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6003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docx

六下16《最大的麦穗》薛城临小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16.最大的麦穗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一个生字“垄”,重点理解“麦垄”“沉甸甸”“如梦初醒”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故事,理清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诵读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心理、神态的句子,理解“最大的麦穗”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含义,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4.认真品读苏格拉底的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感悟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独特的教育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心理、神态的句子,理解“最大的麦穗”的含义,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含义,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2.认真品读苏格拉底的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感悟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独特的教育方式。

难点:

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特点,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字及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

2.在听写环节,利用投影展示、同桌互评互改来当堂检验学生对生字的书写掌握情况,再利用组长评改对学生的订正情况进行跟进,确保“会写”这一基础目标的落到实处。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4.在读写训练环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含义,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机遇”的名言。

4、教与学准备:

(1)教师:

1.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2.指导学生根据前置性作业做好预习。

(二)学生:

前置性作业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根据上下文理解生词的含义。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试着把课文分为三段,写一写每一段都讲了什么内容,感知文章结构。

4.思考课后题的第2、3题。

5.搜集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和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在二千多年的前的古希腊,人们都认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

于是有人问他:

“天与地之间有多高?

”他说:

“三尺。

”“胡说,人都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

做人要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

你还了解到苏格拉底的什么资料?

你能来说说吗?

(找学生简单说说)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苏格拉底的资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苏格拉底却常说:

“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曾三次参战。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2.这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

我们就一同穿越时空隧道,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

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板书,生书空:

最大的麦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由了解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聆听他的教诲引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奔重点。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投影出示预习单,检查学生对文中难读和易读错词语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本课的一个生字。

出示词语:

沉甸甸的颗粒饱满

挑挑拣拣两手空空

如梦初醒不失时机

麦垄麦穗东张西望

(1)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2)默写生字,检查生字的记忆、书写情况。

引导学生对照课后第二题描红,同位互相检查,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还要关注规范、美观。

检查生字的识、写,做到正确、规范、漂亮。

(3)理解“麦垄”这个词,“麦垄”在文中形容一行行的麦子。

(师相机出示“麦垄”的画面:

瞧,这一行一行的麦子就是麦垄,此时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故事就发生在这片金黄的麦地里。

【本课生字只有一个,难度不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符合学情和年段特点。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提高一些朗读的速度。

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时间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

逐段指导读

(2)把自己最喜欢的或感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听,要求读得正确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发表评价。

引导生生互评:

①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②是否做到了感情朗读,哪里读得比较精彩;③你认为怎样读会更好,能否为大家读一读。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要想谈出自己深刻的感受,必须要能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可以将我们的思维引向深入。

仔细读读课文,看谁能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预设:

①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②苏格拉底说的“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是什么意思?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中的“麦穗”为什么要加引号?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3)这些问题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读书、思考、讨论,教师的指导等。

)其实,真正把课文读懂,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让学生学会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3)哲人声音,聆听品读——品读第一句

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1.出示麦地图:

 

(1)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这是一片怎样的麦地吗?

(2)指导学生朗读:

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指名读:

特别注意“甸”单独读第四声,在“沉甸甸”这个ABB式的叠词中则读第一声。

找生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知道要读出颗粒饱满的麦穗坠在麦秆的感觉。

2.是呀!

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地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

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出示句子: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想想,要跟弟子们交代清楚要求,该怎么读?

(指名读)

(2)弟子们可得听仔细了,你能听懂些什么?

(3)预设:

摘“一个”“最大”的:

是说只能摘一个麦穗,但必须是整个麦地里最大的。

“只许进不许退”:

是说时光不能倒流,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3.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

(时间、人生)谈到时间、人生,我们会感慨万千,此时,你会想起哪些名言?

(1)出示名言:

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人生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找学生读,齐读。

4.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出示苏格拉底的图片:

这是一位怎样的人?

怎样读才会读得更有苏格拉底的味道。

找生读。

预设: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对弟子们说: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苏格拉底地对弟子们说: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5.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吩咐,有何想法呀?

