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77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个人手打教师资格及招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学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由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掌握学习教学策略三部分组成,形成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1970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

3、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领域范式的多样化;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第2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与结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侠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2)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

教育目标(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3、素质教育:

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第3章教育与社会

1、教育与社会经济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结构。

2、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2、教育与政治制度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对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的制约;

(领导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2)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和影响;

3)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4)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2、教育的政治功能

1)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2)培养和早就政治人才;

3)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

4)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与社会文化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

2)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3)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

2、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传递文化、教育传播文化、教育选择文化、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

3、从影响形式看,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间接性、隐蔽性,从影响范围看,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具有广泛性。

4、教育与社会人口: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是确定该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

2)人口的质量制约教育质量;

3)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是使人口的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

它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形式: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有历史的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5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1、人的发展概述

1、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的个体发展包括个体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2、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我国古代代表为孟子,西方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高尔顿;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能力是天生的,知识是后得的,另一个代表任务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产生与19世纪20年代。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

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在整体上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这一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所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要做好阶段直接的过渡和衔接。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教育:

一个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与教育:

反映个体身心发展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消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

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与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在时间上、速度上、质量水平上存在差别,根据这一现象,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5章学校教学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制度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2、教育根据自身形式化程度分为:

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非制度化教育(非学校教育)

3、影响学制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民族文化传统。

2、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及代表:

西欧双轨制(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美国的单轨制、苏联型学制(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902年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未执行;

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

3、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1、1986年4月12日。

第六届全国人们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首次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

2、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4、终身教育

1、终身教育的含义: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促进成人教育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的。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接受道德各种教育的总和,它开始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2、终身教育的特性:

民主性(普及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

3、终身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终身教育思想要求中小学教师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自我素质;

终身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6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

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

2、学生权利:

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人身自由的权利。

3、现代学生观:

学生既是教育过程的客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

4、教师职业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5、教师角色特点: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6、教师劳动特点:

一定的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群体个个体的统一性。

7、教师的职业素养:

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8、教师专业发展:

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最佳创造阶段

9、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议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型教师。

10、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

放任型、专制型、民主性

11、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民族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性、主体性、完整性、个性化);

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3)加强自身修养。

13、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第7章小学教学

1、教学基本环节: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评价等。

2、上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发放恰当;

4)教学组织严密;

5)教学语言清晰;

6)双边活动积极。

3、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谈话发、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

5、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知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6、教学过程额基本规律

1)教育学双边活动的规律;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7、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8、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德国—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使得班级授课制得以基本定型,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的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9、分组教学:

内部分组(年龄编班内)、外部分组(年龄编班外)

10、教学模式的特点:

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

11、常见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式(起源于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2)自学——辅导式(从人本主义出发);

3)抛锚式教学模式(建立在真实事件、问题上);

4)范例式教学模式(德国—M-瓦根舍因提出);

5)发现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

6)探究式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

7)境界——陶冶式(创伤情景——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12、教学评价的类型

1)从评价时间角度划分:

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总结性评价(教学阶段结束后);

2)从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划分:

常模参照评价(以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标准参照评价(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

3)从评价功能划分:

配置性评价(教学活动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后);

4)从评价的严谨度划分:

正式评价(评价工具客观)、非正式评价(非正式方式收集资料)。

13、教学评价的原则:

目标性原则、关联性原则、过程与结果统一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第8章德育

1、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德育原则:

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知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主要包括:

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3、德育的基本途经: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4、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道德体验法、品德评价法。

第9章班主任工作概述

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

2、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原则、民主公正原则、严慈相济原则、以身作则原则。

3、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说理教育法、激励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模拟法、暗示法、契约法

4、良好班集体的几个特征

1)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2)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5、如何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10章小学课外教育活动

1、课外活动是学校在学科课程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按课程计划的规定对学生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特点确定。

2、课外活动的特点:

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

3、小学课外活动主要包括: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第二篇心理学

第1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创始人)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心理测验法。

5、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墨菲说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

6、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学派(铁钦纳);

2)机能主义学派(美国詹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旧行为主义——华生,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4)格式塔心里学派(德国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学派(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7)认知学派(美国奈瑟、西蒙)。

7、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部分,分为树突和轴突两部分。

8、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体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9、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脑,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右脑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10、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分式是反射。

11、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2、巴甫洛夫两种信号系统:

具体事物刺激产生的条件反射为第一信号系统,语词刺激产生的条件反射为第二信号系统。

1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第2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1、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2、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和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3、知觉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学、恒常性。

4、小学生观察力及其培养:

1)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效果;

2)制定观察计划,提高观察的条理性;

3)观察过程中要进行指导。

5、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6、注意的特性: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7、小学生注意的培养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控制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使学生感到有兴趣);

2)努力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3)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8、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划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9、记忆的过程

1)识记(目的明确与否分为:

无意识忆、有意识忆;

能否了解分为:

意义识忆、机械识忆);

2)保持和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是不平衡的,遗忘进程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随后便趋于平稳);

3)再认和再现(再现也叫回忆)。

10、从机械识忆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识忆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是小学生记忆特点(三四年级)。

11、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培养小学生有意识忆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意义识忆的能力;

3)及时组织复习,防止遗忘。

12、想象分为: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1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功能固着、个性特征

14、思维的种类

1)按个体思维水平和凭借物的不同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中指向性的不同划分: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创新成都的不同划分: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第3章情感与情绪

1、情绪是由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构成的反映或经验,情绪中既包含有认知成分,也包含有生理成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2、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3、情绪的种类:

激情、心境、应激、热情

4、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5、意志是在人的有意识的的行动中,同克服内在和外部的困难相联系,而坚持实现行动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冲突与矛盾心理的表现形式:

双趋冲突、双毕冲突、趋避矛盾、多重趋避矛盾。

第4章人格心里

1、马斯洛需求层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求,外在条件是诱因。

3、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索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4、兴趣的品质特性:

倾向性、广播性、稳定性、效能型

5、气质的分类:

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郁型)

6、人格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伴群体、社会宣传媒体

8、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思维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即为性格。

9、智力就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思维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对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其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0、智商计算公式:

11、智力测验的必备条件:

信度(可靠性)、效度(准确性)

12、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基本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智力、个性

14、自我意识的结构是: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是: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里自我。

15、创造性的培养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识忆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接触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推理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第5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多动综合症(8—10岁)、学习困难综合症、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厌学症、儿童强迫行为

2、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实质,在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两大方面:

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