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3080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docx

古诗赏析语文教案

赠从弟①三首选一

刘桢

亭亭山上松,②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本有性。

 

【作者】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刘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

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②亭亭:

高貌。

③瑟瑟:

风声。

④罹:

遭受。

凝寒:

严寒。

【品评】

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作者简介:

刘桢,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幕僚,任丞相掾属。

曹丕《与吴质书》中说:

“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与曹植并称“曹刘”。

有辑本《刘公干集》。

鉴赏提示:

以昂然挺立于风雪中松柏形象隐喻坚贞不屈的人格美。

写作手法全用比兴,咏物写怀,立意高远,构思巧妙,用语自然,用意得体。

赏析要点: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

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个教时。

(十三分钟)

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

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

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

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

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

明确:

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

动词,到的意思。

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

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

皇宫前面的望楼。

辅:

护卫。

五津:

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

做官的意思。

无为:

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

明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

明确:

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

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

(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

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

(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

(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

明确:

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

明确:

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

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明确:

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

明确:

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

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

(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积极进取)

(五)小结:

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

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等等的离别诗句?

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

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

附:

板书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终南别业

  王维唐

  中岁①颇好道②,晚家③南山⑧陲④。

  兴来每独往,胜事⑤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⑥林叟⑦,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中年。

  ②这里指佛理。

  ③安家。

  ④边缘,旁边。

  ⑤美好的事

  ⑥遇见。

  ⑦老翁

  ⑧即终南山

文体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

“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译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登幽州台歌》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

08-08-12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时间:

2007年3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2、背诵默写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

(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

(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

浥:

悒(yì)湿润。

  客舍:

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

“进”。

  故人:

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

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1

李白

教学目的要求:

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1

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朗读诗歌导入。

(2)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

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

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

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

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补充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教师简介这首诗的内容。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六、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无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

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

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

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

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

(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题:

《诗经》、乐府诗很多;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

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

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

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

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

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

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

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

“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

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

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

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坏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

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去替对方设想。

是对写法。

“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末两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

尽管蓬莱仙山,凡人进不去,但毕竟不遥远,我可以请求青鸟使者替我传递消息。

虽然青鸟使者是幻象,但可以猜想:

她并不遥远,只是强大的政治阻力拦在中间。

不屈的意志,爱情的哀歌!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作者简介]韩愈(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