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00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Word下载.docx

10.SOAP公式是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组成。

S是收集病人的主观感受资料,包括主诉及伴随的症状;

O是收集病人的客观资料,包括体征及异常征象;

A是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判断;

P是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安排就诊。

11.PQRST公式是五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适用于疼痛的病人。

P是指疼痛发生的诱因及加重与缓解的因素;

Q是指疼痛的性质;

R是指有无放射痛,向哪些部位放射;

S是指疼痛的程度如何;

T是指疼痛开始、持续、终止的时间。

12.快速评估是指对来院急诊就诊病人进行有重点地快速收集资

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

分科,时间一般应在2~5min内完成.

13.动态评估是指对急诊待诊病人进行动态观察,一般应每10~15min再评估一次,视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分类与就诊顺序等;

另外,对留急诊监护室、观察室病人需进行入室再评估。

14.NIBP即自动化无创性测压法,是指用特别的气泵自动控制袖套充气,可定时间段测压,是ICU、麻醉手术中使用最广泛的血压测量方法。

15.CVP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16.BE碱剩余,是指在标准状态下(PaCO2为40mmHg,T37℃,HbO2100%饱和)将每升动脉血的pH值滴定到7.40时所用的酸或碱的mmol数。

17.AGp:

血浆阴离子间隙,是血浆中未定阴离子和未定阳离子之差。

18.SaO2;

动脉血氧饱和度,系指动脉血单位Hb带O2的百分比。

19.时间肺活量:

亦称为用力呼吸量或用力肺活量,为深吸气后再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气力呼气,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

可用呼气率测定,1s率88%,2s率96%,3s率99%。

20.生理无效腔:

即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的总和。

解剖无效腔系指口鼻气管和细支气管这一段呼吸道。

肺泡无效腔系指一部分在肺泡中未能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的空间。

21.肺泡通气量:

通气量中进入肺泡的部分称为肺泡通气量或有效通气量。

22.潮式呼吸:

是一种交替出现的阵法性的急促深呼吸后,出现的一段呼吸暂停时间。

一般每个周期历时30~70秒,在呼吸暂停阶段病人昏迷,而在急促呼吸阶段病人可有不安及咳嗽表现。

23.哮喘性呼吸:

发生在哮喘、肺气肿及其其他喉部以下有阻塞者,其呼气期较吸气期延长,并带有哮鸣。

24.心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25.心肺脑复苏是指对心搏骤停病人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并尽早加强脑保护措施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

26.心泵学说当按压胸骨时,对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产生直接压力,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瓣膜的关闭,就是这种压力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

27.胸泵学说胸外按压时,胸廓下陷,容量缩小,使胸内压增高并平均传出胸腔内所有大血管,由于动脉不萎陷,动脉压的升高全部足以促使动脉血由胸腔内向周围流动,而静脉血管由于静脉萎陷及静脉瓣的阻挡,压力不能传向胸腔外静脉;

当放松时,胸骨由于两侧肋骨和肋软骨的支持,回复原来位置,胸廓容量增大,胸内压减少,当胸内压低于静脉压时,静脉血回流至心脏,心室得到充盈

28.基本生命支持又称初期复苏处理或现场急救。

其主要目标是向心,脑及全心

重要器官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29人工呼吸是用人工方法(手法或机械)借外力来推动肺,膈肌或胸廓的活动,使气体被动进入或排出肺脏,以保证机体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排出。

30进一步生命支持主要为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改善并保持心肺功能及治疗原发疾病。

31复苏体位:

复苏体位病人仰卧于硬质平面,头不高于胸部,并与躯干呈一直线,解开衣领及裤带。

32延续生命支持重点是脑保护,脑复苏及复苏后疾病的防治。

即除了积极进行脑复苏,应严密监测心,肺,肝,肾,凝血及消化器官的功能,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33LAC-CPR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建立人工循环的新方法。

该法是在实行标准的CPR时,由另一名救护者在胸部按压的间歇期间插入一个附加的腹部加压动作。

34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稍加培训即能熟练使用,专为现场急救设计的急救设备,从某种意义上讲,AED不仅是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一种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

35.脑死亡包括脑干在内的全部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

36.恢复体位病人去枕侧卧位,下颌向前方推出,下侧肢体肘部及膝部屈曲。

37。

环状软骨压迫法用力压迫病人的环状软骨,向环状韧带压迫,使气管后坠向后压住食道开口,以减轻胃胀气,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的危险,只有在病人意识丧失时才应用此法。

38.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证。

39.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但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40.微循环:

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代谢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

41休克指数:

为脉率与收缩压的比值,该指标对地血容性休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正常值在0.5左右。

42.创伤:

广义的创伤指机体遭受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致伤因素作用

43.ISS:

即损伤严重度评分,是身体3个严重损伤区域的最高AIS值的平方和。

44.多发伤:

是指在同一伤因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2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器官受到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的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或并发创伤性休克者。

45.复合伤:

是指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到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致伤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47.放射复合伤:

