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534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1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1页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1页
亲,该文档总共1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docx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

第一章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基础

一头皮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 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其中前三层黏连紧密,称之为固有层,在头皮挫裂伤时容易被暴力撕脱。

1.皮肤层为头皮最外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合较快。

2.结缔组织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将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及神经,在头部外伤时,此层的血管容易受损而导致大量失血。

3.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4.疏松结缔组织层又称为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由于其质地疏松,故而在发生头皮感染时,细菌容易沿着此层滋生蔓延。

5.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在颅缝处贴附较为紧密,故而骨膜下血肿可被其局限。

二颅骨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 。

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

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 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颅盖骨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构成。

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鳞部最薄。

在内、外骨板的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为硬脑膜的外层。

在颅骨的穹隆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为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

颅骨板障内的板障静脉有:

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有导血管与颅内、外静脉相通。

颅底部

1.颅底内面蝶骨嵴和岩骨嵴将颅底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2.颅底外面前面被面颅遮盖,后部的中央为枕骨大骨。

孔的前外侧为枕骨踝,孔的后方为枕外崎,其上为枕外粗隆。

粗隆两侧为上项线。

颅底外面有很多个孔,即上述颅内内面孔的外口。

(1)颅前窝:

最薄,位于颅窝前方,容纳额叶,由颅骨眶板、筛骨筛板、蝶骨的前部及其小翼构成。

颅底骨折时,当骨折累及额骨眶板、筛骨时,容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出血或脑脊液经前鼻孔流出,而形成脑脊液鼻漏。

相应地,外界空气也可循此途径进入颅腔形成颅内积气。

另外,筛板中的筛前动脉可因骨折撕裂,血液可经眼眶引起眼球结膜下出血,以及迟发性眼睑皮下淤血,多数在伤后数小时逐渐开始出现,呈紫蓝色,即俗语说的“熊猫眼”。

(2)颅中窝:

较颅前窝为低,容纳大脑半球的颞叶及居正中位的垂体,由蝶骨体上面、蝶骨大翼的脑面、颞骨岩部的前面构成,其前界为视交叉沟前缘,后界为颞骨的岩部乳突部前表面。

(3)颅后窝:

为颅窝中最深、最大的一个,容纳小脑、脑桥、延髓,主要由枕骨、颞骨岩部后面组成。

在中间其前界为鞍背及斜坡,在外侧前界为岩骨崎,在中间其后界为枕横沟,外侧其后界为颗骨岩部乳突及部分枕骨组成,该窝中央处有枕骨大孔,与脊柱椎管相通。

三脑膜

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

硬脑膜为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其外层为颅骨内面的骨膜,称为骨膜层;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

蛛网膜为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膜深部,其间有潜在性腔隙为硬脑膜下隙。

软脑膜为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人沟裂。

1.硬脑膜

硬脑膜为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

外层为颅骨内面的骨膜,仅疏松地附于颅盖,特别是在枕部与颞部附着更疏松,称为骨膜层。

但在颅的缝和颅底则附着牢固,很难分离。

2.蛛网膜

蛛网膜由菲薄的结缔组织构成。

为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膜深部,其间有潜在性腔隙为硬脑膜下隙。

腔内含有少量液体。

蛛网膜跨越脑,被覆于脑的表面,与软脑膜之间有较大的间隙,称为网膜下隙,腔内充满脑脊液。

在一定部位,蛛网膜下隙扩展并加深,成为蛛网膜下池。

其中最大的为小脑延髓池,它通过正中孔和前侧孔与第四脑室相通;桥池位于脑桥腹侧;脚间池位于脚间凹;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前方。

3.软脑膜

软脑膜为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入沟裂。

脑的血管在软脑膜内分支呈网,并进入脑实质浅层,软脑膜也随血管进入至脑实质一段。

由软脑膜形成的皱壁突入脑室内,形成脉络丛,分泌脑脊液。

四脑

1.大脑

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

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

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

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胼胝体相连。

2.间脑

间脑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

间脑一般被分成丘脑、丘脑上部、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后部五个部分。

间脑的内腔为位于正中矢状面的窄隙,称第三脑室,其顶部成自脉络组织:

底由观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构成;前界为终板;后通中脑水管;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3.脑干

脑干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一个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

延髓和脑桥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为第四脑室。

此室向下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相续,向上连通中脑的中脑水管。

若将小脑与脑干连接处割断,摘去小脑,就能见到第四脑室的底,即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呈菱形,故称菱形窝。

