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433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2)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通过熟读成诵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两小孩注意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并能受到一些启发。

教材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炼,却不失形象生动。

六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两小儿辩日》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它讲述了春秋时期,孔子游学途中,遇两个小孩为太阳离地球远近问题而争论,不能判断谁对谁错的故事。

全文7句话,第1句为起,为故事作铺垫,第2.3.4.5.句顺承而下,第6.7句急转而后合,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本文,可以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继续渗透文言文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能从课文中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参考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明白课文的寓意。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孔子的相关资料。

2.音乐及简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纵情吟诵明辩由。

1.读题解题

(1)教师导入:

同学们平时遇到问题都喜欢讨论一番,当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还有可能争论起来。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辩”有关,(教师板书:

辩)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大圣人孔子游学途中遇到的一件事情。

现在就先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搜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吧。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孔子的资料。

教师课件介绍孔子生平简历。

(3)板书课题:

两小儿辩日。

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2.初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师:

你觉得那一句比较难读?

学生提出难读的句子,其他学生试着诵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读好这一句的停顿,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

书不读熟不开讲,以读促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主要是以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为主,培养学生探索进取的精神。

二、走进课文识孩真

师:

同学们能够根据课文注音,把课文读通。

那么谁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

(孔子遇到了两个小孩争论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师:

真不愧是六年级的大同学,古人的东西都能够读得懂!

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懂古文中的每一句话吧。

1.打开思维阀门。

课文中哪一句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点名读,全班齐读,教师提示学生读出停顿,体会古文的韵味。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反复诵读。

配乐读,带学生走进情景。

(2)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阅读方法。

2.体验“辩日”过程

(1)两小儿辩论的焦点在什么地方?

理由各是什么?

课件出示: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教师指导朗读停顿: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学生反复熟读,根据课文注释理解句子。

译义: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而到了中午就离我们远。

而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地球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课件出示: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朗读停顿: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这两句话均为古文长句,但句子意思浅显,不必过多讲解,教师重点加强指导朗读,以至于达到熟读成诵,诵读至背的效果。

(2)引导学生感受: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两小儿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良好习惯,

(3)分角色朗读,读出争辩的感觉。

3.实事求是认孔子。

课件出示: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读出最后一句的停顿。

(孰/为汝/多知乎?

)根据注释,理解句意。

(大意为:

孔子不能裁决,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博学多才呢?

)提示这一句中“为”读音wèi,通“谓”,说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听听谁更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师注意指导,在诵读古文的时候,根据古代文字声调的归类,即:

平声、仄声,平声读长,仄声读短,才能把古文读好,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

语文以语为本,加强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这部分的教学我以学生的读为主,以读带讲,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读中释词、析句,实现教学功能的综合化】

三、深化感悟,明寓意。

1.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交流意见。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太阳的大小、温度的不同感觉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引导学生再次朗读两小儿的话。

2.你喜欢这两个小儿吗?

为什么?

(善于观察生活,说话有理有据。

3.如果你是孔子,你会怎么想?

你会用哪些话来回应两个小儿的嘲笑?

(配乐)学生回答之后,课件出示孔子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师范读。

(以下为师生配合)

师:

两小儿问孔子:

“汝能否告知吾等,日何时距离地面近些?

”孔子曰:

非也,

生顺承而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曰…

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

孔子曰:

(课件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二小儿辩日有理有据,吾不能决,吾弗若之矣。

汝二人足以为吾师。

师:

同学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智者也会有所不知。

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真不愧“圣人”的称号。

4.学生再次悟读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文中的世界;师生合作参与教学活动,领略孔圣人的谦恭谨慎,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课外延伸

1.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

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吧。

2.推荐几篇文言文,《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设计意图:

课内延伸至课外,培养学生求实精神以及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辩     远、近

不能决   圣人风范

 

二、选择题

2.

爱是一朵无声花

①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部局工作。

②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年。

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自色的。

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

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脚不停跺着地。

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

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

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③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

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

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④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

“拍电报是这里吗?

”我点点头。

“多少钱?

”老妇人弱弱地问。

“一毛五一个字。

”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颜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

”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嗯,”老太太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地一愕。

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

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

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

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

我突然起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

”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

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

并且合诉他,场妈很想他”老太太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

”我按照也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转自一下,还真是。

但是觉得玟不够简洁,便对她说:

“大娘,你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写,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

”老妇人一听后,刚准备点头,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

“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

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

”我笑了:

“看您说,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

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你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

”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⑤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

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不!

