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223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变量数学是以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建立为起点的。

此时,概率论和影射几何已初露锋芒,数学涉及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

(4)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出现了非欧几何、拓扑学、数量逻辑、概率论、复位函数、泛函分析等学科有了很大发展,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5)现代数学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原子能利用、计算机的发明以及空间技术兴起,促使数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数学向各种学科领域渗透,过去很少用数学的学科也开始大量应用数学。

现代数学融合着来自算术、代数、几何和分析等传统领域的结果,以及来自统计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应用领域的新方法。

综观以上的发展简史,我们可以看出:

数学的发展从来是和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水平密切相联的。

同时数学发展的一定阶段有其独立性。

(二)数学的研究对象

亚里斯多德认为,数学的对象就是存在于思想之外的客观世界,后来,人们认识到数学除了存在于客观的外部世界外,还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语)。

现在认为,数学主要研究数量的和空间的关系及其形式。

数学是研究存在的(或称客观的、现实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是对现实世界的研究。

同时,数学还是研究思想的(或称主观的、先验的)形式和关系的科学,即是对思想世界的研究。

同时,数学的对象是由人类发明或创造的;

数学的创造源于对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研究的需要;

数学性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确定性;

数学是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

二、数学的基本特征

1.抽象性

2.严谨性

3.运用的广泛性

第二节小学数学学科与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一、小学数学学科

1、小学数学:

是数学最基础的部分,是人类对数学早期的认识(只相当于初等数学中的最基础部分)。

小学数学显示着人类早期对数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以及在获得知识时所必需的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2、小学数学学科性质:

生活性、现实性、体验性;

3、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1)发展公民数学素养是基本的任务;

如何收集有用的数据,怎样整理、分析信息,得出有用的结论。

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主要有懂得数学的价值;

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

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会数学交流;

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素养的基本特征:

发展性;

过程性;

实践性。

(2)培养数学思维是实现数学素质发展的基本点。

人的数感、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数学运算能力等都是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思维形式有观察与比较;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

判断与推理。

(3)提高将数学应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是发展数学素质的基本目标。

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构建普通知识于特殊情境的联系

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范围及其演变

1、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以课程论和教学论有关的理论为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研究。

是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为对象的一门科学。

小学数学课程的性质:

基础课、工具课和文化课。

2、演变:

在封建社会,由于教育的特点具有等级性和宗教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实行愚民政策。

数学为宗教服务,如“1”解释为唯一的神;

“2”耶稣具有神性和人性两重性格;

“3”意味着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等等。

我国封建社会算术没有单独设科,到清末算术主要是使日用计算以及谋生所必需的知识为目的。

这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教的一方,学生死记硬背。

在资本主义社会,算术成为单独课程但出现了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出现了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等。

现代中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始于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时期。

中国的小学数学早年学过日本,后又主张学习欧美。

1949年后小学数学教育照搬苏联。

五十年代数学教育的特点是:

教学内容少而精,体系严密,重逻辑演绎。

小学算术课程趋于严密化、系统化。

当时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实行“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五环节教学模式。

50年代末在“教育必须改革”的口号下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改革,但由于对传统内容否定太多,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增加了许多内容,使学生负担过重,实验未能获得成功。

60年代初,我国提出“加强双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发展学生三大基本能力(即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主张“精讲多练”。

教学模式基本还是沿用5环节,但是开始强调“启发式”,注意课堂气氛的活跃,同时算术内容全部下放到小学,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完全形成。

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1976年后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受到忽视,数学应用意识薄弱。

因此90年代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来公民的数学素质,逐渐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3、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结构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组成部分一般包括总论和分论。

总论有课程论(目标、内容)、学习论、教学论;

分论有概念教学、规则教学、空间几何教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多方面、多层次、较为复杂的动态系统。

它包括三个发展着的矛盾和不同的层次。

三对矛盾是:

教和学的矛盾;

人类早期认识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之间的矛盾;

儿童认识数学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还有不同的层次:

小学数学教学从开始到结束过程;

课题和单元的教学过程;

概念、公式、法则等的教学过程。

无论在大过程和小过程的进行中,不论在过程的任何阶段,都要不断考虑到:

三对矛盾发展的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结构和性质,教学方法和组织的原理和原则。

传统小学数学课程的特征:

课程开发以学术为中心;

课程组织强调学科取向;

课程结构以螺旋式进行安排;

课堂教学以记忆为主;

课程评价以笔试考试为主。

第三节学习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由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决定学习数学学科,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

第四节学习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原则及方法

一、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

教材内容应是科学的、公认的,对于有争论的学术问题,力求客观地介绍各方的主要观点。

思想性原则: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素质、巩固专业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介绍有关理论,需要联系实际。

时代性原则:

应该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二、基本方法

由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应当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为此,教学方法可以多用讨论法、自学法、研究法、观摩法等等。

学生学习是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如写读书笔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设计课堂教学片断、可以进行微格教学、撰写小论文等。

师生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题研究与小论文相结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水平。

评价要点:

1、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基本方法哪些?

