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840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docx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

任务驱动是材料作文的本质要求|任务驱动型作文面面谈001

【作者简介】猛师老徐,全名徐宏庆,独立语文教师,“一起学语文”课程讲师、专栏作者,高考作文微信公开课《高考作文从零开始》主讲人。

微信号:

hongkingxu(添加请注明实名及身份)

 

最近,语文教学一线盛行一个名词,叫做“任务驱动型作文”。

大到省级的教研会议,小到普通的语文课堂,谈及这个名词,有人深感莫名其妙,有人说得神神叨叨,大有高考作文已然变天的架势。

 

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究竟是个什么鬼,跟以往的作文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种作文究竟该怎么写?

为了跟大家在同一个语境里说话,老徐最近对这个名词进行了一点研究,综合自己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和理解,以及这些年的教学经历,就这个名词聊聊我的一点见解,仅供参考,以待抛砖引玉。

 

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提法,来源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的一篇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在文章里,作者通过分析2015年高考作文尤其是新课标卷作文的命题特点,正式提出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任务驱动指令的概念:

 

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从以上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明确要写作的任务。

比如2015年课标1卷,在叙述完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这件事以后,要求考生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封书信;再比如2015年课标2卷,列了三个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迹,要求表达更赞扬哪一种人的看法。

这两道作文题的材料叙述和往常的材料作文无异,只不过加了一个任务性的写作要求而已。

可见,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一种独立于材料作文之外的作文命题形式,高考作文没有变天。

 

那么什么叫“增加任务指令”,增加了任务指令的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这要从高考作文的本质说起。

 

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它的根本功能在于为大学选拔具备学术潜质的人才,这个根本性的目标决定了,高考作文的命题是趋向于让学生写论述文的,大学当然希望自己招进来的学生具备好的做学术论文的潜质。

 

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于让学生写论述文,而无论是学术型的论文,还是我们通常俗称的教学体议论文,本质上都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写作思路,也就是,在掌握一定事实、前人成果等材料的前提下,对材料发问,也就是提出问题,通过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演绎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实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经暗合了这样的要求,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在全面掌握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说理,最终给出解决方法。

换句话说,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中,就已经带有问题的,也就是材料作文自带任务驱动的,只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没有把写作任务明示了而已。

 

从材料作文的本质要求来看,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材料基础上加了任务指令,可以说是多此一举,如果任务指令添加不当,反而还会束缚了考生的多角度思考。

从传统材料作文的隐含任务指令,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给出任务指令,这一变化意欲何为,值得深究。

张开老师在文中给出的理由是,这是材料作文经过多年发展日渐成熟后的一种成果。

老徐反而觉得,材料作文如果真的发展成熟,应当是在命题的开放性和限制性处理方式上有越来越高的水平,而不是在材料后添加任务指令这种偏保守的做法。

 

材料作文本质上就是一种写作角度有限的命题形式,为什么现在还要在这种命题形式上再加以任务的限制呢?

我想原因应该是,材料作文命题的内在要求,在这些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材料作文命题的发展是日渐成熟,而且材料作文已然成为全国一统天下之势,但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现状并没有与之匹配,甚至很多省份的阅卷标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

在这种现状和格局之下,教育主管部门只好选择倒退三步,从材料作文命题本质要求的源头上,通过在作文题材料中添加任务指令,介入到考生写作过程和考试阅卷标准制定之中,以起到真正引导的作用。

 

这样的推断,并非凭空臆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任务驱动作文的对立面,得出这样的结论。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是话题作文

 

在我们不清楚一个概念真正内涵的时候,分析它的对立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就先来看看非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什么。

张开老师在文章里对作文类型进行了如下划分:

从呈现形式上看,高考作文经常采用有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基本题型;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

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都是阐释型作文的代表。

 

从以上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不是材料作文,而是阐释型的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换句话说,任务驱动本身就是材料作文核心的能力要求。

但多年来,虽然材料作文已然一统天下,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一线很多老师的教学,甚至一些地区的高考阅卷标准,用的还是阐释性的话题作文的标准。

 

我们先来看看很多高中生的一般写作套路。

他们面对一则作文题材料,一般的做法是,从材料中抠出一个所谓的关键词,比如“创新”,然后文章开篇用“创新”造一组看上去很有气势的排比句,文章主体举三五个事例,说张三很创新,李四很创新,王五很创新,所以,我们一定要创新。

