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1183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docx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分解

下面关于傅科摆的描述,错误的是()

A.北半球傅科摆轨迹顺时针转动

B.赤道处,傅科摆轨迹转动最快

C.南北极点处,傅科摆轨迹不转动

D.傅科摆轨迹转动一圈,最快是24小时

答案:

B,C

198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将()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最终目标。

A.探讨地球的本质问题

B.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探索

C.人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D.透视和理解地球系统随时间的演化

答案:

D

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答案: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足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案:

导致海底岩石的磁记录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是()

A.海底不断扩张

B.地磁极周期性地倒转

C.海底岩石对称地形成

D.地磁场强度不稳定

答案:

A,B

下列哪些能源,使用后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气体()

A.木材

B.煤

C.石油

D.核能

答案:

A,B,C

地球之所以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最关键的几个因素是()

A.有土壤

B.表面温度适宜

C.有液态水

D.有大气

答案:

A,B,C,D

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答案:

以下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行星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B.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正确C.在相等时间内,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椭圆面积并不是一定相等的。

D.椭圆轨道半长轴越大,行星公转周期就越长。

答案:

C

恒星的结局因其质量不同而有三种可能:

形成白矮星、形成中子星、形成黑洞。

答案:

亚里士多德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

正确A.在不同纬度北极星相对人的位置

B.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C.日食现象

正确D.月食现象

答案:

A,D

下列关于多普勒效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正确A.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声波频率会变高。

B.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光波频率会红移。

正确C.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声波频率会变低。

D.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光波频率会蓝移。

答案:

A,C

根据提丢斯?

波德定则,在太阳系的哪两颗行星间还应有颗大行星()

正确A.火星和木星之间

B.水星和金星之间

C.地球和火星之间

D.木星和土星之间

答案:

A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宇宙大爆炸发生于约137~138亿年前。

B.宇宙目前仍处于不断膨胀之中。

C.当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小于5×10^27kg/cm^3时,便形成一个封闭的宇宙。

D.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答案:

C

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仅是银河系2000亿个恒星系统之一。

()

答案: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质量较小的恒星死亡时,形成光度很弱的白矮星。

B.大质量恒星死亡时会发生超新星爆发,产生极大的亮度。

C.超新星爆发后,恒星核心以外的物质被高速抛出,形成星云,并能再次聚合为恒星或行星。

D.黑洞即表面黑色的巨洞。

答案:

D

地球上的元素根据分布不同可分为亲气和亲水、亲石、亲硫、亲铁四种,其中亲石元素主要分布在地核中。

()

答案: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

A.水星和火星

正确B.金星和火星

C.金星和木星

D.水星和金星

答案:

B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北极星和月食的观察使罗素意识到“地球是个球体”。

B.“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都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C.“地心说”这一太阳系模型影响了人类1500年。

D.宇宙是由包括银河系在内的大约1000亿个星系所构成的。

答案:

A

太阳系最边缘的部分称为柯伊伯带。

()

答案:

下列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充满宇宙空间的微波信号

B.辐射强度在宇宙不同方向上差别很大

C.大约相当于温度3K的黑体发射的辐射强度

D.宇宙学说认为,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的残余“尾音”

答案:

B

根据陨石的“冷凝模式”,请将下列化合物按照其冷凝的温度由高到低排列()

正确A.铝、钙、钛的氧化物

正确B.铁镍合金

正确C.铁氧化物

正确D.冰

答案:

A,B,C,D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正确A.陨石的年龄与地球一样老,成分和太阳一样原始

正确B.球粒陨石是一类未分异的陨石,其中铁与硅酸盐的比值接近于地核、地幔中的铁与硅酸盐的比值

正确C.分异的陨石有玄武质无球粒陨石和铁陨石两种

D.落在地球上的陨石,80%都是铁陨石

答案:

A,B,C

地球的雏形与哪种陨石有关()

正确A.球粒陨石

B.玄武质陨石

C.铁陨石

D.镍陨石

答案:

A

哪块陨石被称为地球年龄研究史上的“罗塞塔碑”()

A.阿林陨石

B.孟伯希陨石

正确C.阿连德陨石

D.威拉姆特陨石

答案:

C

放射性元素的发现才真正解决了测定地球年龄的工具问题。

()

答案: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正确A.自然界存在两套铀-铅时钟,其中铀的半衰期分别为45亿年和7.04亿年

