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12285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doc

教学设计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

5.2.2平行线的判定

(1)

授课教师:

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

郝宏文

5.2.2平行线的判定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教学难点:

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四、教学教具:

多媒体、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如何用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的推论来说明两直线平行(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如果用平行线定义难以说明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平行公理的推论对条件要求较强,要有三条平行线,且其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三条平行。

你能否运用这两种方法来说明下面这两个问题的道理?

如果只有a、b两条直线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平行呢?

说明这两个途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二)新授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让学生回忆并叙述上节用三角板和直尺过一点P画已知直线AB的平行线的过程,你能发现这种画法实际上是画一对什么角相等吗?

(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回答,这两个角是直线AB、CD被EF截得的同位角)。

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平行线判定公理:

∵∠1=∠2(已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

1.已知∠1=54°,

当时,

AB∥CD?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的推导

先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能不能从内错角之间的关系或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1与∠2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角之间的关系,发现新结论: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上面的推理过程

已知:

直线AB、CD被EF所截,∠1=∠2,

求证:

AB∥CD

证明:

∵∠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

已知:

∠1=∠A=∠C,

(1)从∠1=∠A,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

它的依据是什么?

(2)从∠1=∠C,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

它的依据是什么?

(3)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如图:

如果Ð1+Ð2=180°能判定a//b吗?

解:

能.

∵Ð1+Ð2=180°(已知)

Ð1+Ð3=180°(邻补角定义)

∴Ð2=Ð3(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练习:

已知:

∠A与∠D互补,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

∠B与哪个角互补,可以判定直线AD∥BC?

(4)如图,两条直线b、c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a,这两条直线b、c平行吗?

为什么?

解:

平行

∵b⊥a,c⊥a(已知)

∴∠1=∠2=90°(垂直定义)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4: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记为“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定理的使用格式:

∵a⊥b,a⊥c(已知)

∴b//c(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师生共同总结:

两条直线平行的证明方法:

(目前共六种方法)

方法1:

平行线的定义

方法2:

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方法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4:

内错角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5: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方法6: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这两条直线平行。

(5)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来解决引言中的问题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经验与收获和大家共享?

归纳如下:

1、平行线判定的方法:

6种,根据不同情况作出选择;

2、说理过程的严谨;

3、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常把它转化为已知的或已解决的问题;

4、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四)作业布置

P15练习1、2、3

P16习题1~5

教学思考: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5.2.2平行线的判定

(1)

授课教师:

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郝宏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判定

(1)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平行线第2节第1课时内容,它是继“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即三线八角内容之后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知识,它是继续学习与平行线有关的几何知识的基础,还是学习其它有关学科,如物理等科的重要的数学基础。

平行线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图形。

学习平行线的知识,又能使人们更好的认识与平行线有关的实际事物。

因此这节内容在七~九年级这一学段的数学知识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教材的重点、难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其它判定的重要依据,它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探究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直线平行时需将已知条件作适当的转化,说理过程要求有条理地表示,在学习“证明”之前,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按教参中规定的“简单推理”层次要求。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三、学法指导

(1)乐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会:

通过新知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新知在新的情境下如何应用,从而逐步完善其认知结构。

(3)会学: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更进一步体会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其它知识的重要方式。

四、教法分析与说明

以生活中引发的问题为背景引入,采用“新课引入—探究新知—新知巩固—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归纳小结”为主线的教学程序。

遵循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感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在例题与练习的选择上注重有效性与层次性,积极探索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规范性。

这节课的核心是判定方法的形成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启发学生反复的思考,不断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