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1112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docx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

 

中共潍坊学院委员会文件

潍坊学院党字〔2011〕3号

 

中共潍坊学院委员会潍坊学院

关于印发《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

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党总支(支部),各单位、各部门: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学校党委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日

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十一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未来五年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编制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一、“十一五”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学校围绕“十一五”确立的奋斗目标,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服务,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既定目标基本实现。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建筑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6亿元,图书馆藏书达到310万册。

实现了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本科专业达到55个,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达到20000人。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实施“质量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以优良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

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招生第一志愿率超过100%,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校企、校地、校际合作取得明显实效,荣获“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先进单位”称号。

合作共建歌尔科技学院、海运学院。

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企业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

拥有山东省成人教育品牌专业2个、特色课程4门。

科研创新能力增强。

学科专业建设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3项;出版学术著作79部,发表学术论文5769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349篇;获得省级科研奖励9项、市级科研奖励821项;取得科研经费790万元;学科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光学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成为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成为山东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山东省首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单位。

设立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海文化研究院等30多个研究院所。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培养提高”与“引进优化”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实施“2125”人才工程,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得到改善,涌现出一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省级教学名师22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887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543人;聘请16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团工作全面加强。

坚持育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健全学生工作机制,辅导员队伍建设向“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方向迈出较大步伐。

学校以“高分双优”成绩通过省德育工作和校园文明建设检查评估。

在校生获得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奖28项。

多次荣获“山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大学文化建设经验在全省高校推广,大学文化被评为潍坊市“十大文化”品牌。

世博宣讲服务团成为团中央立项支持的100个世博宣讲团之一。

荣获“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奖”、“山东省优秀团委”等荣誉称号。

服务保障更加有力。

创新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了后勤服务水平。

增收节支、节能降耗和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城市节水示范校园”、“全国高校节能示范单位”、“山东省花园式单位”等称号。

以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运行效果明显,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内部审计先进单位”。

图书管理、档案管理更加规范,被评为“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档案工作优秀单位”。

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被评为“山东省平安校园”。

疾病防治、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党员教育和基层党建工作,党员素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被评为“山东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召开第二次党代会,确定了未来五年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宣传工作开创新局面,由学校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MTV《记着老百姓》获首届“泰山文艺奖”,校歌《腾飞的梦》获全国校歌大赛创作、演唱等7项大奖,校报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报纸”。

学校获得“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文化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重视离退休、统战、工会工作。

(二)基本经验

学校经过五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验弥足珍贵。

——坚持解放思想是前提。

坚持解放思想,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

——坚持科学发展是根本。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是动力。

深化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学校发展的宏伟目标。

——坚持依靠师生员工是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坚持党的建设是保证。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亿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未来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蓬勃发展。

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未来几年,我省将进入转型调整期,迈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阶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等重大区域带动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新一届党委班子科学务实,师生员工群情振奋,对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充满信心。

所有这些,都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挑战与机遇并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内外竞争的日趋激烈,都对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生源数量下降,学校招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深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信息化水平需要提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创新与完善,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认真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出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实现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显著提高,增强整体竞争实力,争取进入国家新建本科院校示范建设行列,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

发展思路。

围绕一个核心,实施四大战略,建设十大工程。

一个核心。

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按照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原则,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机制、保障机制和开放办学的改革。

四大战略。

通过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战略,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十大工程。

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德育创新、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组织保障等十大工程。

四、主要任务与具体目标

(一)主要任务

教学立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确立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教学投入,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需要,加快课程开发,创新课程建设,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突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取得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

科研兴校,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科研水平是学校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提升科研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着眼世界科技革命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趋势,实施科研兴校战略。

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突出区域特色,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相互支撑的重点学科。

选择重大社会需求问题为研究主攻方向,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

争取一批高层次科研立项、科研获奖,产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转化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才强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以教师为本。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按照国家行政事业改革的要求,以提高能力和水平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高效精干、奋发有为、保障有力、善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管理人才队伍和服务人才队伍。

特色名校,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立足学校定位,创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不断提炼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方法等办学特色,创建教育特色、教学特色、科研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信息化特色。

加快学校特色发展进程,力争进入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行列。

服务社会,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围绕区域战略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人才结构、学科专业设置和研发攻关等方面提前布局。

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为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在职培训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

鼓励教师开展志愿服务。

通过深入的社会服务,使学校成为新兴产业的促进者、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地方高水平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二)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稳定在22000人左右,本科专业数达到60个左右。

