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个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611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个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三章个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三章个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三章个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三章个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三章个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三章个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三章个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三章个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三章个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个性.docx

《第三章个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个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个性.docx

第三章个性

第三章人格

教学目的:

1、掌握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明确动机的概念、功能、分类和基本理论

3、掌握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理论

4、学会在教学中应用个性知识

教学重点:

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1、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2、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的理论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个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为主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一)个性的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的心理动力系统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的总和。

个性包括动机系统和心理特征系统两大组成部分。

动机系统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个人行为的方向和社会价值。

动机系统包括需要、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其中需要是动机系统的基础和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兴趣和信念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动机系统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成分。

心理特征系统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个性的特点

1、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的整体性有多方面的表现。

首先,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统一性。

其次,个性各个个别的心理特征只是在个性的整体中,在和其他个性特征联系中才有确定的意义。

2、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乃个体心理的个别性与共同性的有机统一。

3、个性的稳定性。

个人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不能表征他的个性。

个性具有可塑性。

4、个性的社会性。

人是生物实体,也是社会实体。

二、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自我调控因素

教学内容:

动机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第二节动机

一、动机概述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与一个人发动、维持、抑制某种活动相关的心理倾向。

(二)动机的种类

1、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物性动机是以有机体的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又称为心理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

2、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根据动机产生过程中需要和诱因哪个起主导作用,可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发而来的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动机。

3、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把动机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是与具体活动本身相联系,影响范围较小,持续作用时间较短的动机。

远景性动机是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作用时间长的动机。

4、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

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可以把动机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有意识动机是指行为者能察觉到的,并对其内容明确的动机。

无意识动机是一种行为者意识不到,但决定其活动倾向的动机。

(三)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四)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

在各种活动中都有一个动机最佳水平问题。

动机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种现象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二、动机的理论观点

(一)动机的本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另一位心理学家麦独孤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的、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二)动机的特质理论

持特质论的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或多或少与人的人格特征有关。

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就的需要,它常被称为成就动机。

(三)动机的行为主义理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人类行为最初来自于被强化了的结果,并且人类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都是过去强化的结果。

早期的行为主义者提出,特定结果的强化源于人们呈现出的特定内驱力,内驱力是一种内部状态,维持躯体最佳功能所需的一些必要物质的缺失(如食物、水、温暖)都能导致内驱力的产生。

驱力理论强调个体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针对这种缺陷,人们提出了诱因概念。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四)动机的认知理论

1、期待价值理论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

2、动机的归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

海德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同时,韦纳还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并进而影响后续行为的积极性。

3、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提出的。

这种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

自我决定是人的一种选择能力。

4、自我效能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五)人本主义的动机论

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等认为,个体先天或后天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早期的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们试图满足的五种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学内容:

能力、气质和性格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为主,辅以影像呈现

第三节个性心理特征

一、能力

(一)什么是能力

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是能力。

(二)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我们称它为一般能力。

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在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特殊活动中也有能力差异,称之为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与创造力

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就是模仿能力。

它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模仿是动物和人类均有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从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提出新的思想,发现新事物,产生新的产品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是在人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三)能力的结构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智力二因素说。

他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即“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

2、瑟斯顿的群因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人的智力是由7种彼此无关的基本心理能力组成,一般因素(G因素)并不存在。

3、xxxx的三维结构模型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力结构设想,即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

4、xxxx的智力三元理论

由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1985年提出。

该理论试图以认知历程的观点来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它认为智力由三种成分构成,即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

5、多元智力理论

(四)能力的培养

1、重视早期经验,进行早期教育

(1)注意给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3)鼓励儿童多参加活动。

活动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通过科技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一种具有先天性又具有稳定性、表现在个体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

xx医生xx的四种气质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威廉·赛尔顿提出将体型和气质联系起来,他根据体型将人分为三种类型:

内胚层型(胖,柔软,圆润),中胚层型(肌肉发达,矩形身材,强壮),外胚层型(瘦长,虚弱)。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则在现代生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性,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三)气质差异与教育

1、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以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2、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应该是不同的,要有针对性。

三、性格

(一)什么是性格

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中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是性格。

性格一旦形成是相对稳定的。

性格具体地标志着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它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性格也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始终有道德评价的意义。

(二)性格的结构

1、对现实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理智特征

4、性格的情绪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

1、机能类型说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里博把人们的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2、向性说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向性说。

他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倾向于外部还是倾向于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因而该学说又称为内外倾向说。

3、独立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根据一个独立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种性格类型。

4、文化——社会类型说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斯普兰格人的性格划分为六种类型:

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四)性格与教育

1、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性格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学校中的集体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特殊意义。

第三,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

第四,劳动对铸造学生的性格有重要的意义。

3、良好性格的自我教育

作业:

思考题

1、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是何关系?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关系?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3、气质和性格有何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