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12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 第三四.docx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阶段检测第三四

第三、四单元阶段检测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基础巩固(2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齐:

整齐。

B.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形:

表现。

C.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导致。

D.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畏:

害怕。

解析 A项,齐:

管理;C项,致:

求得;D项,畏:

敬畏。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

B.

C.

D.

解析 C项,皆理解为像,好像;A项,第一个“而”是顺承连词,并且;第二个是转折连词,然而;B项,第一个“也”,助词,表判断;第二个是助词,用在句中,表舒缓语气,无实在意义;D项,第一个“乎”,介词,在;第二个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感叹。

答案 C

3.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4分)

例句:

诚者,天之道也

A.尧、舜帅天下以仁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C.未之有也D.桀、纣帅天下以暴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A、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C项为宾语前置。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C.故治国在齐其家

D.从容中道,圣人也

解析 A项,古义:

走出家门;B项,古义:

审慎地询问;D项,古义:

自然而然。

答案 C

5.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4分)

A.三进及溜B.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C.励其匪躬之节D.上恤孤而民不倍

解析 A项,“溜”通“罶”。

C项,“匪”通“非”。

D项,“倍”通“背”。

答案 B

6.名句填空。

(5分)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________________!

《诗》曰:

“________________,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答案 善莫大焉 靡不有初

二、阅读鉴赏(50分)

(一)课内阅读(20分)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贫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弟者,所以事长也     弟:

顺从和敬爱兄长

B.其机如此机:

机密。

C.此谓一言偾事偾:

覆败、败坏。

D.而能喻诸人者喻:

开导。

解析 B项,机:

作用。

答案 B

8.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之:

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事

B.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而:

连词,表承接

C.尧、舜帅天下以仁以:

介词,依,凭

D.故治国在齐其家其:

代词,自己的

解析 C项,以:

介词,用,拿。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B.“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大学》把家教与治国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

C.只要把孝、悌、慈运用到处理“国”与“天下”的各种关系上,就一定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

D.齐家与修身的内在联系在于,如果不能修身,内心就有所偏颇,内心有了偏颇,就无法处理好家庭或家庭内部的关系。

解析 C项,“孝、悌、慈运用到处理‘国’与‘天下’的各种关系上”,来“实现治国、平天下”只是一种理论,但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说得过于绝对。

答案 C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家族仁爱相亲,整个邦国也会兴起仁爱相亲;一个家族兴起谦让,整个邦国也会兴起谦让;一个君王如果贪婪暴戾,整个邦国就会群起作乱。

(2)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

(二)课外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哀公问政。

子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②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庐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④,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⑤,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⑥,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

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

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

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节选自《中庸》)

【注】 ①方:

书写用的木板。

策:

书写用的竹简。

②敏:

勉力,用力,致力。

③蒲庐:

即芦苇。

荒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④杀:

减少。

⑤齐明盛服:

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

⑥跲(jiá):

说话不通畅。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布:

分布。

B.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远:

远离。

C.所以劝大臣也劝:

劝勉。

D.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

预备。

解析 A项,“布”的意思是“陈列,写”的意思。

答案 A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5分)

A.

B.

C.

D.

解析 A项,都是动词,治理。

B项,都是介词,按照。

C项,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D项,①助词,的;②代词,这样。

答案 D

13.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5分)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 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④继绝世,举废国 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③⑤

解析 ④说明对待诸侯国的方法,⑥强调的是“诚”。

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 D

1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

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

说话做事都是这样。

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

解析 B项,对“义”的解释不当,原文是“义者宜也”,就是事事做得适宜的意思。

答案 B

1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句要注意介词结构的翻译。

(2)句“官盛任使”是省略句,要注意恰当地补写出省略的成分。

第(3)句“一”是“一样”的意思。

答案 

(1)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

(3)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参考译文】

鲁哀公询问政事。

孔子说:

“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

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

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

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

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

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

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

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

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

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三、语言运用(15分)

16.赵盾、赵穿兄弟面对晋灵公的残暴和生与死的考验,他们挺身而出,表现出一种严正的抗议,一种不屈的精神!