(引导学生联系前文“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体会要想从一大片麦穗里找出一个最大的,很不容易,必须用心去找。

【此环节是对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的品读,让学生感悟到时光是不能回头的,为下文的学习抓住机会而做下铺垫。

(4)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机会的名言谚语。

2.品读苏格拉底的第二、三句话,在旁边写下批注。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5)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

齐读课题。

2.谁来说一说,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麦地摘麦穗时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六)哲人声音,聆听品读——品读第二句

1.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谁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

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了。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

这声音像什么?

(预设:

像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

像惊天动地的雷声。

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

师:

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又能读出什么话外之音?

(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

麦地到头了。

时间到头了。

3.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

4.苏格拉底心情怎样?

他是如何说的?

加提示语:

苏格拉底惋惜地说:

“你们已经到头了。

苏格拉底失望地说:

“你们已经到头了。

苏格拉底地说:

“你们已经到头了。

【指导学生通过加提示语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有感情的朗读。

5.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呢?

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弟子们在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分别画出来,反复读,体会,在旁边写下批注。

(1)学生自由读,写体会。

(2)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知道了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

a从“埋头”“低着头”体会弟子们虽然找得很认真,但是他们总是埋头、低头找,他们的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

(视野不够开阔,这是弟子们失去机会的一个原因。

b从“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弟子们在挑麦穗时的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失去了很多机会。

(在犹豫不决中又一次次错失了良机。

c从“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体会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们觉得可供选择的机会还很多,不能立足于眼前,把握住“现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因此他们又一次次地错失了机会。

“总认为”“总以为”抓住两个重要的词,读好。

总结三点原因: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根据同学们的交流,弟子们一次次错失良机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请一个同学连起来总结一下。

6.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弟子们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预设:

(弟子们很后悔,那么多颗粒饱满的麦穗,可是弟子们却两手空空,他们会有暂时的茫然,但是更多的在反思。

预设1:

我们只顾“埋头、低着头往前走”,只盯着脚下的一片麦田,眼界过于狭小了。

预设2:

我们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只许进不许退,就是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但我们却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结果错失了良机。

预设3:

我们总寄希望于未来,以为机会还有很多,但麦地终有尽头,我们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7.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

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培根

出示:

 

【此环节是对苏格拉底第二句话的读,通过情景再现,学生悟出了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原因,分析理解能力也自然得到提升。

(七)哲人声音,聆听品读——品读第三句

1.师:

是呀,眼界狭小、犹豫不决、总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是导致弟子们两手空空的主要原因,难怪他们的老师苏格拉底说——读(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

  

3.苏格拉底也知道最大的麦穗是很难摘到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前边提的要求(再次指名读前边要求),那么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其本意是什么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

更在于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同学们都明白了苏格拉底的意图,可弟子们却没有明白,这时,苏格拉底的话又应该怎样读呢?

 

预设1:

苏格拉底语重心长地对弟子们说: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预设2:

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对弟子们说: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 

5.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吗?

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

这就是……

(1)出示课文第七自然段文字: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你们读懂道理了吗?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如:

课堂上发言的机会,班队委的竞选,爸爸妈妈的就业,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等。

(3)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

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

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4)假如你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再次走进麦地,你会如何做?

【此环节是对苏格拉底第三句话更深层次的品读,通过填空理解、联系实际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到文字的背后,领略苏格拉底表面在说“穗”,实际上以“穗”隐喻人生的高明,也悟出了本课所要折射的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得到有效突破。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8)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1.同学们,你们都有着远大的理想,这是你们最大的追求,但对你们来说,今天摘取的眼前的一穗(眼前的机会)是什么呢?

(是勤奋努力,刻苦学习)

老师跟你们一样,也有着最大的追求,那就是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对我来说,现在要摘取眼前的一穗就是上好今天的这一课。

明天还有新挑战,人生的目标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让我们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2.正如这些名人所说的:

齐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会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

——查理∙艮(gěn)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加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3.同学们,学到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苏格拉底这位哲学大师,再看看他说过的三句话(出示句子),你对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短短几句话就引导学生由不获到有获,教育技艺炉火纯青;麦地为教室,麦穗为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真理,寓教于乐,教育方式独特。

追问:

苏格拉底的教育仅仅让学生收获了一个人生道理吗?