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

神经核团、长的纤维束和网状结构,后者是各类神经元与纤维交错排列而相对散在分布的一个特定区域。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及中脑。

延髓尾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接续,中脑头端与间脑相接。

延髓和脑桥恰卧于颅底的斜坡上。

4.小脑

小脑分叶和分区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其上面借小脑幕与大脑的枕叶相隔。

小脑借上、中、下三对脚与脑干相连。

上脚(结合臂)与中脑被盖相连,中脚(脑桥臂)与脑桥的基底部相连,下脚(绳状体)与延髓相连。

小脑在脑干菱形窝的背方,与菱形窝之间的空间为第四脑室。

小脑可分为蚓部和半球部。

五脑脊液

1.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充满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无色透明,成人总量约150ml,每日分汉样为400~500ml。

它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

脑脊液对脑和脊髓具有营养、缓冲震动、调节颅内压和起保护作用。

2.脑脊液循环途径可简示如下(图1-35))

左、右侧脑室→室间孔一第三脑室一中脑水管一第四脑室一正中孔和左、右外侧孔一蛛网膜下隙一蛛网膜粒一上矢状窦。

六脑神经

脑神经除嗅神经和视神经由胚胎时期的脑室壁向外凸出演化而成外,其他的均与脊神经的发生形式相似,但又有其特点,即脑神经可分为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混合神经。

其中感觉神经和视神经分别与端脑和间脑相连其全均同脑干相连,副神经尚有来自上颈髓的纤维。

脑神经除躯体传入、传出和内脏传入、传出四种纤维成分外,还有特殊躯体传人和特殊内脏传入、传出三种纤维成分。

1.嗅神经传导嗅觉。

颅前窝骨折延及筛板时,可撕脱嗅丝和脑膜,造成嗅觉障碍,脑脊液也可流入鼻腔。

2.视神经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

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汇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

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脑蛛网膜下隙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所以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水肿。

3.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动眼神经损伤或动脉瘤压迫可致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及下斜肌瘫痪;出现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以及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症状。

4.滑车神经为躯体运动神经于中脑背侧前髓帆处出脑,绕大脑脚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在动眼神经下方继续前行,经动眼神经外上方穿眶上裂人眶,支配上斜肌(图1-39)。

滑车神经和动眼神经亦含本体感觉纤维。

5.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始于三叉神经运动核,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由脑桥与脑桥臂交界处出脑,位于感觉根的前内侧,后并入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分布于咀嚼肌等。

6.展神经为躯体运动神经,起于展神经核,于脑桥延髓之间正中线两旁离脑,在鞍背外侧方穿硬脑膜进人海绵窦内,在颈内动脉外侧行向前出海绵窦,继而经眶上裂内端入眶,至外直肌。

展神经损伤可引起外直肌瘫痪,产生内斜视。

7.面神经为混合神经,于延髓脑桥沟的外侧部附于脑,经内耳门人内耳道,穿过颞骨岩部骨质内弯曲的面神经管,最后出茎乳孔离颅。

8.前庭蜗神经由传导位置平衡感觉冲动的前庭神经和传导听觉冲动的蜗神经组成。

前庭神经节位于内耳道底。

蜗神经节位于内耳蜗轴螺旋管内。

两神经从内耳道底起始,经延髓脑桥外侧端,面神经的外侧入脑。

9.舌咽神经为混合神经,由连于延髓外侧面的许多根丝集合成神经,经颈静脉孔出颅腔。

10.副神经为特殊内脏运动神经,由颅根和脊髓根组成。

11.迷走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

副交感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12.舌下神经主要由躯体运动纤维组成,由舌下神经核发出,支配全部舌内肌和舌外肌。

七脊髓

脊髓的位置及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脑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的下缘,全长40~45cm,新生儿脊髓下端可平第3腰椎。

故临床腰椎穿刺常在第334或4、5腰椎间进行,不至于损伤脊髓。

脊髓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有两处膨大分别为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脊髓末端逐渐变细呈锥状,称脊髓圆锥,下缘处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终丝,其末端止于尾骨的背面,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在椎管内下行,围绕在终丝的周围称马尾。

脊髓表面有6条纵形的沟,位于脊髓前正中较深的沟称前正中裂,后面正中较浅的沟称后正中沟,两对外侧沟位于脊髓的前外侧和后外侧,分别称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沟内分别连有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