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下面是一首小诗的节选,结合课文理解,试补全空白处的句子。

(5分)

正义啊!

你为何出现在众人身上?

因为众人有一颗慈善的心。

邪恶啊!

你为何________①________?

因为________②________。

正义本就________③________。

邪恶则令我厌倦!

我憧憬于正义,

因为它有着神仙般的慈善;

我讨厌邪恶,

因为它________④________!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分析诗句意义上的对称性特点,句式保持一致。

答案 ①出现在少数人身上 ②少数人有一颗可恶的心 ③令我向往 ④有着魔鬼般的可恨

17.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国学”加以解说。

(不超过45个字)(5分)

“国学”一说,兴起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20世纪初,大盛于二十年代,九十年代再掀热潮。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国学大师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都曾对“国学”进行过自己的阐述。

现在,许多人认为,对“国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阐释,而“传统文化与学术”除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外,当然也少不了医学、戏剧、书画、武术、星相等东西,它应该是一个“干立枝繁”的庞大体系。

按学科分,国学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国学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以儒家为主导;依《四库全书》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子部尤其是经部为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兴起于20世纪初”“以儒学为主体”“包括医学、戏剧等在内”等重要信息。

还要注意不能超过字数。

答案 国学是指兴起于20世纪初的以儒学为主体的包括医学、戏剧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

18.概括下面这段时评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5分)

如今,“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

广大网民处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对社会的发展体验最深刻,他们的意见建议最直接、最坦率,对政府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网络表达“七嘴八舌”,原生态的网络民意往往海量而又琐碎零乱,也不排除一些意见带有情绪与偏见,需要归纳、分析和提炼。

优秀网友从电脑屏幕前走上政治前台,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法制社会,他们更积极更广泛地征集网友的意见建议,经归纳整理后,形成比较有价值、有见地的高质量议案,为当地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同时,网友有了属于自己的“代言人”,参政议政热情将愈益高涨。

“网络问政”又有了新的拓展,民意表达的渠道进一步完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找准事件的主角、主要事件及事态发展的动向;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新闻事件的实质、本质及深层原因,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三是注意文字的简洁流畅。

答案 优秀网友走上政治前台,“网络问政”又有新拓展。

四、作文(60分)

19.“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这里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

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无论看远方,还是看身边,鲁迅的这句话都会让我们想到很多……

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出自大师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主持人曾经引用过这句话。

无论何时重温鲁迅先生当年说的这句话,都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让我们有很多的感悟。

这个文题的构思角度颇多。

【正面立论角度】

构思角度一:

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正如材料所说,每个人都与“我”有关,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是祖国的一个成员,都是世界的一分子。

所以可以正面立意,呼唤“爱心与奉献”。

构思角度二: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

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树立责任意识,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

有人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正在形成的两大精神:

一是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

“80后”、“90后”的这一代青年绝不是“自私的一代”,而是有责任感、有献身精神的一代。

汶川地震救灾前线上有他们的身影,北京奥运志愿者中有他们匆匆的步履,国庆阅兵式上有他们飒爽的英姿……

【反面批驳角度】

写驳论文,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构思角度一:

批驳“个人渺小”说,呼唤从“我”做起,滴水汇成大海。

材料中有这句提示语:

“这里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

”这句话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贡献力量。

而现实中有一类人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了,弱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觉得有我一个不多没我一个不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殊不知,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是有限的,但无数人的力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滴水汇入大海,就拥有了大海的力量。

构思角度二:

批驳错误的情感价值观,呼唤“与我有关”的高尚品行。

文题中有“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时候”这样的提示,暗指人们受各种观念的影响,如金钱观、名利观、情感不必专一观等。

写法上可以针对这些现象剖析挖掘,写深写透。

构思角度三:

批驳自私自利、“与我无关”论,呼唤无私。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自己与他人没有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

其实,过于“自我”就是孤立自己;相反,助人就是助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