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756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5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 2.docx

第九单元浮力单元及课时备课2

活页教案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

年级

学科

物理

单元名称

第九章浮力

备课教师

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及前后联系

本单元共分三节,第一节通过观察现象和探究实验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第二节探究浮力的大小,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三节给出浮沉条件,并利用它解释潜艇、气球等的原理。

“浮力的利用”是讨论如何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贯串调节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控制物体的浮沉,使学生理解为实现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所采取的措施。

除课堂内、外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查阅有关浮力的资料如:

古代利用浮力的故事、深水打捞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使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3、经历研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4、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与关

2、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

通过实验推理阿基米德原理

课时安排

第一节认识浮力1课时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2课时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2课时复习2课时

教学措施和方案

1.探究引导策略:

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

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3.情景创设策略:

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单元

检测

分析

总结

1、试卷满分100分,参考人数76人,平均43分。

及格人数17人,优秀人数3人。

整体来看学生成绩很差,其中不学习的学生数所占比例较大。

从学生来看,平行班的特点是学生的层次不同,一部分学优生和中等生,一部分学困生。

大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目标不明确,志向不远大。

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打瞌睡,课下惰性强,不及时进行复习和预习。

还有部分没有良好或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针对以上情况,应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提高答题正确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

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习的动机,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法指导,开发学生潜能;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施展的空间,参与到探究实验中来;培养学习物理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课题

第一节认识浮力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

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

难点

教学难点:

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

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学

资源

教师:

木块、铁块、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乒乓球、饮料瓶(去底)、立方体液体压力显示装置

学生(分组):

烧杯、水、酒精、浓盐水、细线、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上标有等距离的格)、空饮料罐、水桶

板书

设计

第九章第一节浮力

一、浮力1.浮力: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F浮=G-F3.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二、浮力的产生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2.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教学图片

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艇、潜水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

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3、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浮在海面上?

4、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

5、木块在水面上漂浮,受到浮力吗?

6、铁块在水中沉底,受到浮力吗?

观察图片并思考

思考生活、生产中的浮力的实例

对问题进行思考

 

从有趣的实际问题中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连续提出几个与浮力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对生活中浮力问题的关注。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认识浮力的存在,了解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力的各种应用。

进而引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演示实验

木块

在水中受到浮力

 

提出问题

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受浮力吗?

 

组织学生实验

铁块在水中也受到浮力

板书

一、浮力:

1.浮力: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符号:

F浮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F浮=G-F

4.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5.浮力的施力物体:

液体

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观察

观察木块在水中受到浮力,漂浮在水面上。

 

思考问题

通过实验得出:

铁块在水中受到水对铁块向上的托力。

 

进行实验并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实验得出有关浮力概念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引起学生思考,培养迁移能力。

 

规范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

 

 

演示实验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情境分析

已知:

边长为L的立方体位于水面下h深处

四个侧面所受压力F合=0N。

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

∵p向上>p向下

∴F向上>F向下

F浮=F向上-F向下

结论:

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演示实验

乒乓球实验

实验现象:

 

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板书

二、浮力的产生

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指导学生做小实验并提问

把空饮料罐用手按入水桶,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你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

组织学生探究实验

学生实验:

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巡视指导

1.学生的分工协作是否合理

2.如何设计表格

3.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

4.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1.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

深度h/格

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浮力F浮/N

实验结论:

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

2.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V排/格

重力G/N

测力计

示数F/N

浮力F浮/N

实验结论:

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ρ液/kg·m3

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浮力F浮/N

实验结论:

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观察液体压力显示装置在液体中受到液体压力而引起的形变

 

运用已有知识,推导讨论,得出结论。

 

观察,思考,分析实验

分析结论:

在状态1中乒乓球只受到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在状态2中乒乓球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且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产生向上的浮力。

 

做实验

体验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手受到的压力越大。

根据实验体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浮力越大。

由此提出新问题:

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分组实验

 

选择实验器材

设计表格

 

实验测量、记录数据。

 

各组自评互评。

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比较物体各表面受到液体压力及压力和合力的情况。

 

利用压强压力的知识推导得出浮力与物体所受液体压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提高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及体验分析并由此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依据事实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提高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表格设计、规范操作的能力。

 

例题分析

1.浸没在湖水中的物体,随着浸没深度的增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压强增大

B.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增大

C.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增大D.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变

答案:

ABD

2.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铝球,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水中。

若挂铁球的示数变为F1,挂铝球的示数变为F2,则

A.F1>F2

B.F1=F2C.F1<F2D.无法比较

答案:

A

了解压强、压力和浮力与深度是否有关,什么关系。

 

由学生根据重力G=ρVg判断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铝球的V排大小;进一步分析得出铁球和铝球所受浮力大小;最后根据浮力的测量公式F浮=G-F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

使学生正确区分液体压强、压力和浮力的概念。

 

提高学生运用公式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

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

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还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

这样做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

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课题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溢水杯等器材探究浮力的大小。

2、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

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

难点

1.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2.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教学

方法

实验、猜想与推理,小组合作,三段六环节教学方法

教学

用具

空易拉罐(自备,每组1个)、盘子每组1个、弹簧秤每组1只、小石块每组1块、溢水杯每组1套、细线、烧杯、水等多媒体课件

板书

设计

1.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表达式:

F浮=G排

3.导出式: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4.适用范围:

液体和气体

教学

反思

这节课能够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称重法求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并总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通过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对控制变量的思想理解更加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由阿基米德原理的灵感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做做想想

让学生将空易拉罐慢慢按入水中,学生在实验时观察易拉罐浸入水的多少与排开水的多少的关系,同时感受浮力的大小。

易拉罐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大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易拉罐浸入水中越深,排开水越多越费力,说明水向上的浮力越大。

 

回顾:

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就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上述结论也可以说浮力的大小,跟它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提问:

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乘等于什么?