“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可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

”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太太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

“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

只觉得,老太太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

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

⑥原来,我们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是理所当然的。

却很久都没有明白,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却一直在我们的理解之外,像是一朵潜滋暗长的花儿,一直在无声中惊艳,于沉默中盛放。

1.老妇人面对“我”告诉她电报价格时,其心理变化很微妙,我出老妇人心理变化的词。

()一犹豫—()

2.文章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3.第⑤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4.本文绝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老妇人发电报的事,文章却以“爱是一朵无声花”为题,为什么?

 

3.

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她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人是注意过我,我的生,我的死,都与这薄凉的世界无关”。

没有人明白,在这颗幼小的心灵中,为何会溢满那么多不可名状的哀伤和绝望。

当然,她的老师也一样。

那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头,言语不多,虽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但这一刻却不知道如何与这个年龄相差将近40年的女孩倾心交流。

他在陈旧的教案本背面上打了很多遍草稿,把明日要说的话一一罗列出来,整理,像研究一部旷世巨著。

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语言苍白无力,软弱得像阴天里的清冷雨丝。

春天的阳光依旧透过窗台,照耀在每个孩子纯真的脸上。

所有人之中,她离阳台最近,可还是心如冰冻。

她没有朋友,没有疼她爱她的母亲,就连唯一对她稍好的可依靠外婆,也在前些日子病故了。

她的生活一片狼藉。

有同学说,她暂住了孤儿院,所有的费用都政府承担。

她得继续生活下去,得为远去的母亲和外婆坚强活着。

可有什么理由让她继续活下去呢?

她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温暖?

他站在宽大讲台上,以最平和的语调讲完了课,宣布下午外出游玩。

所有的孩子都欢呼不已。

只有她,静静地眯眼歪靠在窗台上,对着窗外发呆。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一起游戏,分享自己的快乐。

她坐在绿草之中,看着天际变幻的流云,怒放的花朵,簌簌地落起泪来。

沿着小路,他来到她的身前。

她侧脸擦泪后,镇定地叫道:

“老师好!

“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

”他一边喘气一边说。

“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有值得快乐的理由,而我没有。

”他捊了捊花白的头发,拉着她的手,走进花园深处。

顿时,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远处缓缓涌来,包围了她前行的路。

他问:

“这些花你认识多少?

”“大都认识。

那是迎春,那是瑞香,那是玉兰……”她对这些花名如数家珍。

她的外婆生前爱花,因此,她从小受了熏陶。

他微笑着,看她在盘点花名时慢慢活泼起来,显然,她在环视花朵的同时,也渐渐沉漫于百花争艳的美景中。

当地气喘吁吁地将园中的鲜花点过大半时,他问了一句:

“你能把此时没开的花点出几种吗?

她顿时被难住了。

园中之花,大大小小,不下百种,却没有一种隐藏着身形,躲避阳先。

他说:

“明天告诉我,为什么它们都会竞相开放?

当夜,她想了许久,从外婆遗留的书中找到了答案。

次日,她从季节、温度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向他解说了为何花朵都会竞相开放原因。

他微笑着听完,递给她一张纸片。

之后,她回到教室,如同换了一个人似的。

她主动和同学搭话,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组织班里的课外活动,维持课堂秩序

很多年后,她站在明媚的讲台上,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也带她的学生去看花,点花名。

她也曾问过一个忧郁的孩子,为什么花朵都会春天竞相开放?

次日,当那个孩子急急忙忙跑来告诉她答案时,她将当年老师给她的那张纸片递给了那个孩子。

泛黄的纸片上,坚定地写着:

“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的理解。

(可以从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来答)

4、结合文章内容,并发挥自己联想,你认为文中的女孩为什么在长大后选择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说说你的看法。

1.一个孤独忧伤、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女孩,在老师的关怀、教育下,走向阳光、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2.环境描写。

通过描写春天的生机、明媚,对比反衬女孩忧伤绝望的心境。

3.表面意思指大自然的花都会在春天开放。

深层意思指花季的孩子,谁也不会错过生命的春天,都能绽放出生命的花朵。

4.文章中的女孩由于孤单无依而充满忧伤、绝望。

在这个时候是她充满智慧的老师将她从忧伤中引导出来,让她对生命充满希望,她意识到了老师改变了她的一生。

所以她长大后也想成为这样的老师,去引导、帮助更多的学生。

(言之有理即可)

 

4.

我和父亲的“战争”

我5岁,他29岁。

有天我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边抹眼泪边对他说:

“我要改名字,我的名字不好听,而且班上有个小朋友的名字跟我一模一样。

我讨厌!