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数量达到300人;留学生数量达到100人;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的人数达到15000人;远程教育的人数达到10000人。

办学资源。

校园面积达到2000亩,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快土地的征用和建设工作。

教学行政用房达到3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达到17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1亿元,图书馆藏书达到395万册。

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高校一流水平。

人才培养。

国家级特色专业达到3-4个,省级特色专业达到6-7个。

建设1-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建大学生创新技能竞赛基地、教师培训基地。

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5-17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达到5-6门,出版“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20部,获得省教学成果奖6-8项,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50项以上。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年底就业率90%以上,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为继续深造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提高考研率。

学科建设。

“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突破,形成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为重点,以校级重点学科为主体,理、工、文、经、管、农、法、历史和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5-6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学术团队。

新增3-5个省级重点学科,新建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建设5-7个紧密型产学研基地。

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

科学研究。

获得国家级奖励3-5项,省部级奖励50项;国家级立项达到50项以上,省部级立项突破300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量较“十一五”有较大提高,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等收录或摘录的论文突破700篇。

推广转化一批水平高、效益好的科研成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年科研经费达到4000万元。

师资队伍。

教职工稳定在1800人左右,专任教师1200左右,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80%,博士达到240人左右。

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

省级学科带头人4-6人。

培养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教师。

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5名左右。

信息化建设。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先进实用、资源共享、确保安全”的原则,以目前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最高水平为基本定位,树立先进理念,注重实际应用,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加大经费投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现代化的目标,将信息化打造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五、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和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为改革主线,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突出课程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通识课程、浓缩专业核心课程,提高专业素养、培养个性发展。

改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

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将优质资源集中配置于人才培养。

建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激励教师专心致志于教书育人,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切实保障经费投入,加强图书资料、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办法。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

开展由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

实施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支持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创业能力。

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与评价反馈体系,形成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运行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学校内部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建设,以高等教育国家质量标准为基础,完善学校质量建设与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质量建设和质量评价。

建立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库,为开展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评估奠定基础。

在工程、教育等领域开展专业认证工作。

(二)实施学科建设工程

构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着力发展“三区”建设急需的学科领域。

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学科方向、学术队伍和学术平台建设,努力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加强学科研究方向建设。

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进一步明确学科带头人在研究方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采取有效措施,选定科研方向。

通过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加强学术队伍建设。

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并使用好学科建设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通过学术研究、交流培训、项目资助、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

通过重大项目、平台建设聚集优秀人才、壮大学术队伍。

完善激励机制,在资源配置等方面向学术团队倾斜。

引入竞争机制,对学术团队实行动态管理和绩效管理,加强评估考核,严格奖惩,推动学术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形成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团队。

加强学术平台建设。

学术平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学术平台建设。

加强校内科研院所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业、行业联合,共同建设实验室等学术平台,切实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

(三)实施科研创新工程

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开展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加大对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

完善科研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校企、校地、校际合作,建设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市场信息,深度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增强创新动力。

发挥科研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深入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组织模式和科研平台,努力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注重成果质量、成果转化和成果产出。

改革评价机制,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对不同研究领域采取不同评价标准,应用研究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

通过评价激励政策的改革,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增加创新动力。

(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以“2125”人才建设工程为重点,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做好培训规划,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知识体系、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建设“双能型”骨干教师队伍。

依托“鸢都学者”、“泰山学者”岗位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努力造就、引进在各学科领域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学术领军人物。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大引进、培养力度。

注重“老中青”三结合,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提高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打造特色鲜明的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

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为宗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高效精干的管理人才队伍和服务人才队伍。

(五)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工程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依据“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依照章程管理学校。

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探索建立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探索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平台,构建高校产业联盟,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推进专业评价。

与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合作,适时对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管理体制改革。

抓住“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管理重心下移。

实行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办学、以二级学院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大评估和考核力度。

稳定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加强教研室建设,提高教学基础工作水平。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制定和落实岗位设置方案,逐步达到职岗明确、岗薪统一的目标。

随着国家行政事业改革进程,实行全员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建立人员分类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加强考核,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积极扩大教育开放。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加大校际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创立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采取多种方式更好更多地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聘请和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

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

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来校工作。

(六)实施德育创新工程

明确德育工作重点。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拓宽渠道,增强实效。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改进和完善德育评价方式,促进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做到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建立长效奖惩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和完善校园网、无线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实现网络多出口、多入口,建成覆盖全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网络信息资源,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设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图书馆。

建立开放灵活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