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4080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4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文档格式.docx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

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在学习探究中,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

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

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习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

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建立分类观,并能将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2)准确理解胶体概念,掌握胶体重要性质。

(3)理解物质转化规律并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2.难点:

(1)建立分类观,并用其探寻物质转化规律。

(2)利用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

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

七、教学准备:

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

八、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

导入新课。

1、师结合实例,引入分类法,明确其应用价值。

师引导:

【引入】展示图书馆或超市分门别类摆放物品的实例,明确分类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列举“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分类方法。

2.生活动:

感受分类法的优点,明确分类法需要概括物质共性,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会有差异。

环节二:

讲授新课。

(一)物质的分类

1.实践活动,生应用分类法将物质进行分类。

(1)师引导:

将“物质”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物质共性(定义),并举例说明。

(2)生将物质进行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

(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

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

根据物质的结构、用途分类:

2.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概念。

【问题】混合物是否可以再分?

回顾溶液、浊液的概念,总结共性,得出分散系概念。

依据分散质、分散剂的状态将分散系分类,并举例;

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引入胶体的概念,并举例。

(2)生活动:

①回顾溶液、浊液,归纳得出分散系概念。

②将分散系分类,引出胶体定义,即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

2.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硫酸铜溶液及新合成的氢氧化铁胶体,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丁达尔效应,思考理解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3.鉴别、分离提纯胶体。

基于性质,鉴别氯化钠溶液及淀粉胶体,并设计实验,将其混合物进行分离。

【学生实验】依据分散质粒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设计实验分离胶体及溶液,并检验是否成功分离

环节三:

课堂小结,练习巩固。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二)物质的转化

1.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将初中所学代表性物质进行分类,以Ca、CaO、Ca(OH)₂、CaCO₃为例探究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以C、CO₂、H₂CO₃、CaCO₃为例探究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结合具体实例,归纳总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完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基于已知,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结合实例,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思考讨论,归纳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a.酸的通性:

使指示剂变色;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b.碱的通性: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c.盐的通性:

与金属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盐(金属活动性规律);

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符合复分解反应规律)。

3.基于以上两点探究,利用“八圈图”,完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师生活动:

共同完成“八圈图”的书写。

(三)实验操作。

1.师引导:

以硫磺为原料,基于物质转化规律,设计实验,制备亚硫酸钠。

(1)明确原料及产物物质类别。

(2)依据“八圈图”设计反应路径,鼓励设计多条路径完成制备。

(3)书写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①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分类

物质的分类:

②分散系及其分类

①酸碱盐的性质

物质的转化:

②物质的转化

教学反思: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

教师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2节离子反应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本节为概念形成课,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有关离子最基础的学习内容,是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

同时,承接了上节课物质分类思想,对化合物进行再分类,并为后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承前启后。

本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以问题导入,共有“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两部分内容。

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电解质的概念;

继而分析了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性质及原因,然后引出离子、电离概念及电解质电离方程式。

最后讲述离子反应。

1.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能够判断典型的电解质(酸、碱、盐);

2.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也能够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明确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存在。

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能正确的将化学反应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电解质的分类标准。

从微观上了解电解质的电离,体系导电的原因。

从微观出发,对酸碱进行更加本质的定义和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离子反应。

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思考建立离子观,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电解质电离及离子反应知识,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电解质电离和离子反应的基本模型。

通过该模型从电离的角度出发,对物质进行标准的分类,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对物质导电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规律。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理念电解质的概念,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的将化学反应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1.师谈话:

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许多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那么,酸、碱、盐溶于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溶液中这些物质之间的反应有什么特点呢?

2.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里边的奥秘。

(一)电解质的电离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这是为什么呢?

2.师引导生做实验[实验1-2]:

图1-9试验物质的导电性

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NaCI固体、KNO3固体和蒸馏水,如图1-9所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三个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取上述烧杯中的NaCl固体、KNO,固体各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溶液。

如图1-9所示,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NaCl溶液、KNO,溶液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3.生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表明,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都不导电,蒸馏水也不导电。

但是,NaCl溶液、KNO,溶液却都能够导电。

4.师讲解电解质概念。

从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盐酸、NaOH溶液、NaCI溶液等都能导电。

不仅如此,如果将NaCl、KNO3、NaOH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它们也都能导电。

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5.生探究问题:

为什么NaCl等电解质,在干燥时不导电,而溶于水或熔化后却能导电呢?