“名字是你爷爷取的,怎么能说改就改?

不行!

”他的态度坚决,脸色铁青。

我是这个大家族唯一的女孩,爷爷很宠我,名字当然也是爷爷包办的。

我开始哭闹,可是他无动于衷,根本就不理我。

我不得不拿出我的杀手锏——不吃饭。

我心里盘算:

坚持绝食,直到他答应为止。

果然,第三天,他宣布,为我改成单名“廖夏”。

我高兴极了。

我已经饿了两天,如果他再不做出反应,我真不知道该怎么下台。

我16岁,他40岁。

某天吃晚饭时,我小心翼翼地对他说:

“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我的三魂六魄都吓掉了一半。

我不敢抬头,只顾低着头往嘴里塞饭。

我知道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谁唆使你去上职中的?

你眼里还有父母吗?

这件事到此为止。

如果你敢再提,我就揍你。

还有你。

”他指着我那上小学六年级的老弟,接着说道:

“别学你姐,脑子糊了,进水了,好不容易考个好的高中,居然不想去上。

“有我什么事,又不是我。

”老弟嘴里嘟囔着。

我朝他做了个鬼脸。

这一次,我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我19岁,他43岁。

黑色的七月终于过去了。

走出考场,我长吁一口气。

接下来是填志愿。

因为这件事,我和他又昏天黑地地吵了好几天,互不相让。

我想去外省上大学,脱离他的控制。

他则希望我在省内上学,理由是女孩子离家近点好。

在那几天,我们见面就斗嘴。

后来弄得老妈都烦死了:

“你们再这样,就给我到大街上去吵。

”我们只得马上闭嘴。

到了填志愿的那天,他跟着我去了学校。

一到学校,他就不见人影,后来我发现,他和我的班主任在一个角落里嘀嘀咕咕。

再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说我报省内那所知名大学的中文系是最保险的。

我晕倒!

班主任居然被他收买了。

这一次我又以失败告终。

不过后来事实证明他是时的。

我23岁,他47岁。

我刚刚遭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但我最终失去了我的爱情。

那段日子,我不吃不喝,不和任何人交流。

人瘦了一大圈。

家里再也听不到我和他抬杠的争吵声。

有天深夜,我感觉有人进了房间,他坐在床边,帮我把被子盖好。

“孩子,我知道你心里难过,看见你这样不吃不喝,我更难过。

从小到大,我都希望把你培养成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主的女孩子。

”他顿了顿,接着说,“你知道我和你母亲是多么心疼你、担心你吗?

忘掉以前的一切,重新开始,一定会有更好的,更适合你的人在等着你。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那声音明显苍老了很多,没了平时的霸道和强势。

说完,他默默地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我感觉到他在抽泣。

那夜,我哭得好伤心。

第二天,我开始出现在饭桌上,依然和从前一样挑三栋四,但这回他没有指责我。

我悄悄地瞥了他一眼,看见他脸上闪过一丝笑容。

现在,虽然我离家在外工作,但我们的“战争”却依然持续着。

只不过,现在我们不是面对面,而是靠一根电话线维系着“战争”。

我依然喜欢和他抬杠;喜欢挑他写的工作报告中的毛病;喜欢在做错事情后先死不认账,然后道歉;喜欢和他煲电话粥,一煲几个小时;喜欢在某个深夜发条信息给他,上面只有五个字:

“老爸,我爱你。

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老爸一天一天地变老。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老爸最最贴心的小棉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父亲之间的几次“战争”及其结果。

2.文中不同的故事所要讲述的父亲的爱是不同的,请你概括说明。

3.在“我”和父亲的“战争”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请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句子。

4.体会文中加点词,并回答问题。

(1)“我小心翼翼地对他说:

‘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句中的“小心翼翼”表现了“我”。

(2)“喜欢和他煲电话粥,一煲几个小时”中的“煲电话粥”一词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父爱深沉而浓烈,这种爱有时我们并不能立刻理解,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1.改名字“我”胜利;择校之争“我”失败;填志愿之争“我”失败。

2.①改名字:

父亲心疼“我”所以妥协。

②择校之争:

父亲关心“我”的前途,体现出强硬的态度。

③填志愿:

父亲爱得很有智慧。

④失恋:

父亲爱得柔软且宠溺。

3.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4.

(1)在向父亲提出自己想法时胆小害怕的心理,也写出了“我”的想法不合常理,为父亲发火埋下伏笔

(2)比喻“我”和父亲之间有说不完的话,表达了父女感情的深厚

5.紧扣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5.