 

稍微高级一点的写法是这样的:

作文开篇或直接或间接引述材料,然后不顾材料整体意思,强行给材料套上一个话题,比如“创新”。

然后通篇以类似这样的几个句子串联起来:

“创新是成功的捷径”,“创新是国家进步的动力”,“创新是文明前进的源泉”。

 

再高级一点的,是能对所论述的话题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递进论述,比如“创新,就是告别旧事物,创造新事物”,“创新,可以给个人带来成功,推动国家民族发展”,“创新,需要巨大的勇气”。

这种写法一般还会被称赞很有深度。

 

以上的这些作文写法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它们充其量是阐释型的话题作文的写法,完全不符合材料作文以材料内涵为核心,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推动文章行文的内在要求,然而这样的作文在多年的材料作文阅卷实践中,并没有通过判低分来引导,不知是这些地区本身的阅卷水平就很低,还是阅卷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现状作出的妥协。

 

我们再来看看,一线老师是如何教材料作文的写作。

我在《高考作文从零开始》的课程里,曾经讲过一个例子,2013年高考后,江苏地区一个老师为当年的江苏卷作文题写了一篇下水文。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讲的是一群探险者来到一个山洞,为了照明点燃一支蜡烛,导致山洞里栖息的蝴蝶离开原地,退到山洞深处,材料的结尾有一句“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这个老师写的下水文叫做《细节决定决定成败》,文章抠出“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句话,然后给它关联上一个话题“细节”,接下来大谈特谈什么叫做细节,注重细节成功成才,不注重细节一败涂地。

这篇文章被作者以满分作文的名义发在网上,还被广泛转载。

我们姑且不说一个老师写的下水文标榜为满分作文合不合适,这篇作文本身明显就是把材料作文当作阐释型话题作文来写的。

一个敢于写下水文发在网上的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千千万万不敢写下水文的老师。

 

纵观一线的高考作文教学,鲜有真正把材料的解读和分析作为核心来教的,大多舍本逐末地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文章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表达上。

为了让学生写出形式结构清晰的文章,很多老师还总结了一系列所谓文章结构的样式,比如什么“总分式”、“并列式”和“递进式”,再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式。

还有在文章语言上下功夫的,比如要求学生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一定要引用名人名言,在文章什么位置一定要联系实际等等。

更有走极端的,要求学生按主题背范文以备套作,把高考作文分成什么“毅力”、“信念”、“创新”、“环保”之类的若干个主题,每种主题配几篇陈词滥调的范文,考场直接套用。

 

以上种种,做法本身无所谓对错,天下文章一大抄,为高考作文做形式结构、语言和素材上上的准备,本身无可厚非,做一定的准备也并非刻意的宿构和套作。

但问题还是,这些基于阐释型话题作文的做法,早已经不符合材料作文的内在要求了,舍本而逐末,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以至于这么多年来,大多学生的写作水平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的话题作文时代。

 

学生写作水平的现状和一线老师的认知仍停留在话题作文的时代,这就导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法不责众,劣币驱逐良币,以材料作文形式来命题的作文题,结果很多评卷组官方发布的标杆作文里的优作,依然是阐释性的话题作文,而这些官方发布的标杆性的优秀作文,又会成为一线作文教学和市场作文辅导书的风向标。

换句话说,材料作文的命题水平一直在升级,而这样的升级并没有给学生写作和一线教学带来多大的影响,命题的导向功能几乎没有发挥出来。

 

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时代,高考作文的命题要在材料的基础上加上任务指令,说到底,不是为了限制材料作文的写作角度,而是在高考作文命题权收缩的环境下,通过命题增一味药,来对抗多年来久治不愈的话题作文的毒瘤,让命题对学生的写作起到真正的导向作用。

 

厘清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与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可以更清楚作文的训练目标和方向。

下周,我们就具体来聊聊,如何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复习备考。

 

 

材料内涵是任务之源|任务驱动型作文面面谈002 

    

【作者简介】猛师老徐,全名徐宏庆,独立语文教师,“一起学语文”课程讲师、专栏作者。

高考作文微信公开课《高考前不得不读的20篇样板文》、《高考新材料作文从零学起》主讲人。

微信号:

hongkingxu(添加请注明实名及身份)

