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619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13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最新考纲]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纲解读]

1.理解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背斜、向斜和断层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地质构造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3.掌握主要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思维导图]

考点一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读“地质剖面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写出A、B、C三处的地质构造名称,并说明理由。

A.背斜,判断理由:

岩层向上拱起,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B.向斜,判断理由:

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C.断层,判断理由:

岩层不连续并有明显位移。

(2)图中岩层1~6的新老关系,依次为1、2、3、4、5、6(由老到新)。

(3)A的地貌类型是背斜谷,其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B的地貌类型是向斜山,其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易错易混

 背斜形成的原始地貌是山岭,向斜是山谷。

经过长时间侵蚀作用,可形成各种地貌,背斜成谷、向斜成岭只是众多结果之一。

(4)良好的储水构造是B,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是A,有泉水出露的是C,适合开挖隧道的是A。

(填字母)

2.读下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示表示的地质构造为断层,其成因是受到强大的压力和张力;其主要表现为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结合所学知识,填写该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位移类型

地貌类型

典例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新地貌

垂直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3.读“火山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成因:

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组成

甲为火山口,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

乙为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2018·安庆模拟)下图为“长江三峡段地质构造示意图”。

完成1~2题。

1.对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地质构造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背斜B.②—地垒

C.③—地堑D.④—向斜

2.从岩性和地质条件分析,下列四地中最适宜建水坝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图中①②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A正确;③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④地为岩浆侵入。

第2题,从地质条件分析,①②两地为背斜不适宜建水坝;③地是页岩及石灰岩,④地是侵入型岩浆岩,较③地岩性坚硬,更适宜建水坝,D正确。

(2018·荆州调研)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题。

3.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流水侵蚀

C.岩浆活动D.流水堆积

『答案』 A

『解析』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是因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或者出现弯曲变形,故A项正确;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属于外力作用,故B、D项错误;图中无岩浆喷出或者侵入,故C项错误。

中国援建印度尼西亚的泗水-马都拉大桥是东南亚最大的跨海大桥,大桥连接爪哇岛和马都拉岛。

下图为“爪哇岛和马都拉岛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500m)。

完成第4题。

4.从成因上看,M山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C.向斜形成的褶皱山D.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M山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且呈圆锥形,应当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7·天津文综,3

2015·山东文综,12

2015·福建文综,9

该考点在高考命题中,常结合地质构造剖面图,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地质构造类型、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意义。

考向一 结合地质地貌景观图或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

(2017·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第1题。

1.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该属于沉积岩。

图中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应该是岩层受力挤压所致,因此,其地质构造应该为褶皱。

故本题选B。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

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B.2C.3D.4

『答案』 2.B 3.B

『解析』 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乙断层只切断了最下边的一个侵蚀面,而岩浆活动穿过了下边两个侵蚀面,说明乙形成早于丙,而甲形成于图中三个侵蚀面后,甲形成晚于丙,故B项正确。

第3题,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图示地质演化过程中,共形成了两次褶皱,故选B。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地质地貌剖面图、地质地貌景观图

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多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判断某种地质构造的数量

依据岩层形态判断地质构造;依据地表起伏状况判断地貌;结合外力作用的一般规律判断分析当前及以前的地表形态

考向二 结合地质地貌剖面图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貌的成因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第4题。

4.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答案』 C

『解析』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向斜槽部受挤压比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为山地,B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地质地貌剖面图、地质地貌景观图

地质构造或地貌的成因是什么

依据岩层弯曲或运动方向,判断地质构造的成因;依据地貌与地质构造的一致性判断地貌成因

考点二 河流地貌的发育

1.读“河谷发育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A阶段处于河流发育初期,河道呈“V”型,河流侵蚀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山区。

(2)B、C阶段为河流发育中后期阶段,河流向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宽且更加弯曲,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槽型河谷。

2.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a处的河流堆积地貌为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前,其形成过程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河流携带了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变慢,泥沙和砾石在山麓地带堆积而成。

(2)b处的河流堆积地貌是河漫滩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

(3)c处的河流堆积地貌为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其形成过程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时,由于河流入海处坡度平缓,河道变宽,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洲。

方法技巧

 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1)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

南半球相反。

(2)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3)根据聚落点和港口区位来判断。

河流堆积岸处泥沙沉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

据此可以推测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

下图示意某河流的“V”型河谷形态。

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示意的“V”型河谷,最常见于河流的(  )

A.入海口段B.下游河段

C.上游河段D.中游河段

2.作用于“V”型河谷的力主要是流水的(  )

A.下蚀和溯源侵蚀B.侧蚀和堆积

C.侧蚀和溯源侵蚀D.下蚀和堆积

『答案』 1.C 2.A

读“三角洲形成过程图”,回答下题。

3.根据上面各图可得出三角洲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甲、乙、丙、丁、戊、己B.丁、乙、甲、丙、己、戊

C.丙、甲、丁、乙、己、戊D.乙、丙、丁、甲、戊、己

『答案』 B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7·全国文综Ⅱ,9~11

2015·广东文综,6

2014·北京文综,6~7

2013·山东文综,26

(1)

河流地貌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往往结合区域自然要素分布图或河流特征图,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

考向一 结合地形地质剖面图考查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2014·北京文综)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