B.卢瑟福在铀铅衰变的基础上提出了“铀-铅时钟”

正确C.由于铅比氦的移动性差,所以“铀-铅时钟”比“铀-氦时钟”更准确

D.铅的四种同位素分别为铅205、铅206、铅207和铅208

答案:

A,C

帕特森用Pb同位素测(Pb207/Pb204,Pb207/Pb204)比值,结果测得的海水、海相沉积岩、夏威夷玄武岩、陨石等值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说明()

A.这些物质都来自于同一个母体

B.这些物质的年龄都一样

C.这些物质的成分都一样

D.这些物质的年龄都能代表地球的年龄

答案:

A

我们看到的流星实际上是宇宙中的

A.太阳高能粒子

正确B.小行星

C.陨石

D.彗星

根据地层学原理,不同地区的地层中如发育同一地质年代的同种化石,那么这两个地层一定是形成于地球的同一时期。

()

答案:

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两种,体波又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其中能造成较大损害的是纵波(P波)。

答案:

下列有关岩石圈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圈强度大、硬度高,深度达100公里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正确C.岩石圈中物质密度处处一样

D.均衡补偿面以上为岩石圈,以下为软流圈

答案:

C

下列关于地磁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磁性矿物在地壳及地幔中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地磁场的局部差异

B.地磁场的磁极并不固定,每30万年左右会发生一次倒转

C.每当磁极倒转时,地球上的生物就会出现一次大灭绝

D.通过对岩石磁性条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

答案:

C

随着纬度的增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越来越大。

()

答案:

下列关于地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幔大部分由榴辉岩组成

B.地幔自浅而深分为上地幔、过渡层、下地幔三部分

C.地幔顶部大规模的物质对流造成了板块运动

D.地幔是塑性的

答案:

A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地壳密度最大,地幔次之,地核密度最小

B.地幔密度最大,地核次之,地壳密度最小

C.地核密度最大,地幔次之,地壳密度最小

D.地核密度最大,地壳次之,地幔密度最小

答案:

C

横波与纵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由此可求出震中距。

答案: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地震仪记录的地震谱曲线越密,表明大地震动的频率越高

B.地震发生后,纵波(P波)最先到达震中

C.纵波(P波)的传播方向与地壳振动方向是一致的

D.面波最后到达震中,震幅大,波长长,破坏力不大

答案:

D

组成地幔的岩石十分坚硬,即使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也不可压缩。

答案:

下列关于地核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地核的密度高达13.5g/cm3

B.外核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硅

C.内核的主要成分是铁、硅

D.固态内核处于高速自转状态

答案:

A,D

“牛眼模式”下,溶解物蒸发析出的先后顺序是()

正确A.碳酸盐、石膏、石盐

B.碳酸盐、石盐、石膏

C.石膏、碳酸盐、石盐

D.石膏、石盐、碳酸盐

答案:

A

通过复原拟合后的“泛大陆”是由以下哪些大陆构成()

A.冈瓦纳古陆

B.劳亚古陆

C.盘古大陆

D.西伯利亚古陆

答案:

A,B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

A.洪堡

正确B.魏格纳

C.赫顿

D.莱伊尔

答案:

B

公元前1500年左右,圣多里尼火山喷发毁灭了下面哪个古代文明

正确A.米诺斯文明

B.迈锡尼文明

C.古埃及文明

D.古希腊文明

答案:

A

海底扩张最直接的证据是()

A.地震带的分布

正确B.深海沉积物的年龄

正确C.海底地磁条带

D.环太平洋火山带

答案:

B,C

古老的加里东山系在大西洋两岸对称性出现,如北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与欧洲的加里东山脉,大陆漂移理论认为,这些山脉在2亿多年前大陆连在一起时,同属于一个大的古造山带。

答案: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了新的全球学说,将大量杂乱的发现协调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几乎包含了地球科学的各领域。

B.板块构造系统可以有效解释矿产资源分布,是理论找矿的基础

C.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属于洋壳与陆壳的碰撞

D.俯冲带处板块受向下拉力的影响,地壳凹陷,形成海沟

答案:

C

下列关于曾经干涸的地中海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格洛玛.挑战者”号发现的M反射层的几何形态与古地中海的海底基本一致

