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750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docx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训练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古代中国商业专题训练

1、选择题

1.

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来华自由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2.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3.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4.

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

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旱灾歉,宣布禁止酿酒。

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

A.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

B.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

D.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

5.

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部分农产品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

A.促使城市功能日益市场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6.

汉代城市中由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

这反映了汉代

A.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C.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

D.随葬品突破了身份等级的限制

7.

隋唐时期出现了柜房(现代银行的雏形)和飞钱(类似现代的汇票),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主要原因是

A.唐宋时期农业生产发达

B.唐宋时期国家政治统一、交通便利

C.唐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

D.唐宋时期城市经济和商业经济发达

8.

明代嘉庆、万历之际,大批读书人弃偶就贾,进人商业领域。

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偶商”。

由此可知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

9.

在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

”“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由此可知,宋代

A.承认了私营商业的合法性

B.严重阻碍了市镇的设置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D.影响了小农经济的地位

10.

《新唐书。

食货志》记载:

“(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

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这表明

A.白银成为了普遍流通的货币

B.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愈发细密

C.政府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管控

D.古代货币体系和信用关系发生变革

11.

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人的迫切需要。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12.

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

“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

丙盗铸此钱,丁佐铸。

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

”这表明秦代

A.统一了铸币的形制和重量

B.币制混乱引发社会纠纷

C.货币的杂乱状态得到解决

D.货币铸造权已收归政府

13.

如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459

231.

545

305.

976

511.

广东

323

1270

1959

A.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

B.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14.

如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B.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15.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

2、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材料一:

长安、洛阳——古都气度

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唐时期长安、洛阳适合为都城的原因。

材料二:

扬州——市井风貌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

”“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

”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

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

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

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

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

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

”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2)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城市发展为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藩志》是一本宋代海外地理名著,卷上列举了15处(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人前往贸易时所贩售商品,瓷器所有15处皆有销售,丝织品为12处,仅居其后,其次是金、酒、银、铁、米、糖、漆器,香药商品除檀香为3处外都为1~2处。

宋朝允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宋)《敝帚稿略》卷一中称:

“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宋代早期中国帆船更喜欢在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商人交易,后期中国船也乐意到印度的港口与阿拉伯人交易。

13世纪及此前很长时期,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已形成三个有连锁关系的海上贸易圈(同时也是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南海地区是最重要的中心,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东南亚是联系这一区域贸易的最重要枢纽,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贸易体系为南海贸易体系。

——摘编自黄纯艳《论宋代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

据统计,在1721至1740年间,英国人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的货款,94.9%是以金银币偿付冲抵,真正以货易货的份额很小。

入华白银的最大来源地是美洲,秘鲁和墨西哥两地的银产量在16世纪时占世界产银总量的73%,17世纪占87.1%,18世纪占89.5%。

到18世纪末,长期的过度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

183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华委员会发现:

“广州银元奇缺,这是近几年来从中国运出白银而又没有相应银元流入这个国家的必然结果……”因为拿不出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交换,到19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先前与中国有传统贸易的欧洲大陆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普鲁士、瑞士、瑞典等)都淡出了中国市场。

——摘编自郭卫东《印度棉花:

鸦片战争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南海贸易体系”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

试卷答案

1.A

本题考查考生对朝贡贸易理解。

朝贡贸易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贸易行为,其原则是“厚往薄来”,所以A项正确,D项错误。

“朝贡贸易”的主导者是明清政府,各国朝贡的贡期也不一样,故B、C错误;

【考点定位】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2.A

试题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是宋元以来而非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故A符合题意。

其它三个选项是对丝绸之路的准确描述,如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再如,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绸之路的繁荣;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因为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才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15世纪以前,故排除BCD。

3.D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为风尚。

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明清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在商业方面,形成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货币——白银广泛流通、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增强、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4.D

5.C

据材料“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部分农产品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功能既有经济功能也有政治军事功能,材料并不能说明城市功能日益市场化,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唐宋时期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故选C。

6.A

据材料“中由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也用于市场销售,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与身份等级限制的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流入民间的现象,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同时注意区分身份等级限制的含义和特点即可。

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柜房和飞钱”“交子”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本题答案选D项,排除A项;B项不是出现“柜房和飞钱”“交子”的原因;C项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对外贸易就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8.B

通过题干可知,大批读书人弃儒从商,从读书人转化为商人,再联系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可得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B正确。

