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3250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DaytoCombatDesertificationandDrought)。

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川侵蚀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解析:

第1题,①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②是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地沙化;③是兴修梯田,改造地形使之适合耕作;④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后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结果。

第2题,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气候区,水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外力作用。

第3题,“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导致水蚀;C、D两项均属于人为原因。

答案:

1.A 2.B 3.A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D.湿地破坏

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增加灌溉面积

D.大力发展耕作业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例所示的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所以治理的根本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

答案:

4.B 5.A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

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

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解析:

选A。

打通湿地风道,加快空气流通,有利于缓解热岛效应。

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 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 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 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A。

此处湖泊的功能为调节河流径流量,防洪减灾和改善环境。

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

解析:

选C。

开发城市观光农业,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

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

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

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 ②流域内降水丰沛 ③下游河谷较开阔 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A。

田纳西河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流域内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1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

A.夏秋B.秋冬

C.春夏D.冬春

解析:

选D。

田纳西河流域在冬季和早春常发生大范围持续性降水,河流进入汛期。

   下图为“某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

读图,完成11~13题。

11.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

A.a处B.b处

C.c处D.d处

解析:

选C。

水能开发应选择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

12.该流域的洪水危害最易发生的河段是(  )

A.a处B.b处

C.c处D.d处

解析:

选D。

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流速较慢,支流汇集,径流量大,所以易发生洪涝灾害。

13.M河流域植树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

B.调节气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美化环境

解析:

选C。

M处位于河流上游,植树造林对河流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读“美国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表示畜牧和灌溉农业带的序号是(  )

A.⑥B.⑦

C.⑧D.⑨

解析:

选B。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区域,⑦位于高大山脉的背风坡、距海较远,降水少。

15.①农业带的自然条件是(  )

A.气候温暖湿润B.无霜期短

C.土地贫瘠D.市场广阔

解析:

选C。

①农业带纬度位置较高,气候湿冷、无霜期长;市场不属于自然因素。

   到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1993年的那场黑风暴,只看见天边远远地升起了一大片灰黄色的云雾,那片云雾就如故事中描写妖怪出山那般,以非常迅疾的速度遮天蔽日地向我们村庄覆压过来。

据此完成16~17题。

16.“黑风暴”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①大风 ②过度垦荒 ③破坏植被 ④气候干旱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选C。

“最主要”是题眼,黑风暴大规模袭击与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当的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大风和干旱只是基础条件,不是“最主要”条件。

17.我国最容易出现文中描述现象的区域是(  )

A.塔里木盆地B.河西走廊

C.河套平原D.青藏高原

解析:

选A。

四个区域中,只有塔里木盆地植被最稀疏,且多大风天气。

18.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解析:

选C。

图中的生产模式实现了物质的综合循环利用,属于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

此题要求熟悉我国的各区域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沼气池的适用地区,我国东北林区、西北沙漠地区和青藏地区不是发展沼气的最适宜地区。

而江南丘陵地区,制取沼气的原料丰富,年均温较高,很适宜发展沼气。

   读“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完成19~21题。

19.20世纪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高科技力量雄厚B.水陆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D.矿产资源丰富

20.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存在生产协作联系

B.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

C.共用劳动力

D.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21.不符合鞍山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

A.传统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清洁生产

B.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C.积极关停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解析:

本组题以辽中南工业基地为背景,主要考查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工业集聚原理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19题,鞍山市是辽中南工业基地重要的工业城市,它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20题,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主要是由于工厂之间存在生产协作联系。

第21题,鞍山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传统产业衰落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鞍山市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应用新技术大力开发新产品,可使许多大型传统工业企业焕发新的朝气,所以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意味着彻底关停传统产业。

答案:

19.D 20.A 21.C

   《国际金融报》(2009年5月14日):

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30年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

30年后,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地标。

每天,这里有250万件牛仔服被生产出来销往世界各地。

数据显示,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2008年新塘仍完成工业总产值797亿元。

据此完成22~23题。

22.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  )

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

B.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

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

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解析:

选A。

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城市化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主;B、C、D三项均属于20世纪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表现。