脊髓的两侧连有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所连的一段脊髓,称脊髓节段。

脊髓可分为相应的31个节段,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

八脑血液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是体内代谢最旺盛的部位,因此,血液供应非常丰富。

人的脑重仅占体重的2%,但脑的耗领量却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脑血流量约占心脏搏出量的1/6。

脑循环系的特点为:

有成对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互相衔接成动脉循环;静脉系多不与同名动脉伴行,所收集的静脉血先进入静脉窦再汇人颈内静脉;各级静脉均没有瓣膜。

它包括脑的动脉系统和脑的静脉系统。

脑血流减少或中断可导致脑神经细胞的缺氧,甚至坏死造成严重的神经精神障碍。

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以顶枕裂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

故可将脑的动脉归纳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

此两系动脉的分支可分为两类:

皮质支和中央支,前者营养大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等。

 

第二章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监护

第一节  意识、瞳孔的观察

(一)意识障碍程度的观察

意识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意义的应答能力,其构成包括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

意识内容是高级神经活动,包括记忆、思维、理解、定向和情感等精神活动,通过视、听、语言及复杂运动等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的能力。

在意识觉醒状态下产生。

觉醒状态是人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机敏力,此功能取决于大脑半球的完整性,又称皮层觉醒。

觉醒-睡眠周期是皮层下功能,称皮下觉醒,即开关系统,是各种传入神经活动激活大脑皮质,使其维持一定水平兴奋性,处于觉醒与睡眠周期性交替的大脑生理状态,是意识内容的基础。

意识障碍是指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的一种精神状态。

当颅脑由于各种因素如颅内病变、系统性代谢障碍、感染中毒性疾病等受到损伤后,可出现意识改变。

目前临床对意识障碍的分级方法不一。

传统方法分为清醒、嗜睡、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级。

格拉斯哥(GGlasgow)昏迷评分法  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15分,表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

睁眼反应  计分  言语反应 计分 运动反应 计分

自动睁眼 4   回答正确 5   遵医嘱活动6

呼唤睁眼 3   回答错误 4   刺痛定位5

刺痛睁眼 2   语无伦次 3  躲避刺痛4

不能睁眼1  只能发声 2   刺痛肢曲3

不能发声1刺痛肢伸2

                   不能活动1

意识障碍程度

清醒,13~15分,定向功能好。

嗜睡,9~12分,唤醒后很快入睡,定向功能障碍。

浅昏迷,7~8分,患者表现意识丧失,对高声呼唤无反应,对第二信号系统完全失去反应。

对强烈的痛刺激或有简单反应,如压眶上缘可出现表情痛苦及躲避反应。

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尚存在,生命体征一般尚平稳。

昏迷,4~6分,较浅昏迷重,患者表现对疼痛刺激无反应四肢完全处于瘫痪状态。

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尚存在,但明显减弱。

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呼吸循环功能一般尚可。

深皆迷,3分,所有深浅反射消失患者眼球固定、瞳孔散大,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消失四肢瘫痪,腱反射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处于濒死状态。

观察与判断意识变化 

意识障碍程度的减轻,表示病情有所好转;而意识障碍程度的加重,则常暗示病情趋向恶化。

要对意识障碍变化的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在定时观察、反复对比、认真分析和及时反映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意识变化趋势的临床判断。

如在意识观察过程中,出现下列一些现象,往往表示其意识障碍有所减轻,可能是病情趋向好转。

(1)患者原处于深昏迷状态,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原本处于抑制状态的生理反射(如咳嗽、瞬目、吞喊反射)逐渐趋于灵敏或者活跃。

(2)患者原处于昏迷状态,反应极为迟钝而后逐渐出现躁动、精神症状,或出现某些有目的、有意义的动作(如揉眼、提裤等)。

(3)患者原处于浅昏迷状态,在观察过程中,出现对语言刺激的反应,如能遵嘱闭眼、伸舌、握拳、举手等,甚至患者偶尔说出一两句有意义的话。

(4)患者在意识的观察中,格拉斯哥评分总计分由少转多,说明其反应渐趋活跃。

但若患者在意识观察的过程中,出现下列一些征象,则往往表示其意识障碍有所加重,可能是病情趋向恶化,这些情况必须引起充分注意,警惕颅内有新的危象发生:

