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678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docx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检测题解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今天我们强调要以“以德治国”,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高祖时期B.文景时期C.武帝时期D.光武帝时

2.东汉末年爆发的一场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是

A.国人暴动B.陈胜、吴广起义

C.绿林赤眉大起义D.黄巾起义

3.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治的标志是()

A.张骞出使西域B.西域都护的设立

C.班超出使西域D.安西都护府的设立

4.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的正式通车,为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

我国古代(朝代)在这一带开凿人工运河,成为后世沟通南北的水路通道()

A.汉B.秦C.唐D.元

5.下列哪些制度是秦朝开创而被后世各朝所沿用的()

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中央集权制④世袭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6.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张楚政权的地点是()

A.陈B.咸阳C.戏D.大泽乡

7.张骞两次通西域的时间是()

A.公元138年与公元前119年B.公元前138年与公元119年

C.公元138年与公元119年D.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

8.少林寺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寺庙。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秦朝末年D.东汉末年

9.要拍一部关于东汉的电视剧,由你担任导演,你会选择下列素材中的

①刘秀参加了绿林军起义

②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个盛世——光武中兴

③外戚、宦官争权夺利、互相争斗、政局混乱

④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0.从修建骊山墓、长城和驰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在()

A.繁重的徭役B.很重的赋税

C.残酷的刑法D.可怕的殉葬

11.人民网2016年3月31日报道:

据了解,河北出土的宋代4块古碑中的宋元祐八年重造汉光武帝敕封牡丹仙子神庙碑,详细记载了当时尧山、柏乡两县八村村民重修汉光武帝刘秀敕封牡丹仙子神庙一事。

刘秀建立的东汉基本情况是

A.公元25年建都于长安B.公元9年建都于洛阳

C.公元25年建都于洛阳D.公元前25年建都于洛阳

1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但只存在了15年的时间就迅速灭亡,就被农民起义给推翻。

下列哪一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

A.陈胜吴广起义B.国人暴动

C.义和团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

13.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宗教艺术传入中国的通道。

在这条交通要道上,哪一宗教最早由此传入我国()

A.佛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道教

14.下列关于佛教说法正确的有()

①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②东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③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白马寺

④对我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以及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A.张骞曾出使西域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16.“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17.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

他在思想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拆分侯、王的封地D.派张骞出使西域

18.秦始皇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世袭制B.郡县制C.分封制D.行省制

19.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20.汉初刘邦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汉武帝却要“削藩”,其主要原因是()

A.为了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库,发展国家经济

C.国家已经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

D.诸侯王势力膨胀,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

21.以下图片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关于我国某项伟大发明研讨会的会场背景图,读图后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图片信息,你认为这次研讨会主题中的伟大发明是什么?

结合图片,说说此项发明在当时有何优点。

(从不同方面说出两点即可)

(2)你打算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资料来探索研究这个主题?

(至少说出两条途径)

(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

请你说出蔡伦受人尊敬的原因。

22.材料解析题:

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材料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

材料四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说文系传》

(1)材料中的“皇帝”是谁?

(2)依据材料分别概述该皇帝的功、过。

23.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中箭头所指的路线是古代哪条交通要道?

汉代哪一位人物为此道路的开辟做出了杰出贡献?

(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交通线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如果你是一位被派往欧洲访问“大秦”的汉朝使臣,根据图示,请你把这条路线用文字描述出来。

24.以下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

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2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谁建立的?

都城在哪儿?

(2)秦统一后为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哪三个主要官职?

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

(3)为促进秦朝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4)秦始皇的哪些措施巩固和开发了边疆?