(学生还收获了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学会从简单的事情中思考、感悟人生,真是不获中有获呀!

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穗,从而懂得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这也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借事说理。

【此环节通过对全文的总结,对苏格拉底三句话的品读,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作特点——借事说理。

4.当堂检测,巩固练习:

A、表示并列B、表示转折C、表示对比

请把正确的答案填在下面括号内:

1.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

2.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

3.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

 

(1)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引号的用法吗?

(2)你能写一段话,用上分号吗?

(让学生学以致用)

(3)小练笔: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学生读一读自己的练笔,老师及学生要及时评价。

5.总结谈话:

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我们都摘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个“麦穗”,就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更加个性,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单纯,变得更加细腻也更加大气。

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只有把握住今天,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创造更精彩的明天!

让我们在这个道理中结束今天的课堂!

 

(九)布置作业: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自然界还有很多事物给人启发,只要你善于发现,例如: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水滴石穿,告诉我们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能光顾眼前利益……以“我发现了”为题,写写你发现的一个做人的道理。

(十)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注重实践

麦地里最大的一穗善教

↓循循善诱

摘在手中的一穗态度认真

↓善学

把握眼前的机遇自觉感悟

附六下16《最大的麦穗》预习单

1、自主识字学词

读正确,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不认识的字记住字形,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资料、联系课文初步理解。

把你认为还需要注意词语补充写在旁边。

麦垄    摇晃    嘲笑麦穗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如梦初醒 错失良机

颗粒饱满东张西望不失时机沉甸甸的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二、朗读思考。

1.自由朗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可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流利。

可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

2.先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再连起来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中有几处使用了分号?

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用法。

三、资料库

1.查资料了解苏格拉底:

2.搜集记录几条苏格拉底的名言: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苏格拉底是(    )(国家)的一位大学者。

课文《最大的麦穗》就是讲的他让弟子们(         )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的道理。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

教学反思:

成功处一:

情景演绎,触发主动性。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

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

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

第一次:

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

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

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

第二次:

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学生站在被错失的“麦穗”的立场,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

有的学生说:

“唉,何必犹豫不决呢,我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至少我是你现在值得拥有的呀!

”有的学生说:

“快回来!

快回来!

我就是你要找的最大的麦穗呀!

”着急,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体会奠定了感情基础。

第三次:

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

“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

”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学生的情感、领会在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他们对于苏格拉底的感悟,对于人生一如“走麦地”的感慨,对于时间、机遇的重新认识,都让他们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成功处二:

智慧碰撞,激发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留有多处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其一,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在请多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或和蔼,或严肃地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先谈一谈自己听了摘麦穗要求后有什么想法。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认为简单,而有的学生则抱怨太难。

实则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已经袒露在教师的面前。

而后提出问题“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为什么呀?

”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困惑,用心地自学课文,或朗读,或圈摘,或讨论相关章节,在明白弟子们没有成功的同时,不免对自己刚才的想法捏了一把汗。

其二,在理解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时,教师的牵引基本放手,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方法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

在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的情况下稍加引导即可。

比如允许学生认为弟子们的做法也是“老实、谨慎”的体现,允许学生对苏格拉底在麦地里教学,却没有考虑要爱护庄稼,或者会遭到农民阻拦的质疑。

但是对于特殊情况也要及时的予以正确的引导。

比如有学生认为可以坐享其成,等其他人采摘完毕讨一穗,甚至抢一穗即可,对于有此种思想的学生就要告之“必须是亲手经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才是‘真正的麦穗’!

”这比“最大的”更可贵!

不足处一:

朗读体会一笔带过。

在学生回答“苏格拉底的要求高吗?

”的时候,原定打算让学生在朗读体会的基础上,从字里行间找寻答案,比如从“满是”、“到初都是”等词中去理解“麦穗多”“难以取舍”为下一步理解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