母亲的味道

钟秀华

①从记事起,母亲的味道便与厨房息息相关。

她常常穿着陈旧的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厌其烦地摆弄着锅碗瓢盆,将油烟味悉数纳入衣服、毛发的每一条缝隙里。

走到哪里,她的身上都散发着招脾般的气味,仿佛永远都脱不了家庭主妇的标签。

于我而言,母亲的味道已是楔入心灵几十年的最温暖的味道了。

②每天清晨,母亲必是第一个起床,拿了一把笤帚扫去灶台上的杂垢,然后开启锅灶。

接着,她挑着一担大木桶,去河边担水,将厨房里的大缸小瓮全都填满了才肯放下扁担。

米饭煮至半热,母亲便把一双儿女喊醒。

她眼疾手快,盛一碗刚捞起来的米饭,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就捏成了一个大饭团。

饭团香喷喷的,由于捏挤得紧实,咬在嘴里很有韧劲,那是小时候我和哥哥每天清晨的第一道美味。

偶尔,母亲还会奢侈地给饭团挖一个小窝窝,再放上一小勺白糖,这又增加了我们兄妹的期待。

③父亲喜欢吃本地的特色小吃,诸如红薯叶米粿、饭包肉圆、薯圆、艾米粿等都百吃不厌。

母亲自外地嫁过来,原本对这些小吃的做法一窍不通,但母亲天生有着好学好胜的本领,每当别人家做这些小吃时,母亲经常自告奋勇去打下手。

一来二去,就让她给全盘掌握了。

于是,当红薯叶长势旺盛的季节,母亲的厨房里时常飘散着红薯叶米粿的清香味。

逢年过节,母亲总不忘蒸好一屉一屉的饭包肉圆,父亲常常吃得赞不绝口。

父亲是个放映员,经常走村串户地放电影,百家饭、百家味都尝过,却还是觉得家里的饭最合胃口。

在家的时候,他常常坐在灶堂里帮母亲烧火,一边比对着村里哪个媳妇做的饭如何:

“张家的太咸了,李家的半生不熟,还是老婆做的好吃啊!

”此时的母亲抿嘴一笑,自是满心的得意,对于手上的功夫,又多了几分用心。

④母亲的厨房里,做的永远都是家里人需要的食物。

嫂子娶进门时,很快怀孕了,于是厨房里又长期飘荡着煲汤的香味。

母亲买来新鲜的猪肚,买来活楞楞的小母鸡,一天一天变着花样地做给嫂子吃,直到嫂子诞下一个七八斤重的小男婴。

再后来,母亲又将安排一日三餐的重心转向了孙儿辈。

红枣、莲子、排骨轮番上阵,将侄儿养得白白胖胖的。

最难忘的,还是我患胃病的那几年。

母亲到处打听了偏方,什么猪心煨食盐、猪肚炖胡椒、老母鸡炖仙人掌等等凡是相信有用无害的食物,都让我吃了个遍。

最终我的胃疼病好了,但我却不知到底是吃哪种偏方好的。

这中间母亲付出了多少的辛劳,早已是无法计数了。

⑤直到今天,已经成家的我,还赖在母亲的厨房里蹭饭吃。

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可是当我扪心自问,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时,却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回答。

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⑥我望着站在厨房里的母亲,她的背已经因为长年的劳碌而佝偻了。

我用力地呼吸着母亲身上的气味,那一缕缕浓重的厨房味,饱浸的全是母亲的爱与付出呵!

(选自《中国艺术报》,略有改动)

1.请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的具体含义。

2.品读第②段和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谈一谈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②段:

第③段:

3.选文第⑤段中,“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4.作为结尾段,第⑥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中,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朴实的母亲给“我”的踏踏实实的幸福。

相信你也曾经体会过这种平淡生活中的幸福,能写一写你生活中平淡的幸福吗?

1.一语双关,既指母亲为家族成员所做的各种美食的味道,也指母亲对家族成员的关爱与付出的爱的味道。

2.第②段:

动作描写,“盛”“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捏”等词语写出了母亲厨艺的娴熟,以及对子女的关爱。

第③段:

语言描写,通过父亲对母亲厨艺的赞美,侧面烘托母亲对家人的关心,以及父母亲之间的恩爱。

3.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用一辈子的付出,关爱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所以说是“天下最好的母亲”。

母亲为了家,长年累月付出,而“我”却不知道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我”对母亲的关心不够,所以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作者通过对母亲、母爱的赞美和自我批评,含蓄地呼吁人们多关爱父母、关心老人。

4.内容上:

篇末点题,点明文章中心;结构上:

照应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

5.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