(5)在思想上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6)你怎样评价秦始皇?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四年的楚汉之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统治者了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是张角领导的起义军,以黄巾包头起义军称黄巾军,这次起义史称“黄巾起义”,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不符合题意;选项B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不符合题意;选项C绿林赤眉大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B

【解析】西汉,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

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故本题选B。

4.【答案】B

【解析】秦朝时期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5.【答案】B

【解析】①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②郡县制和③中央集权制两项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④世袭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夏禹破坏了原始的民主禅让制,采用世袭制,因此本题选B。

6.【答案】A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故答案为A。

7.【答案】D

【解析】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西域佛教国大月氏派来使臣,这是佛教思想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

后来,公元67年,东汉也派使臣去大月氏,邀请天竺和尚,用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牟尼像,到达洛阳。

东汉朝廷专修白马寺迎候,佛教这才正式传入中国,据此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故选B。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的相关史实。

西汉后期,外戚王莽逐渐掌握了政权。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史称新莽政权,西汉灭亡。

但新朝并不得人心,激起了农民大起义,刘秀就参加了绿林军起义,并逐渐壮大势力;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严重弊政,他们争权夺利,排斥异己,打压忠良,政治十分黑暗;184年,张角领导了著名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但最终被镇压。

所以①②③正确,排除④,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修建骊山墓、长城和驰道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徭役是指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

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

故选A。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刘秀建立的东汉基本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A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故答案为A。

13.【答案】A

【解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均是唐朝时传入,而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故答案为A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中①③④的表述根据课本知识都是正确的,②东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表述有问题,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因此本题选D。

15.【答案】C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秦始皇认为他的功劳超过历史上的三皇五帝,采用皇和帝两字,以显示至高无上的地位。

17.【答案】B

【解析】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强盛起来,汉武帝作为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大一统的统治。

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学说。

同时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从而使儒家教育官方化,这些都推动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所以选择B。

1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A开始于启,D是元朝首创。

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答案】C

【解析】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故选C项。

2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却‘削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之后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政治上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1.【答案】

(1)造纸术。

优点:

①轻便,相比竹简便于书写、携带等。

②经济,相比丝帛成本低廉,价格便宜等。

(2)例如:

可通过社会上专业的文物馆、博物馆、大学专业研究所及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与探究有关的文物、图片、影片、文字记录等原始资料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3)改进了造纸术,方便了书写,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解析】

(1)根据图片信息“竹简,蔡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研讨会主题中的伟大发明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此项发明在当时的优点是:

①轻便,相比竹简便于书写、携带等;②经济,相比丝帛成本低廉,价格便宜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互联网,通过访问学者的研究成果等途径去收集资料来探索研究这个主题。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受人尊敬的原因在于他改进了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方便了书写,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22.【答案】

(1)秦始皇。

(2)功:

统一中国;巩固国家统一(或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过:

实行暴政(或焚书坑儒、或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是指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自称皇帝;材料二是指推行郡县制;材料三是指统一度量衡;材料四是指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材料的“皇帝”指的是秦始皇。

(2)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巩固了国家统一,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但他实行暴政,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等。

23.【答案】

(1)丝绸之路;张骞。

(2)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解析】

(1)图中箭头所指的路线是古代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为此道路的开辟做出了杰出贡献。

(2)丝绸之路所起到的作用: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如果你是一位被派往欧洲访问“大秦”的汉朝使臣,根据图示,把这条路线用文字描述出来:

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24.【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

(2)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3)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解析】

(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

(2)依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3)依据所学可知,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5.【答案】

(1)嬴政(秦始皇)。

咸阳。

(2)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制。

(3)经济方面:

统一货币;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

(4)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越族,兴修灵渠。

(5)焚书坑儒。

(6)既要看到他为实现统一,实行了郡县制,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文字,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修长城,筑灵渠,收复河套地区,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也要看到他暴政的一面,焚书坑儒,宣传迷信思想,实行严刑峻法,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苦难。

【解析】

(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2)秦统一后为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主要官职,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在地方上,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命,强化了中央集权。

(3)为促进了秦朝各地经济的发展,秦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为促进了秦朝各地文化的交流,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

(4)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进攻,秦始皇征发大批人力修缮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秦始皇还在南方统一了越族,兴修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5)公元前213年,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史官烧掉了记载秦国以外各国历史的史书。

民间除了医药、种植等书籍以外,所有百家著作,一律烧毁。

秦始皇还将咸阳的在背后议论、指责秦始皇的方士、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6)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他为实现统一,实行了郡县制,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文字,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修长城,筑灵渠,收复河套地区,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也要看到他暴政的一面,焚书坑儒,宣传迷信思想,实行严刑峻法,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苦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