(1)生读教材,结合图1-11“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形成水合离子示意图”、“1-12“NaCl导电示意图”分析问题。

(2)小组内交流问题。

(3)师指导性讲解:

①导电原因。

②电离的概念。

③电离方程式。

④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的本质。

6.生思考讨论:

(1)请写出NaOH、Ca(OH)2、Ba(OH)2的电离方程式。

(2)请结合电离方程式,并参考酸的本质,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的本质。

课堂总结。

复习导入新课。

(二)离子反应

1.【实验】向盛有2mLNa2SO4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BaCl2稀溶液,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填写下表。

(见教材)

2.师讲解:

(1)通过上面的实验及其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的时候,实际上是将四种离子(Na+、SO42-、Ba2+、Cl-)混合,混合后溶液中的SO42-和Ba2+结合为BaSO4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溶液中的Na+和Cl-并未参与反应,只是剩余在溶液中。

(2)上述实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a2SO4+BaCl2=BaSO4↓+2NaCl)

(3)对于上述的化学反应而言,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发生如下过程:

SO42-+Ba2+=BaSO4↓。

(4)由上,我们可以明确,电解质在溶液中实际是以离子形式发生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5)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步骤。

3.生讨论思考:

p17(填表)

4.师提问:

从上面思考讨论的4个反应中,你得出了什么?

(1)生小组内交流感悟。

(2)师指导:

①都是中和反应,虽然4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同,但它们的离子方程式却是相同的。

这表明: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强酸电离出来的H*与强碱电离出来的OH结合生成H2O。

②可以看出,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③从微观角度看,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就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④除了以离子互换形式进行的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还有其他类型,如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等。

例如,Zn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Zn+2H*=Zn2++H2↑

5.师讲解离子反应的应用。

(1)应用方面:

离子反应在物质制备和分离、物质提纯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2)具体例子。

(3)生举例。

(三)巩固练习。

见课后。

一、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

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2、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3、电离方程式: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的概念:

2.离子方程式:

3.离子反应的类型及条件

4.应用

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

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

班"

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

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阶段的核心概念之一,对学生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基本原理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辩证统一思想在中学化学中的完美体现。

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以问题导入,共有“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剂和还原剂”两部分内容。

具体来说,先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继而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特征,然后从微观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最后讲述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本质;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

3.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从微观上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氧化还原知识,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

通过该模型从电子的角度出发,理解物质的变化,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进行分析,总结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本质;

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在初中,我们根据反应中物质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那么,只有得氧(或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吗?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发生的吗?

这类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一)氧化还原反应

1.生思考讨论。

(1)请根据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以下反应,完成下表。

(2)请标出以上反应中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比较反应前后价态有无变化。

(3)讨论:

在以上反应中,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升高或降低有什么关系?

2.生发现,师指导分析、讲解:

(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可以发现,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得到氧发生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必然有一种物质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

也就是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3)以Na与Cl的反应,以及H2与Cl2的反应为例,从微观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什么原因导致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存在着电子转移,有的是电子得失,有的是共用电子对偏移。

这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电子转移导致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则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物质被氧化;

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则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物质被还原。

(5)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4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3.生读科学史话: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小组内交流感悟。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1.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联系。

2.师以CuO和H2、Na和Cl2的反应为例讲述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征。

还原剂和氧化剂作为反应物共同参加氧化还原反应。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本身被氧化;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时本身被还原。

3.师讲述:

(1)在中学化学中,常用作氧化剂的物质有O2、Cl、浓硫酸、HNO3、KMnO4、FeCl,等;

常用作还原剂的物质有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Zn、Fe,以及C、H2、CO、KI等。

(2)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广泛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中。

例如,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

这说明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可能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化学变化的规律,就有可能做到趋利避害,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

2、特征

3、本质

4、与其它反应的关系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点

2.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应用

对于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

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

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内容。

“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

钠元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性作用。

这节课通过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对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这不仅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而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可以建立发展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关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本课以问题导入,共有“活泼的金属单质——钠”、“钠的几种化合物”和“焰色试验”三部分内容。

具体来说,通过两个实验及一个探究活动介绍钠的性质;

继而通过三个实验分析钠的几种化合物性质。

最后通过一个实验讲述焰色试验。

1.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归纳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从原子结构上解释钠的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2.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认识物质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