B.M-反射层就是古地中海曾干涸成荒漠时的地表面。

C.地中海底部发育的硬石膏证明它曾一度蒸干过

D.阿斯旺大坝下发现的深沟是地中海曾经干涸的证据之一

答案:

A,B,C,D

越往地球内部温度越高,所以海底海沟处的热流值比海岭洋中脊处高。

答案:

火山热泉中可能形成生命,原因在于()

正确A.热泉中溶解了各种化学物质

正确B.热泉中有水的存在

正确C.高温导致各种化学反应容易进行

D.热泉中的放射性元素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答案:

A,B,C

下面关于叠层石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叠层石主要由死亡的藻类生物沉积形成

B.是世界上第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

正确C.现在世界上已经不存在现生叠层石

D.叠层石表面生活的藻类生物是蓝绿藻。

答案:

C

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是两栖类动物,它们由鱼类进化而来。

答案:

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生命,都会经历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答案:

小行星撞击后,地球呈现出哪些景象()

正确A.岩石碎屑滞留在大气层中,长期暗无天日

正确B.岩石以熔融状态从天而降,地球一片火海

正确C.撞击形成的酸性物质造成全球范围的酸雨

D.绝大部分陆生动植物和海洋生物死亡

答案:

A,B,C

“拉伊托里的足迹”将东非的古人类活动推至()

正确A.370万年前

B.320万年前

C.200万年前

D.150万年前

答案:

A

关于植物登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A.发生在约4亿年前

正确B.为动物登陆做好了准备

正确C.完善了全球生态系统

正确D.提高了大气中的氧含量

答案:

A,B,C,D

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中,灭绝的主要是()

A.浅海海洋生物

B.深海海洋生物

C.爬行动物

D.两栖动物

答案:

A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测,较为流行的观点的是()

A.小行星撞击地球

B.大规模火山活动

C.异常寒冷的冬季

D.长年的沙尘暴天气

答案:

A,B

下面关于蕨类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以孢子进行繁殖

B.蕨类植物是最早的陆生维管植物

C.蕨类植物已能完成脱离水生环境生活

D.古生代蕨类植物比现生蕨类植物种类多得多

答案:

C

生命中最基本的划分并不在植物与动物之间,而是在单细胞之间。

答案:

被认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是()

A.海德堡人

B.尼安德特人

C.克罗马农人

D.凯尔特人

答案:

C

全球洋流系统贯穿所有大洋,使热量、氧气和营养物质在全球海域间循环。

答案:

下列关于岩石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岩石循环按特定顺序进行

B.岩石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C.岩石循环最早由赫顿提出

D.温度、压力会导致岩石变质

答案:

A

气候系统的演变具有复杂性,是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个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

大气圈的密度与其高度成正比。

答案: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正确A.水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地表的地质运动

正确B.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存在

正确C.水对某些化合物具有溶解、搬运和沉积作用

正确D.水是生物的组成部分

答案:

A,B,C,D

陆地河流搬运的物质入海后均呈带状分布。

答案:

有关现在大气组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大气中最多的是氮

B.氧在大气中约有21%

正确C.二氧化碳含量仅次于氮和氧

D.大气中含有少量的甲烷

答案:

C

水对陆地的剥蚀作用包括化学侵蚀和机械剥蚀。

答案:

下列对于大气圈各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有()

A.对流层空气分布均匀,高度分布不均匀

B.平流层臭氧集中,尘埃很少,透明度高

C.中层大气在其中进行强烈的化学反应

D.热层即电离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

答案:

A,B,C,D

大洋传送带是一个闭合的环流,由低纬度地区的低温高盐深层洋流和高纬度地区的较暖低盐表层洋流组成。

答案:

仙女木事件可能是一次大洋热盐传送带中断的异常现象,其形成原因是()

正确A.气温升高

B.火山爆发

C.海平面上升

D.海平面下降

答案:

A

比冰岛纬度更高的格兰陵岛却有着“绿色之地”的美名,是因为

A.发现冰岛时,全球气候较冷

正确B.发现格陵兰岛时,全球气候较暖

C.发现格陵兰岛时,是春天

D.发现冰岛时,是冬天

答案:

B

新仙女木事件是一次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

答案:

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包括

正确A.全球尺度

正确B.区域尺度

正确C.地方尺度

正确D.局部尺度

答案:

A,B,C,D

最早提到地球曾被大面积冰川所覆盖的是瑞士人克罗尔。

答案:

近5000万年来,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答案:

通过对树的生长纹和树年代学的研究,可以判断一段树木的相对年龄。

答案:

关于《京都议定书》,错误的是

A.是一个关于保护臭氧层的协议

B.约定在2012年前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C.约定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变变暖带来的灾害

D.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签订

答案:

A

就中国而言,过去2000年间,有哪些时期平均气温明显偏低?