上周的文章(点此查看上周文章《任务驱动是材料作文的本质要求》)里,我们厘清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与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为了更清楚作文的训练目标和方向。

既然任务驱动型的作文命题是冲着阐释性的话题作文开火的,那么我们作文训练的目标,就是从写作的各方面摆脱话题作文的阴影,强化对材料作文任务驱动本质要求的认知,真正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论述文普适写作思路落到写作的实处。

而这一切基于一个前提:

从整体上理解材料,强化读材料的整体意识。

 

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是以材料整体的内涵为题意范围,而后者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前者有实实在在的话语情境,而后者没有。

但多年来,很多学生在面对材料作文题的时候,依然采用是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方法,从材料中抠出一个关键词作为话题,或者给材料强行扣上一个话题进行立意,写出来的文章和材料的整体内涵风马牛不相及。

 

一则材料的整体内涵是由若干语句共同组合而成的,这样的内涵不可能和一两个关键词划上等号,所以,我们在读作文题材料的时候,更应当做的从整体上对材料进行概括,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说“这则材料可以写××”。

 

1、明确材料的类型

 

材料内涵千千万,呈现形式又五花八门,那么我们该怎样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内涵?

虽材料然的内容我们无法预知,材料呈现形式也很多元,但无论什么材料,从表达方式上来说,无外乎三种:

 

第一种是话题,比如2015年天津卷的“范儿”,材料说了一堆,但都是围绕这个“范”来说的,这是话题作文在材料作文时代的变体,写起来与话题作文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第二种是叙述,可以是描述一个人物(动物、植物)的言行或状态,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比如2015年课标1卷的老陈开车打电话,小陈微博举报父亲这种做法,警察表扬小陈,批评教育了老陈,并且把这事公开;也可以是叙述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比如2013年江苏卷,一群探险者走进一个山洞,为了照明点亮蜡烛,导致山洞里栖息的蝴蝶离开原地退到山洞深处。

 

第三种是论述,即材料中给出一个或几个议论性论断,让考生围绕这些论断写作,论述型材料的代表是最近几年的上海卷。

 

以上三种材料命题形式,除了江苏这样有出话题作文传统的省份,大多省份早已经抛弃了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故而,我们也就不讨论话题型的材料。

也就是说,我们的材料作文的作文题材料,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以叙述的方式表达,一种以议论的方式表达,诸如我们经常所说的时事热点型、漫画型、寓言型等,可归为叙述型一类。

 

2、整体概括材料内涵,综合分析内部关系

 

自从高考作文题的焦点和重心由原来的话题转向叙述或者论述,写作要求就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材料的内涵由话题变成事件和论断,这也决定了写作的过程由原来的话题阐释为主变成了以材料为起点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那么,既然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那么理所应当遵循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即理解在材料整体内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和写作。

而且,增加任务指令本身就是为了防止考生对材料进行抠话题和断章取义,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对材料理解和把握材料整体内涵的要求,其实更高。

 

这样讲也许抽象了一点,我们来看一道例题,看看阐释性的话题作文的写法为什么不符合带有写作任务的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

这道例题是2015年的课标2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

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

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

“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材料讲了三个人物的事迹:

大李、老王和小刘,作文题的末尾要求考生作出“谁更具风采”的判断,而且作文要“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面对这样一道作文题,很多考生会立马启动他们习惯性的“抠关键词”的审题方法,一定有人会从大李的事迹里抠出“创新”二字,然后开始写一篇以“创新”为话题的作文;也一定会有人从老王的事迹里抠出“爱岗敬业”四个字,然后大谈特谈谁谁谁爱岗敬业,之后成功成才;也一定会有人从小刘的事迹里抠出“酷爱”两个字,然后把事实讲道理证明热爱是多么重要。

 

首先,无论是大李、老王还是小刘,“创新”、“爱岗敬业”、“酷爱”都不能涵盖他们事迹的全部:

会创新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创新的人都能为科学作出贡献、跻身国际学术前沿;爱岗敬业的人千千万,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大国工匠”;拥有一项爱好甚至癖好的人多的是,又有几个人像小刘那样被无数网友点赞?

