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644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1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沁园春 教学实录.docx

沁园春教学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山东垦利一中 王同亮 整理   

*教学要点:

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教学时数:

1节 

*教学方法:

互动――探究 

* 教学过程:

 

导入: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

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

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见课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

请试一试。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不行。

“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对。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

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万里霜天竞自由”。

共有七句。

(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请朗读。

(生读)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

|现在大家齐读这七句,看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     ――俯察(低景)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手该怎么放?

(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慢点好。

 

对。

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

|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

  

雨果说:

“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

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 勾勒形态:

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二、 染上色彩:

“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 

三、“静画”变“动画”: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

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

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

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脑屏幕”上能看到这一切吗?

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

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让学生骋目驰怀) 

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染、击、翔…… 

染:

拟人手法。

|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是的,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为“飞”好吗?

 

不好。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

 

“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你们看,毛泽东用得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

“毛泽东写作时,常在室内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已装满了大半。

”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

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特别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

这实际上是对压迫人民的…… 

号召与呼唤。

|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与自由而斗争。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是的,绚丽蓬勃,充满生机。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我们将要学到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写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

为何与众不同呢?

这与诗人本身有何关系?

 

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

他是一介书生吗?

 

不是。

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

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

“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是全诗的“诗眼”。

上阙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生齐读上阙) 

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百侣”与上阙的哪个词呼应?

 

“独立”。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此词下阙的领字是?

 

“忆”。

请读一下。

(读时应稍顿,突出其领字的作用。

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恰:

“正值”意。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国家大事。

 

“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这些青年才华、能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联系《沁园春·雪》,《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谈不上文采。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

“风流人物”指什么?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在词中是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士――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

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

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下阙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譬如说,知识青年要担当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

这样讲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诗味不浓,像喊口号。

“稍逊风骚”是不?

诗歌宜形象,忌抽象。

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毛泽东曾说:

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最后三句: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多么大的气魄!

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

 

齐读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布置练习:

将毛泽东的这首词改写成现代散文。

 

附:

板书提纲 

  上阙:

写景 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

抒情 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2009-8-3116:

19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7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

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2009-8-3116:

22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8楼

(二)整体感知 

1、思考:

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2009-8-3116:

22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9楼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

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

鹰击长空(动) 俯瞰:

鱼翔浅底(动) 

总写:

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009-8-3116:

23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10楼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2009-8-3116:

23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11楼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2009-8-3116:

23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12楼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2009-8-3116:

24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13楼

(五)比较分析 

1、背诵作者的《沁园春 雪》,思考: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什么人?

《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为什么?

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诗人《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 

讨论、明确: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2009-8-3116:

25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14楼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 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2009-8-3116:

25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15楼

《沁园春•长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009-8-3116:

27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16楼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2009-8-3116:

27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17楼

【注释】  

  沁园春:

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

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

大船。

  

  同学少年:

作者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

强劲。

  

  遏:

阻止。

  

  【题解】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再次通缉诗人。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2009-8-3116:

28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18楼

沁园春•雪》(1936年2月) (下面还有别的东西,先看完啊)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原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注释】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

《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天骄:

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成吉思汗:

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

《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2009-8-3116:

30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19楼

看看亲笔书写吧 

∙2009-8-3116:

31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20楼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作者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同作者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深秋,他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2009-8-3117:

37

 

∙回复

∙夜爵

∙赏樱天使

∙59位粉丝

21楼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作者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同作者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深秋,他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的比较赏析

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

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

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

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