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

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否则会导致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

第2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

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地质地貌剖面图、区域图

某处河谷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落差推断冲淤关系,进而确定流水侵蚀过程和方式

考向二 结合区域地形图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2017·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3~5题。

3.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4.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答案』 3.C 4.B 5.B

『解析』 第3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

贺兰山东坡地处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洪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

第4题,形成甲洪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

第5题,贺兰山东坡南段地势起伏大,水的流动性强,山麓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泥沙较少,土层较薄,可耕地面积较小。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地质地貌剖面图、区域图

河流堆积地貌及其特点的成因

参照三种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判断

考点三 山地和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大,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较多。

(2)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3)图中表示山区聚落的是a,表示平原地区聚落的是b。

(填“a”或“b”)

2.山地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运输方式选择

线路分布

线路延伸方向

表现

首选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与铁路相比,公路的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地势相对和缓

避开地势起伏大的地区,以降低线路坡度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①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②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为聚落提供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①河网密布区耕地破碎:

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②耕地连片地区:

乡村规模相对较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平原低地:

沿河成线状分布。

②山区河谷中:

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1.山地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

(1)交通线路走向的一般原则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形(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可能多地经过居民点;⑤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2)成因

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施工难度;③保障施工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⑤避免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如成昆铁路按地形大势曲折伸展。

2.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也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密度

较小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聚落、人口较多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

(2018·武汉调研)下图为“河流发育示意图”。

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河流上的a、b、c三点中的某一点。

读图,回答1~2题。

1.河流横断面①②③与a、b、c对应正确的是(  )

A.a——②B.b——①C.c——③D.d——③

2.若上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地质条件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口附近的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a河段以沉积为主,b河段以侵蚀为主

D.c河段附近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答案』 1.A 2.A

(2018·长沙调研)下图为“江汉平原某河段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北岸堆积,南岸侵蚀

D.侧蚀作用较弱,下蚀作用较强

4.有关该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B.该区域聚落一般呈团状分布

C.对河流裁弯取直能够减轻洪涝灾害

D.北岸筑堤束水,该地貌无法继续发育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若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则河漫滩应全部与南岸相连,图中显示并未相连,所以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岸堆积,北岸侵蚀;有河漫滩发育,可以判断侧蚀作用加强,下蚀作用减弱。

第4题,该区域聚落一般沿河流分布,呈条带状。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广东文综,11

2013·海南地理,11~12

该考点常结合区域图或文字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地表形态对交通和聚落分布及特征的影响。

考向一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约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沉积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D.风力侵蚀

2.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避免被风沙掩埋 背风坡

B.避免被风沙掩埋 迎风坡

C.避免水灾 高地

D.避免水灾 远离河流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及图中等高线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有河流分布,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从图中等高线变化可知,该地海拔上升,应为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故选A项;如果是流水侵蚀作用,海拔应降低。

第2题,从图中城市搬迁方向可知城市从海拔低的地方搬迁到海拔高的地方,因为城市位于河流附近洼地,易出现水灾,故搬到高地,所以选C项。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等高线地形图;区域地形分布图

某城市或乡村分布的原因

依据基本原理分析判断

考向二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

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

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

读图,回答3~4题。

3.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多断崖、深谷B.多石灰岩溶洞

C.多高山、陡坡D.多角峰、U形谷

4.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双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答案』 3.AC 4.CD

『解析』 第3题,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桥隧克服的是哪一种不利条件。

一般情况下,修路遇到深谷时要修建桥梁,遇到陡坡、高山时要开凿隧道。

雅西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区多断崖、深谷、高山和陡坡。

第4题,雅西高速公路沿线没有冰川活动和冻土的分布,从材料中看,该区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等不利条件,另外,川西地区多暴雨,特别容易出现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关于某工程的图文材料

交通线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实施某工程措施的理由

依据基本原理分析判断

(2013·山东文综)下面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侵蚀作用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侵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C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产生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沉积作用

河流冲积扇(洪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受到阻挡等作用时,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1.读图,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解析』 图1中甲半岛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根据图2分析,冰期时,西侧由于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

2.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说出甲区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答案』 洪(冲)积扇。

 山区地形起伏大,洪水期河流流速快,携带大量砾石、泥沙流出山口时,因地形突然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前大量堆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即洪(冲)积扇。

『解析』 甲地位于山前,结合地形和河流流速变化引起的地貌生消过程,说明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柴达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今天的柴达木盆地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气温变化剧烈。

西北的南八仙有一系列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东南诺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带中,有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形成贝壳梁。

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

(1)说明柴达木盆地夏季气温日变化剧烈的原因。

(2)分析南八仙地区地貌的形成原因。

(3)推测诺木洪附近贝壳梁的形成过程。

『答案』 

(1)气候干旱,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地表植被稀少且干燥,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导致白天气温升高迅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夜晚气温低。

(2)该区域干涸的湖底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土墩和沟槽,经过风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3)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贝类成群结队地涌来,在此越积越多,随着干旱加剧(或河水改道),贝壳类全部死亡,形成贝壳的堤墙。

『解析』 

(1)柴达木盆地夏季气温日变化剧烈的原因,可以从大气、地形、植被等方面回答。

(2)该区域干涸的湖底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而形成不同地貌。

(3)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