 

当然还有很多同学不会这么断章取义地审题,他们能这样概括材料:

大李因为矢志创新,在科学上有所建树;老王爱岗敬业,在普通的工作中精益求精,因此成为了“大国工匠”;小刘酷爱摄影,乐于分享,给网友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获得赞誉。

作完了这样的概括,于是很多同学就会从中选择一个来进行作文的立意和写作。

 

这样来概括材料,对每一个人物的事迹的内涵算是基本概括到了,但问题是,如果我们只选择从其中一个人物的角度来写,其他两个难道是摆设吗?

放在同一则材料里,就说明这不是一个三选一的作文题,没有任何对比比较的选择其一来写肯定是不合题意的。

 

虽然材料这样出本身就是要求考生对三个人物的事迹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把握,但前面讲的考生和一线教学那久治不愈的话题作文写法的毒瘤,依然会让很多考生把这道题写成“创新”、“爱岗敬业”和“热爱”之类的话题作文。

为了引导考生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思考,于是在作文题的末尾,命题人添加了“谁更具风采”以及“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样的任务指令。

 

尽管如此,你依然可以从网上流传这道题真真假假的高考优秀作文里看到很多很多关于“创新”、“爱岗敬业”和“热爱”的话题作文。

添加了任务指令尚且如此,如果像往年一样没有添加,这样的话题作文会更加泛滥。

 

那么,这则材料该如何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思考?

其实无论有没有作文题末尾的任务指令,这则材料要审对的核心都在于找到这三个人物的可比性,即便每一则材料的内涵都概括到了,没有找到可比性,依然可能陷入选其一而写的境地。

 

所谓可比性,有两种,一种为“可对立”,这是材料作文命题最为常见的形式,即两种相对立的做法或论断,多年来类似于“有人认为……有人认为……”的作文题不胜枚举,2015年课标1卷“女儿举报父亲”的对与错,就是这样的典型。

显然,大李、老王和小刘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为了防止考生作出谁对谁错的判断,命题人用了“谁更具风采”来引导。

 

既然作文题明确要求我们作出“谁更具风采”的判断,那么这就涉及可比性的第二种,叫做“可对比”。

“可对比”又分两类,一类为异中求同,从不同的事件或者做法里概括中相同的道理,很显然,大李、老王和小刘的各自的事迹里很难提炼出同一种精神风貌,而且命题人为防止考生强行给他们套上同一个话题,特意加了一个“谁更具风采”。

 

“可对比”的第二类,叫做同中求异,也就是为几个事物找到同一个评价和衡量的标准,在此标准之下进行比较,作出选择和判断。

“创新”、“爱岗敬业”和“热爱”这几个概念之间既不同,也不异,这些本身就是不同范畴的概念,而且相互之间还有交叉:

大李矢志创新,也可以爱岗敬业,老王爱岗敬业,你不能说他没有创新,小刘酷爱摄影,摄影可以是他的职业,酷爱也能作出创新。

如果从这些概念出发,这几个人物是不可能比较出“谁更具风采”的。

 

但是,如果我们以个人的人生价值的追求来作为三人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就可以比较出不同了:

大李的价值在于“大”,志在生命科学研究这样的大事,作出大贡献,国际学术前沿的大格局;老王的价值在于“老”,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做着普通的工作,用日复一日的实践,用时间和经验成就一手绝活,成为“大国工匠”;小刘的价值在于“小”,出于自己对摄影的爱好和兴趣,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顺手把自己的作品发在博客,满足了自己兴趣的同时,小小的分享也给千万网友带来美的享受。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对这三者作出“谁更具风采”的判断,其实就是自己的人生选择,是更愿意像大李那样做大事、对人类前进作出杰出卓越贡献,还是像老王那般在平凡的小事上精益求精臻于完美,又或者像小刘一样执着于自己的小追求、小幸福,去追求一己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怎样选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已。

 

学过历史唯物主义的人都知道,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对世界风险越大,人生价值越高。

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还是让学生立大志向、作大贡献,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人类。

因此,这么多年以来,“科学家”仍然是谈及未来理想的第一选择。

 

平凡的岗位,普通的工作,亦可有自己的风采。

老王的“老”,上承如铁人王进那样老一代喜那样工人阶级的价值追求,下合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匠人精神的推崇。

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受到的式微,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中国创造”的资本,而是我们的产品太缺少日本那样追求完美的死磕精神。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老王”。

 

国家的强大,最好的体现就是人民的幸福,每个个体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假如人人都如小刘那样有自己陶醉的事情,而不是执着于名利的得失,物质的多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又岂会不和谐?