是指人体同时或相继遭

受放射损伤和一种或几种非放射损伤,称为放射复合伤。

48.化学复合伤:

是指一种或多种化学致伤因素与其他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损伤,称为化学复合伤。

49.多处伤:

是指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有两处以上的损伤。

50.联合伤:

是指创伤造成膈肌破裂。

既有胸部伤,又有腹部伤,又称胸膜联合伤。

51.心力衰竭:

是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52.心源性哮喘:

轻型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病人入睡后突然出现胸闷、气急,而被迫突然坐起,重者可出现哮鸣音,于端坐休息后缓解,称为“心源性哮喘”。

53.呼吸衰竭:

由于呼吸系统或其他疾患而致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在呼吸正常大气压时发生的较严重的缺氧,或合并有二氧化碳潴留,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54肺心脑病:

肺性脑病的病人二氧化氮、氮浓度升高会出现中枢抑制,表现为神志淡漠‘嗜睡、昏迷等,称为“肺性脑病”。

55.多气官功能综合征:

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及外科大手术等急性损伤24小时后,有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构成的综合征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5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肺血管阻力增高、肺顺应性降低、肺泡萎陷、分流量增多、严重低氧血症等特点的一种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57.阿-斯综合征:

由于心排量骤减,脑部缺血而发生短暂的意识障碍、四肢抽搐等临床表现称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syndrome)。

58.心源性休克:

因心脏排血功能受损,排血量减少而致血压下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的休克。

59.首剂综合征:

某些病人对血管扩张剂特别敏感,首次用药即可发生晕厥等严重低血压反应。

60.氧供:

是指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取氧的量;

等于心脏指数和动脉血氧含量的乘积。

61.氧耗:

等于心脏指数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乘积。

62.隐性代偿性休克:

是指不具备低血压、脉速、少尿、高乳酸血症、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典型休克表现,但确实存在内脏器官缺血和缺氧的一种状态。

1中毒:

某些物质接触人体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液体、组织互相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功能,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一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2急性中毒:

指毒物的毒性较剧或短时间内大量、突然地进入人体体内,迅速引起症状甚至

危及生命者。

3中毒后“反跳”:

经急救后临床症状好转,可在数日至一周后急剧恶化,甚至发生肺水肿或突然死亡,此为中毒后“反跳”现象。

4迟发型多发性神

经病:

个别急性中毒不然在重度中毒症状消失2~3周发生迟发型神经损害,出现感觉、运动型神经病变表现,主要累及肢体末端,且可发生下肢瘫痪、四肢肌肉萎缩等,称迟发型多发性神经病。

5中间型综合症:

在急性症状缓解后和迟发型神经病变发生前,约在急性中毒后1~4天突然发生死亡,称“中间型综合征“

6中毒后迟发脑病:

中毒病人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可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

①精神意识障碍,呈痴呆、瞻妄或去大脑皮质状态。

②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出现震颤麻痹综合症。

③锥体系神经损害。

④大脑皮质局灶性功能障碍。

7中暑:

是指高温或烈日曝晒等引起提问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或脑组织细胞受损而致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症。

8热痉挛:

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导致机体过多丢失盐分而发病。

9热衰竭:

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导致集体水分丢失,周围循环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

10热射病:

是因为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临床上以高热、无汗、昏迷为主要症状。

11淹溺:

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从塞呼吸道及肺泡货反射性引起喉痉挛发生窒息和缺氧,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

12近乎淹溺:

从水中救出后暂时性窒息,尚有大动脉搏动者。

13溺死:

淹溺后窒息合并心脏停搏者。

14触电:

指一定量的电流或电能量通过人体,引起组织不同程度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15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相对不足,机体对胰岛素反应降低,致使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刺激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这种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

16静息能量消耗:

是指禁食2h以上,在一定环境温度下,安静或半卧位30分钟以上所测得的机体能量消耗值。

17全营养混合液:

将脂肪乳、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液混合于密封的无菌3L输液袋中,称为全营养混合液。

18肠内营养:

系采用口服或管饲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能量及营养基质的营养治疗方式。

19代谢调理:

是指在营养治疗的同时应用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剂来抑制应激时机体分解激素或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组织蛋白质分解,使机体物质代谢朝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20咯血:

声门以下呼吸道和肺组织任何部位的出血,

经喉头、口腔而咯出称为咯血。

2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的急性出血。

22急腹症:

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的腹部疾病。

23超高热危象“是指体温

升高至体温调节中枢所能控制的调定点一上,同时伴有抽搐、昏迷、休克、出血等。

24高血压危象:

是指高血压病人在某种诱因作用下,血压在短时间内突然急剧升高,收缩压可达260mmhg,舒张压在120mmhg以上,伴头痛,烦躁及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

2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是指糖尿病人在应激状态下,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引起糖盒脂肪代谢紊乱,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26低血糖危象:

当血糖低,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中枢神经异常的症状和体征时,就称为低血糖危象。

27重症肌无力危象:

重症肌无力病人若急性发生延髓支配肌肉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即为重症肌无力危象。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