(1)患者原来神志清楚,而后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不主动求食思饮。

(2)患者原有嗜睡现象,尚较易唤醒,在观察过程中、逐渐不易呼应,或需在另加其他物理刺激情况下才能唤醒。

(3)患者经过一度严重躁动不安后,突然转入安静昏睡状态。

(4)在患者原来意识清楚的基础上,哪怕是出现一次小便失禁现象(如尿床或湿裤)。

(5)患者在按时接受药物注射的过程中,对疼痛刺激的反应趋迟钝等。

(6)患者在意识的观察中,发现格拉斯哥评分总计分,由多转少说明反应渐趋迟钝。

(二)瞳孔变化及临床意义

瞳孔的变化对颅脑疾病的诊断与预后有重要的意义,瞳孔的变化也常反映病情的转归。

1.瞳孔大小  正常成人瞳孔直径2~5mm,两眼对称,通常差异不超过0.25mm。

(1)双侧瞳孔散大:

动眼神经受压,多见于脑干病变或阿托品类药物中毒。

(2)双侧瞳孔缩小:

多见于脑桥病变,或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

(3)一侧障孔散大:

病变在中脑,多为小脑幕切迹疝所致。

2.瞳孔形状

(1)正常瞳孔,呈圆形,两眼等圆。

(2)瞳孔出现三角形或多边形:

多见于中脑病变。

3.瞳孔多变  如出现交替性瞳孔散大或缩小,多见于脑干病变。

4.脑疝中瞳孔的变化

(1)小脑幕切迹疝:

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同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锥体束征阳性。

(2)枕骨大孔疝:

呼吸突然停止,然后出现睡孔先缩小后散大、心搏骤停。

第二节 肢体活动障碍观察     

【肌力和肌张力检查】

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肌张力指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两者的检查是运动系统功能检查的基本内容。

1.肌力检查

(1)手法检查与分级:

手法检查较为方便易行临床常用的肌力手法检查是令患者做肢体伸缩动作,检查者应从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试患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比较,根据其完成动作的能力进行分级。

肌力手法检查与分级

0,零,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1,微缩,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2,差,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运动;3,可,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4,良好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5正常,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2)器械检查:

在肌力超过3级时,为了进一步作较细致的定量评定,须用专门器械作肌力测试,如握力计、拉力计、测力计的等。

(3)腹背肌耐力测定:

由于在一般情况下肌力和肌肉耐力之同有一定的相关,故可用耐力试验评价背腹肌力,如腹肌耐力试验、背肌耐力试验等。

2.肌张力检查  临床上常用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未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50%均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最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第三节   生命体征的监护

(一)体温监测

1.体温升高   多见于感染,脑室或蛛网膜下隙出血。

中枢性高热。

(1)中枢性体温升高:

多见于下丘脑、脑干及上颈髓病变或损害,常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尿崩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体温骤升,持续数小时、数日。

此时药物解热剂一般无效,主要是以物理降温为主。

(2)周围性体温升高:

多见于感染引起的炎症,可采取药物或物理降温。

2.体温降低   多见于全麻后早期、下丘脑损伤或濒临死亡的患者,可采取保暖措施。

(二)循环功能监测

1.心率、心律、心电波形监护

(1)中枢性心率改变:

多见于脑干损伤、脑室出血或脑疝晚期。

(2)非中枢性心率改变:

多见于心脏疾病,失血、脱水过度、大量出汗、补液不够、缺氧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以及感染所致的体温升高(一般体温每升高1º,脉搏增加15~20次/分)。

2.中心静脉压监测    

中心静脉压能判定患者心功能和血容量状态,其正常值为6~l2cmH₂O,在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患者时,可借助中心静脉压指标的监测,来判定、选择、调整静脉输液量和速度。

3.血压的监测

(1)血压过高:

多见于原发性高血压、颅内高压导致的高血压,以及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血管痉挛所致的血压升高。

(2)血压过低:

多见于容量不足、脱水过度,感染或过敏性休克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以及心血管调节中枢受损导致的血压下降。

(三)呼吸监测

1.呼吸频率

(1)呼吸频率加快(大于30次/分);多见于脑缺氧、颅内压增高或低氧血症、脑脊液酸中毒、高热、中枢神经源性呼吸加快。

(2)呼吸频率减慢(小于10次/分):