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目标(2课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数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掌握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并了解新课程标准关于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与1992年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在设置和教学要求方面所做的改进。

课程内容:

第一节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制订的依据

课程目标是在一定教育阶段中,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在德、智、体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程度。

一、根据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奠基工程。

因此,必须对小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

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

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

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让他们思维灵活、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敢于创新;

要培养计算、初步的数学思维和空间观念等数学能力,使他们能开始用数学眼光观察和处理周围的某些事物,尤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良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学习,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发展水平

(一)抽象性

数学一开始就具有抽象的特征。

如数字表示天地万物之间的某一特定的数量关系,直线保留了一定方向的伸长。

抽样虽然不是数学所独有的特性,但是数学的抽象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的抽象是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最后完全舍弃了具体的现象和内容,只保留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

数学抽象的这种绝对程度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

(二)逻辑性

数学的抽象性使数学研究的方法也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

如自然科学家证明自己的结论要靠实验,而数学家证明定理要靠推理和计算。

如每一个数学定理只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后才能成立。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特点决定了数学证明过程的严密性和数学结论的精确性。

当然,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所限,教师数学不可能进行更多的证明和推理,但是内容编排仍然明显的呈现出前后连贯、逻辑严密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三)应用的广泛性

在人类的全部生活实践中,凡涉及到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问题,无不用数学来解决。

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社会里,各门学科数学化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一。

数学不仅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还应用于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它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小学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启蒙阶段,揭示的数与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即使这样,仍然具有数学科学本身应有的特点:

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根据数学的三大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他们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数学学科性质结合起来考虑,应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也就是说,使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去获取数学概念,并能初步运用概念进行简单判断和推理;

根据小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小学阶段适合学习直观几何,通过对模型、实物的观察和实际操作,是他们对简单几何图形大小、形状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形成一些鲜明的表现,也就是常说的几何观念。

到了中学开始引入论证几何,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在思想教育方面,结合小学教学内容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在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方面,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节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一、国外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数学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数学教育发展纲要,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程目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些学者将这些目标分为三类:

实用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实用的目标包括:

以数学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提供将来大部分职业所需要的数学训练;

为将来升读理科及有关学科所需的数学奠定基础。

学科的目标包括:

数、符号及其他数学对象的运算能力;

数感、符号感、空间感及结构与规律的意识;

推理与逻辑思维;

数学构造与问题解决能力;

以数学方式表达及交流。

文化的目标包括:

欣赏数学之美;

认识古今数学在各地文化中的角色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这些目标在表述上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也反映出一些共同特点:

数学目标更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数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从精英转向大众;

数学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不是统一种模式;

目标更加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

具体表现在:

注重问题解决;

注重数学应用;

注重数学交流;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如英国)

二、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经历八次课改(前7次是50、52、56、63、78、86、92、)。

50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小学算术教学中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2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儿童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性格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63年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没有提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

78年第一次提出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第一次提出了“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

86年把“空间形式”改为“几何图形”,把“思想政治教育”改为“思想品德教育”,删去了“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

92年对四则计算要求有所降低,不再笼统提出“正确、迅速”的要求,而是分层次提出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共同特点:

十分强调实用性目的,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部分强调学科目的,如“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强调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对忽视了“经历、交流、体验、表达”等过程性能力和“数学感,符号感,度量感”等数学意识;

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的“欣赏数学美及力量”和“数学史及数学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培养。

第三节新课程标准与1992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比较

一、1992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规定

1992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表述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本的知识;

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一)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一定的)

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因为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形成,都是围绕着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的。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离开知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践证明许多错误,大多由于数学概念不清导致。

1、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范围

(1)算术知识

(2)代数初步知识(3)几何初步知识

(4)计量初步知识(5)统计初步知识

2、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内容

(1)概念(数的概念、几何图形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计量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式的概念等)

(2)性质(运算定律及有关运算性质、小数性质、分数性质、比和比例的性质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绿、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3)法则(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

(4)公式(几何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公式以及数量关系的公式等)

(5)方法(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方法、简易测量的方法、收集数据和绘制简单统计图表的方法)

(二)培养初步的数学能力

培养初步的数学能力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信息社会,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学会现成的结论,必须具有主动选择信息、独立获取信息、勇于创造信息的精神。

所以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放到突出的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实际操作等一般能力外,还要结合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以上能力中,初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1、正确的四则计算能力

使学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今后参加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2大纲要求:

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

这里所讲的基本计算是指二十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

万以内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针对各年级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熟练程度的要求。

此外,还必须重视验算和估算。

要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

而估算是当前国际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视一种能力,随着科技发展,大量是实不可能也不需要精确计算,往往需要用估算来进行。

2、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1)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

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要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方法。

还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其中概念又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小学数学内容的限制,在小学阶段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初步的,但在培养思维的过程中要求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敏捷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是指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思考。

虽然对思维的创造性没有作统一的要求,但也不是说不要培养思维创造性。

(2)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依托于对形象材料的意会,从而对事物作出相关的理解和思考。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思维材料的形象性,它来自感性认识,又高于感性认识。

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主要是表象。

(3)初步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一种整体的、高度简约的、跳跃式的思维。

它依靠对事物的直接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对象,通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一下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

直觉思维常常带有偶然性,还必须以逻辑思维做补充。

3、初步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关系保留在人脑中的表象。

要求有三条:

要求学生听到某一图形名称,就能在头脑中正确地再现它的形象;

能够独立地看懂画出的学过的图形,并掌握其名称;

能在各种几何图形和模型中,正确找出自己所需要的图形,并适当地分类。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目的在于应用。

前面所讲的各种能力最后都集中反映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具体要求是能正确地解答简单应用题,进行了简易的测量、作图、制作简单的模型,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能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对日常事务进行数学处理的最初步的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中的作用,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根据数学的特点进行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教育。

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此外,1986年的教学大纲还提出了,初步了解现在数学中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如集合、映射、关系、函数等。

二、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规定

课程标准指某一学科的教育理念、价值、内容、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方式等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指学科教育的一种规范。

教育大纲是指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各个学校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包括: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特征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

附录:

术语解释;

案例。

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及要求(内容标准)。

教学建议(实施建议):

课时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与评价。

(一)新课程实施的背景:

时代背景:

知识经济的出现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教育背景:

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新课程标准》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