可以求出什么?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二者怎样怎样的数量关系?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1)设计实验方案

 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①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②如何测量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实验所需的器材:

弹簧测力计,重物,盛有液体的烧杯,溢水杯,空杯等。

 

学生观看幻灯片

 

先学生动手实验再由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

 

 

 

 

 

 

 

学生回答:

重力 

 

小组讨论,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得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新授课──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复习影响浮力的相关因素,为下面做铺垫和准备。

 

 

 

 

 

通过讨论让学生设计出切实可行实验方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检查反馈

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小桶的重力G桶;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的重力G物;

③将石块体浸没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盛水小桶的总重力G桶+水;

⑤计算出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F浮和排出水的重力G排。

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进行实验,分析总结: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相等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我们用塑料圆柱再一次做实验。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数学表达式:

F浮=G排。

 

(3)进一步讨论阿基米德原理导出公式:

F浮=G排=m排g=ρ液V排g

学以致用:

测王冠密度的题目

在“阿基米德解开王冠之谜”的故事中,若王冠的质量为0.49N,浸没在水中称时,测力计示数为4.5N.求:

(1)王冠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王冠体积为多大?

(3)王冠的密度是多少?

王冠是否是纯金的?

(金的密度是17.3x103kg/m3)

 

你说我说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三)课堂检测

 

(四)布置作业。

找一只水龙头,用本节课所学方法测定水龙头排开水的体积,求出水龙头的密度,鉴别水龙头的材质。

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

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师生共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相关公式,进一步推导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式

 

 

 

 

 

 

 

 

 学生自己总结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前后呼应,体现从物理回归生活的理念。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努力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题

第三节物体的浮与沉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

重点

1、能结合实例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2、理解上浮、悬浮、下沉的概念,会从比较浮力与重力大小、物体与液体密度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

3、理解轮船、潜水艇原理及热气球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

方法

自学释疑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

用具

木块,橡皮泥,蜡块,酒精,水,铁块,鸡蛋,盐水,溢水杯,弹簧测力计,烧杯,铝制牙膏袋,水槽。

板书

设计

1.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表达式:

F浮=G排

3.导出式: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4.适用范围:

液体和气体

教学

反思

这节课,难度稍大一些。

举一些生活实际的例子,学生都能听懂,带学生分析相关实例,也能接受。

可一旦要学生自己做求解浮力的习题,往往出现公式乱用、乱套现象。

每次学这部分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费些功夫。

这是应用性较强的一节课,有很强的实践性。

对初中学生来讲,由于各方知识面还不是很广,看问题易钻牛角,钻死胡同,还需要教师课前多费工夫,比上课更费工夫,进行多方面、多层次考究,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讲解时应循序渐进,要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浮沉条件。

经过专题训练,绝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过关。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1、视频展示潜水艇。

思考:

潜水艇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却能自由地上浮与下沉,它是怎样在水中实现浮沉的呢?

2、教师再做一个演示实验,将土豆和苹果一起放进水里,让学生观察:

土豆在水中下沉,而苹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

用力向下压苹果使浸没在水中,一松手,苹果又向上浮起。

以上的现象都与物体的浮沉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学生观看,体会浮沉现象。

 

 

 

 

 

从生活和实验两个方面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检查反馈

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当把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如图甲所示,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的受力情况。

当F浮>G物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物体上浮,会露出液面一部分体积,最终漂浮在液面上,如图乙所示.漂浮时:

F浮=G物

F浮=G物时,这两个力相互抵消,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会悬浮在原来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悬浮时:

F浮=G物

当F浮

F浮

另外:

物体的重力G物可表示为:

G物=ρ物gV物,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可

表示为G排=ρ液

gV排,

又因F浮=G排,所以F浮=ρ液gV排,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物=V排,所以

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

液>ρ物时,物体上浮,最终漂

浮在液面上。

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F浮

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最终沉在底部。

总结以上可以归纳得出物体浮沉的条件是: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1)若G物

(2)若G物=F浮或ρ物=ρ液,物体悬浮。

(3)若G物>F浮或ρ物>ρ液,物体下沉。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浮力的角度看,轮船采用

了_______法增大浮力,从而使轮船漂浮在水面上。

这种办法的好处

是:

比同体积的实心体重力______(填“大”或“小”),而且还可以使排开的水_____,所以受到的浮力比同体积的实心体受到的浮力_______(填“大”或“小”)。

2、轮船的大小通常用________来表示.排水量就是轮船________时排开水的_________。

如果一艘轮船,它的排水量是1×104t,在密度为1×103kg/m3的河水中航行,根据物体漂浮的条件(F浮=G物),它满载时排开河水的体积是___________m3,如果在密度为1.03×103kg/

m3的海水中,所

排开的海水的体积比河水的体积______(填“大”或“小”),如果从河流驶入大海,它将_______一些(填“上浮”或“下沉”)。

3、潜水艇两侧有______,向水舱中冲水时,潜水艇的重力逐渐_______。

当潜水艇的重力等于它排开的水

重力(即浮力)时,潜水艇可以_______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内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的重力_______,从而使重力______浮力,而上浮.所以潜水艇是

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4、气球里的气体密度_______空气的密度,这样在它的重力小于它排开的同体积的空气的重力(即浮力),所以能浮在漂浮在空中。

当气球里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它排开空气的体

积减小,所受到的浮力减小,所以可以降到地面上。

飞艇

内冲入的也是密度较小的气体,也是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来改变浮力,从而实现上升和降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