即便个人小小的追求,也可以造福社会、帮助他人,正如小刘陶醉于自己热爱的摄影时,也通过网络让那些不能跋山涉水的人享受到了美。

即便追溯到人人有大追求的五四时代,也有小追求成就大事业的人。

鲁迅提笔写大事,放声呐喊,这样的大固然重要,但沈从文着眼小小湘西之美,写自己熟悉的凤凰,亦成《边城》大作,和鲁迅并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两端。

 

以上,我们2015年课标2卷这道最难整体理解的材料,来深入地探讨了读材料的整体意识。

其实,无论是课标2卷,还是课标1卷,无论是即将大多数省份要考的课标卷,还是以往各省考得自主命题卷,无论是添加了任务指令还是没有添加任务指令,材料作文的整体性一直都在,只是有没有受重视的问题罢了。

 

那么在任务型写作被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来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回归材料作文的本质,从整体理解材料,摆脱抠关键词进行话题作文写作的写作惯性。

要知道,再刁钻的任务,也不会脱离材料内涵。

 

也许,今天我写了这么多,对于急需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的同学来说一样然并卵。

但是,有些问题不从根上分析,永远没法真正解决它。

我知道大家最惶恐的是,“任务驱动”的任务万一完成不了怎么办,又或者知道“任务”,但是不知道如何“驱动”。

这些问题,我们下周和下下周再讲。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

(第二十一周作文课内容)

2016年1月25日 龙 猫

一、再次强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内涵和要求(采编自网络资料)

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

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

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

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

但新材料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

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新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话题、命题作文限制性之间的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

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总结:

任务驱动型,带有任务的“作文”。

作文的本质是解题,但是答案是“独立”的。

可以把作文比喻成高度自治的自治领,但它还是承担着解决材料想法和方案的功能。

二、拿“衡水四调卷”说事儿

2016年元旦作业,我们碰到这样一道题,许多同学议论纷纷: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两座悬崖,中间隔着一条又深又宽的峡谷。

女巫站在这边,秃鹫站在那边。

秃鹫不断召唤女巫跳到它那边来。

女巫说,峡谷太宽,她跳不过去。

秃鹫对女巫说,不要用消极的思想打败自己,只要她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情。

女巫在秃鹫煽动下,热血沸腾起来,她真的开始感到世界上没有她做不到的事,于是,一挺胸,一弓腰,向对面的悬崖猛冲过去。

结果,女巫并没有跳过峡谷。

秃鹫看着掉入峡谷的女巫,自言自语道:

看来,光鼓动她的热情是不够,还得教她如何锻炼腿部肌肉。

看我的分析步骤:

第一步,把“冰箱门”(“问题之门”)打开——

女巫掉入峡谷,原因是什么?

【女巫角度】

(1)女巫并没有飞跃峡谷的技能(在锻炼不够、腿部肌肉还不够有力的情况下就妄想成功)。

(2)女巫的错误首先在于偏听偏信,缺乏自知之明。

(3)女巫的错误其次在于一旦被鼓动,就“热血沸腾”,“感到世界上没有她做不到的事”,盲目冲动,缺乏理智。

【秃鹫角度】秃鹫在对女巫进行鼓动时,并没有考虑女巫的实际能力,酿成恶果。

秃鹫对女巫的劝导“只要她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情”本身是个错误的说法,仅有态度而没有相应的能力肯定不能成功。

第二步,把“大象”(“解决之道”)装进去——

解决材料想法和方案是什么?

【女巫角度】①人贵有自知之明。

②狂躁的激情要不得。

③理智是激情的缰绳。

④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内外因)

【秃鹫角度】鼓励或许需要些理智成分在里面→片面的鼓励是不行的→尊重实际的鼓励才是尊重他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的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第三步,把“冰箱门”(“问题之门”)带上——

找统一:

善建者行,成其久远。

尊重实际的鼓励才是尊重他人,否则有可能是拿你堵抢眼或看不起你。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

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