多见于病变累及呼吸中枢、颈髓部位手术、酸中毒、Cushing反应。

2.呼吸紊乱与相应的脑损伤    

脑的不同水平损伤可引起不同的呼吸紊乱形式。

潮式呼吸,多见子重症脑缺氧,双侧大脑半球病变,间脑病变;叹息样呼吸,多见于脑桥上部被盖部损害;点头样呼吸,多见于濒死状态;间停呼吸,多见于脑炎、颅内压增高、剧烈疼痛时;叹息样呼吸,多见于癔症、焦虚症。

(四)肾功能、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监测

  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定期检查患者血清肌肝、尿素氮含量、尿比重、pH、尿蛋白定量、血清钾、钠、氯等。

第四节 危重症患者的护理

1.加强基础护理

(1)病室环境干净整洁,安静,温度、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

(2)做到患者三短九洁:

即头发、胡须、指甲短;眼、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头发洁。

(3)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做好生命体征监测。

(2)观察尿量。

(3)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或呕吐物,避免误吸,防止舌后坠。

(2)意识清醒者,应鼓励咳嗽排痰。

(3)昏迷患者应定时吸痰,吸痰前,应予以高浓度氧气吸入,吸痰时操作宜轻柔,每次抽吸时间不宜超过15秒,防止因呛咳过于剧烈而增加颅内压力。

(4)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为一次性使用,每次更换,不可反复使用。

(5)危重患者应当加强翻身和叩背,可以防止吸入性肺炎发生,当患者侧卧位时叩背,可以促使痰液在重力作用下流人大支气管,以利于痰液排出

(6)气管切开患者切口周围皮肤每天用艾利克消毒,更换切口纱布,每日两次,当痰多时,切口纱布污染应随时更换,如使用强吸收性的泡沫敷料则每周更换两次。

4.脑室引流的观察

(1)妥善固定引流装置,保持引流通畅,勿扭曲打折。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液,浸湿后应及时更换。

注意无菌操作,预防颅内感染。

(3)需搬动患者时将引流管暂时关闭,防止引流液反流入脑室造成感染。

(4)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量及引流速度

①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24小时引流量小于400~500ml或0.3ml/min。

②正常颅脑手术后,脑室引流可呈血性,但此颜色应逐渐由深变浅,直至清亮。

若引流液的血性程度突益增高,且引流速度明显加快,可能为脑室内再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

③在脑室引流的早期要特别注意控制引流速度,避免突然降压造成脑皮质塌陷。

④引流装置不得低于脑室平面,一般高于脑室平面10~15cm处。

5.做好眼睛护理

(1)眼睑闭合不全,角膜外露的患者易发生角膜感染或溃疡,应做好眼睛护理。

①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眼睛或戴眼罩,或用无菌纱布、胶布牵拉上下眼睑使之闭合。

②定时点滴抗生素眼液,睡前外涂抗生素眼膏,对分泌物较多者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再涂眼膏。

(2)有角膜光泽消失或浅层混浊时,应通知医生请眼科医生协助处理,将上下眼睑缝合。

6.脑脊液耳漏和鼻漏的护理

(1)有脑脊液耳漏和鼻漏的患者,应预防感染。

予头下垫消毒敷料,抬高床头l5°,取患侧卧位,防止液体逆流致颅内感染,同时借助重力作用压闭漏口,促进漏口尽早闭合。

(2)如为脑脊液鼻漏患者应保持鼻腔清洁、通畅,及时清除鼻前庭污垢,定时用生理盐水擦洗,可在鼻前庭放置棉球以吸附液体,浸湿后更换,并记录24小时漏液量:

禁止擦鼻、报鼻、插胃管或经鼻吸痰;预防感冒,尽量避免打喷嚏或咳嗽。

(3)如为脑脊液耳漏患者应定时用生理盐水擦洗外耳道,可在外耳道放置棉球以吸附液体,浸湿后更换,并记录24小时漏液量。

7.加强皮肤护理

(1)意识不清、肢体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和术后特殊体位的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

(2)根据患者皮肤情况让患者睡海绵床或气垫床。

(3)每2小时翻身l次。

(4)翻身时避免拖、拉、推患者,保持床单平整、

无渣,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5)严格执行每班床旁皮肤交接,仔细检查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饮食护理

(1)保证患者足够的摄入量。

(2)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吸收的流质饮食。

(3)对不能进食的患者应尽早安置保留胃管,行早期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液注人时,注意温度适宜,速度适当,防止呕吐、反流、腹泻、便秘的发生。

(4)做好胃管及鼻饲的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