也来自于对它支付的价格

∙凡勃伦效应448

凡勃伦认为,消费者对商品的当前享受主要不是取决于理性的计算,相反更多的取决于其他人的消费方式、习惯和炫耀的需要。

一般地,把那些追求潮流的消费成为凡勃伦效应。

∙炫耀性消费448

人们的消费往往不是出于对生活进程的考虑,不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甚至也不是为了满足精神、感官和智力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去他人的消费方式;尤其是,那些富人的消费往往是由具有想象与荣耀性的审美习俗来决定的,而这些审美观往往基于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为原则,从而属于一种炫耀性消费。

∙有闲阶级451

一个阶级努力于社会生产事业,而另一个阶级却坐享优裕的生活,并依赖资本的力量指挥生产,凡勃伦将这个阶级称为有闲阶级。

∙传统智慧459

加尔布雷斯:

因为熟悉是对可接受性的主要检验,能被人接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