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409425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出师表》教案文档格式.docx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

内外大臣如何表现?

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

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问题4-9)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

以:

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

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

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B、预习翻译3-7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

  6、7段。

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

  

(2)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由学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

  3、4两段写什么?

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问题

  2、3)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

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

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下面我们再学习

  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

亲自耕种、闻达:

声名远扬庶竭:

希望竭尽尔来:

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

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

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昔日:

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当今:

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

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

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

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A:

课后背诵课文3-7段;

预习翻译

  8、9段B:

默写课文3-7段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

  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

  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

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

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板书:

请命出师----表决心叮嘱陛下:

用贤臣---兴德之言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

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

不好。

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2、熟练背诵全文《出师表》教案2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客观)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主观)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

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提问:

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

如何具体执行?

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

  三、四段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

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亲贤有什么好处?

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出师表》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2、解题“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3、检查预习殂(cú

)陛(bì

)以塞(sè

)忠谏陟(zhì

)臧否(zāngpǐ)攸(yōu)祎(yī)以遗(wè

i)陛下咨(zī)裨(bì

)阙(quē)漏颓(tuí

)桓(huá

  n)闻(wè

n)达猥(wěi)危难(nà

n)二十有(yò

u)

  一年夙(sù

)驽(nú

)攘(rǎng)彰(zhāng)咎(j

  iù

)诹(zōu)涕(tì

  

(二)朗读

  1、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

朗读前提出要求:

字音正确、句

  读分明。

  2、读毕酌情讲评。

  (三)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

  处,当堂提出。

  四、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出师表》教案4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2、对照注解,弄清文章大意。

  3、理解文章内容上的重点。

  教学重点:

对照注解,弄清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上的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释题,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要求:

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正音。

  崩殂(cú

)侍(shì

)卫陟(zhì

)罚臧否(zà

ngpǐ)郭攸(yōu)之费棉(yī)以遗(wè

i)陛下裨(bì

)补阙(quē)漏性行淑均(xì

ngxí

ngshūjūn)行(há

ng)阵和睦倾颓(qīngtuí

)苟(gǒu)全猥(wěi)夙(sù

)夜庶竭驽钝(shù

jié

nǔdù

n)斟酌(zhēnzhuó

)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诹(zōu)遗诏(yí

zhà

o)4.朗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方法: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5.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四、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明确:

1.宜开张圣听。

  2.昭平明之理。

  3.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4.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5.亲贤臣,远小人。

  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五、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

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

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

为什么?

四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

2.赏罚公平;

3.亲贤远佞;

4.励精图治。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

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

  而“亲贤”更重要。

  “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对照书上注释,试着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

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

但本文只在第

  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

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

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

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

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二、以上我们分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在文中第

  1、2、3、4、5、8这几段中陈述的,那么,

  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1.朗读第

  6、7段。

  2.学生口头翻译第

  3.讨论第

  6、7段的大意。

  

(1)第6段是追怀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写自己不顾危难,二十多年来以效忠先帝为己任。

  

(2)第7段侧重写先帝托孤后,五年来自己竭忠尽虑地具体谋划。

  4.明确作用:

这两段的作用在于说明此次出师伐魏乃秉承先帝遗志、事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旁贷的职分。

  三、再次朗读第

思考:

这两段和全文关系是怎样的?

  即出师伐魏与修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1.从本文写作的背景来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2.作为议论文来看,出师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嘱后主修明政治的论据。

正因为诸葛亮必须出师进驻汉中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所以不能不切嘱后主好自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委之于攸之、棉、允。

  3.从表达方式上看,

  六、七两段可以说突出地体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

  《三国志,诸葛亮传》把这份上书原称为“疏”,《昭明文选》始定名为“出师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达上的特色。

  以陈情的方式叙自己报效先帝的衷曲,不仅增强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议的分量:

修明政治这件大事可是关系重大得很啊!

不能不靠你后主“自谋”啦!

千万不可有负先帝啊!

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四、第

  6、7段没有直接谈修明政治的问题,但却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中心,那么请找一找,还有哪些话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第1段开头两句。

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接下来讲形势严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

  第二句讲幸赖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土,说明修明政治尚具备有利条件。

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五、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

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

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六、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1.中心思想:

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教师进行抽查。

  2.写作特点:

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小作文:

从《隆中对》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

  《出师表》教案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背景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提出的三条建议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识记重要解词,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三国历史,正确看待诸葛亮的“忠君”思想教学重点:

同“知识与技能”教学难点:

作者的感情及三条建议第一课时

  一、导入

  A.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B.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C.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二、解题

  1.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shà

n),主持国家军政大事。

  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

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

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出师表》教案6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

  “火烧赤壁”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

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

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

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

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

  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

  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