正确A.魏晋南北朝

B.唐代

C.宋代

正确D.清代

答案:

A,D

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每隔几年发生一次

B.发生在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上

C.会造成印尼地区的干旱

正确D.正常年份洋流由西向东,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出现逆转

答案:

D

中国古代典籍中,对研究古气候最有帮助的是()

A.诗词

B.传记

C.经书

正确D.方志

答案:

D

下面哪些信息是研究古气候的主要资料来源()

错误A.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

正确B.历史记录

正确C.树木生长纹

正确D.南极冰芯

答案:

B,C,D

地表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正确A.太阳辐射能

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C.流星等太空物质带来的能量

D.火山喷发的能量

答案:

A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石油需求正在稳步增长。

答案:

不透水层可视作含水层的顶和底板,保护含水层中的水不被污染。

答案: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现况()

正确A.水土流失严重

正确B.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

正确C.草原退化

D.森林面积稳中有升

答案:

A,B,C

我国的水分资源比较丰富,但变异性大,不易把握。

答案:

中国有着丰富的气候资源,且分布均匀,质量优异。

答案:

世界上的动植物资源很丰富,利用率也很高。

答案:

农业灌溉中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方式是()

A.漫灌

B.滴灌

C.喷灌

D.沟灌

答案:

B

风能是太阳辐射产生的能量,由大气运动能转换而来。

答案:

下列哪种用途,用水和耗水量最大()

A.工业

正确B.农业

C.城市

D.水库

答案:

B

石油产地的高度集中会带来哪些严重问题()

正确A.全球石油供给受制于少数几个国家

B.石油运输成本高昂

正确C.石油从源地转移时安全运输的问题

D.石油储量的不确定性

答案:

A,C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生物资源的需求正在不断减少。

答案:

《增长的极限》一文中,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除人口和污染外,还有()

A.工业发展

B.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C.粮食

D.淡水

答案:

A,B,C

据1998年统计,日输油量最多海峡是()

正确A.霍尔木兹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曼德海峡

D.博斯布鲁斯海峡

答案:

A

非金属矿产的用途有()

A.化工原料

B.燃料

C.填涂料

D.绝缘材料

答案:

A,C,D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有()

A.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B.改造中低产田

C.积极开发宜农荒地资源

D.加强开发海洋滩涂资源

答案:

A,B,C,D

海水急速退潮很有可能是发生海啸的前兆。

答案:

海啸预警主要是利用了海啸传播的时间差。

答案:

人类最终的目标就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消除各种自然灾害。

答案:

土地荒漠化也是一种自然灾害。

答案:

海浪的波长大小与参与运动的海水多少成正比。

答案: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正确A.由某起自然灾害引发出一连串其他自然灾害称为自然灾害链

正确B.不同的地区,灾害链的形式各不相同

正确C.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活动异常可能会导致自然灾害链的发生

正确D.地震、气旋和火山爆发都可能形成灾害链

答案:

A,B,C,D

地球上,每年发生的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次数约有

正确A.10万次

B.100万次

C.50万次

D.200万次

答案:

A

下面关于火山喷发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正确的是

正确A.酸雨

正确B.气温下降

正确C.火灾

正确D.海啸

答案:

A,B,C,D

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启动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错误A.诱发因素是指由于这种因素的触动作用而瞬间进入灾变状态

B.自然因素主要是指风暴潮、暴雨、火山、地震等

C.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因素已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D.人为因素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如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

答案:

C

阿波罗神像、亚历山大灯塔等“世界七大奇迹”均毁于不同时期的地震。

()

答案:

地震大多分布于板块的边界区域。

答案:

自然灾害的发生其实有利也有弊,一些自然灾害在给人类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环境、气候产生有利影响。

答案:

某一区域发生自然灾害的充要条件包括()。

正确A.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

正确B.具备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

正确C.上述条件和状态都不断变化

D.人类活动逐渐加剧

答案:

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