重商观念在明清时期有所发展,但不是“社会共识”,A错误。

儒家思想仍是社会的正统思想,C错误。

明清时期,社会等级仍是传统的士农工商四等,儒士的地位高于商人地位,D错误。

点睛:

本题易错项为D项。

中国古代从商鞅开始主张重农抑商,以后历朝均沿用这种思想。

中国形成了传统的士农工商四等级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发生变化。

9.A

从题干可知,宋代政府设镇的中心意图乃是征收商税,而新兴的商业镇市所创造的商业税收也在财政上为宋朝政府提供了巨大帮助,说明了政府承认了镇内商业经营的合法性,A正确。

宋代政府的政策促进了市镇的设置,B错误。

宋代政府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影响,D错误。

点睛:

政府对市镇商业收税,即是承认市镇商业的合法性。

学生需理解这一基本概念,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0.D

根据材料中的“禁用铜器”和“飞钱”的出现,说明了古代的货币体系从金属货币到取钱凭证的变化,人民信任取钱凭证也说明了信用体系的变化,D正确。

白银在明朝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B错误。

虽然材料中有政府“禁用铜器”,但题干主要表明的是货币发展的变化,C项所述不是材料主旨,错误。

11.D

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

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

结合材料可知,“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是对历史时间的阐述,是历史叙述;“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人的迫切需要”是对这件事的功能性定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

本题首先要先理解什么是历史观点、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辨明四者的区别和内涵。

再结合材料中所述的桑弘羊改革的内容和对内容的解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答案。

12.D

根据材料可知丙盗铸钱,丁协助盗铸,被乡兵勇甲乙发现并被举报,反映秦朝法律规定禁止私铸钱,故货币铸造权已收归政府,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关于铸币的形制和重量等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主旨强调秦朝禁止私铸钱,且秦统一货币,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货币的杂乱状态得到解决的相关信息,排除C。

所以选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

乡兵勇甲乙举报丙盗铸钱,丁协助盗铸,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13.D

根据题干数据可知,集市数量增加,可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表明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D项正确。

题干可知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A项是现象,与设问实质不符,排除。

B项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已经完成,排除。

题干体现集市数量增加,与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不符,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4.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南方商品经济。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体现的是南方集市数量变化迅速,即在实质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具体的数字来看南方集市数量并多于北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是在南宋时期而不是表格中的明清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在表格中没有体现出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南方商品经济

15.A

根据所学可知,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市民数量的增加,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通俗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A正确。

小说的发展与民族融合、理学没有直接关联,BC错误。

印刷成本上升会制约小说的发展,D错误。

16.

(1)有山河关隘之险,便于军事防御;有渭水、洛水等河流,交通便利;水利灌溉发达,位于当时的经济重心地区;处于中原的核心区域,也是传统的都城。

(2)示例:

明清时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普遍建立,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之处,故而发展迅速,社会富庶,成为重要的盐商中枢。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扬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成为国家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扬州丰富的社会休闲娱乐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崇尚物质享乐的社会风气。

扬州的发展体现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中国原有的观念和社会习俗。

试题解析:

(1)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以及历史传统的角度回答。

(2)“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

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指的是扬州文化教育的发展;“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

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指的是扬州服务业和社会娱乐的发展。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扬州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17.

(1)原因: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唐宋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统治者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沿海居民以海为生,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南海诸国相对落后,愿意与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特征:

贸易体系以中国为主导;商品结构以中国的瓷器、丝绸等手工业品为主,其他地区性资源商品为辅;以中国、阿拉伯和印度商人为主要贸易力量;海外市场广阔,多个贸易圈相连。

(2)状况:

日益萎缩,逐步瓦解

原因:

清王朝固守传统农耕经济,综合实力逐渐下降;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主动脱离海外市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冲击着传统的南海贸易体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加紧扩张,东方日益从属于西方。

(1)原因:

根据材料“卷上列举了15处(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人前往贸易时所贩售商品”“瓷器所有15处皆有销售,丝织品为12处,仅居其后,其次是金、酒、银、铁、米、糖、漆器,香药商品除檀香为3处外都为1~2处”“宋朝允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并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宋朝经济重心转移、造船技术进步的史实回答;特征:

根据中国的主导地位、商品结构、主要贸易力量、市场等角度分析。

(2)状况:

根据“几乎所有先前与中国有传统贸易的欧洲大陆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普鲁士、瑞士、瑞典等)都淡出了中国市场”概括得出;原因:

可分别从中外两方面分析,中国方面可从国力下降、对外政策方面回答,外国方面可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角度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