23.30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新塘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 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③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海运便利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选D。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是关键词,这里不临海,不可能海运便利。

24.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哪方面发展条件稍差(  )

A.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

B.广阔的经济腹地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

解析:

选B。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因此当前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他地区。

2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料导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解析:

选A。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段的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1:

长江中下游部分省市分布图。

材料2:

洞庭湖年输沙量和洞庭湖面积与容积的演变。

表1 洞庭湖年输沙量

年输沙量(108m3)

占入湖总沙量(%)

长江来沙

1.094

82.0

四水来沙

0.241

18.0

入湖总沙量

1.335

100

出湖总沙量

0.351

26.3

湖内沉积量

0.984

73.7

注:

四水指流入洞庭湖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水系。

表2 洞庭湖面积与容积的演变

时间(年)

1949

1958

1974

1977

1984

湖泊面积(km2)

4350

3141

2820

2740

2691

湖泊容积(103m3)

293

228

188

178

174

(1)长江在A河段被称为________,该河段的河道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地质作用的原理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为什么长江带给洞庭湖的泥沙比其他四条支流的泥沙还多?

(3)长江在________季节输入洞庭湖的泥沙最多。

原因是什么?

(4)试分析洞庭湖面积与容积缩小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5)试分析湖北省的江汉平原成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商品棉基地的有利条件。

解析:

A河段为荆江河段,具有“九曲回肠”之称,现在部分河段已经成为“地上河”;带给洞庭湖泥沙量的多少与流域的含沙量和径流量有关;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缩小将降低其调蓄洪水的能力;江汉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答案:

(1)荆江 河道弯曲 部分河段形成“地上河”

成因:

长江在流经该地区时,因江面变宽,水流变缓,流速降低,泥沙沉积(流水沉积)。

(2)因为长江的水量、含沙量比其他四条水系大得多。

(3)夏秋 原因:

此时长江流域降水量大,长江水位高于洞庭湖水位,长江水流入洞庭湖,将大量泥沙带入洞庭湖内并沉积下来。

(4)主要原因:

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

危害:

洞庭湖面积与库容缩小,使其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导致长江中下游及湘江水系洪涝灾害出现次数和强度增加。

(5)江汉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湖泊众多,灌溉便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7.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图1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2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3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2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必要资料?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开发利用,力求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解答问题时注意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1)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考虑。

水位、流量与降水相关;流速大小与地形地势有关;含沙量与上游植被覆盖率有关;有无结冰期则与最低气温有关。

由图3知,该地降水较多,降水集中在夏季,可知该河流具有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水文特征;该地最低气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由图1支流流经地区等值线特点,知河流落差大、水流急;由图2支流上游植被破坏严重,知汛期时河水含沙量大。

(2)河流的开发方向主要由河流的水文特点决定。

由图知,B支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水能丰富,且有瀑布,可开发水能或发展旅游业;C支流流经平原地区,汇集支流多,流量大,流速平稳,适宜发展航运。

(3)对比图1和图2,可发现河流上游存在坡地开垦现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明显缩小,对湖泊及其下游环境影响较大。

(4)水库具有发电、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方面效益。

选址建水库除了要考虑当地的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等条件外,还需考虑断层与地质条件、河流的水文资料以及移民等社会经济资料。

答案:

(1)流量季节变化大,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2)B支流:

开发水能;发展旅游。

C支流:

发展航运。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

坡地开垦;围湖造田。

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

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水威胁。

(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2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1:

我国某能源基地示意图。

材料2:

该能源基地某地区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1)该区主要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评价该区域工业结构。

(3)该能源基地有哪些发展方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基地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1)题,分析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把握它所处地区的地理背景:

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题,该地区工业的发展利用了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但重化工业比重较高,会造成较重的环境污染。

第(3)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围绕产品深加工、产业结构多样化方向进行。

答案:

(1)主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

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2)优:

围绕能源(煤炭)开发,充分发挥本地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劣:

工业结构重型化,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3)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29.读“广东省地形示意图”,结合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材料1:

1998~2004年广东工业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构成比例

行业名称

增加值构成(%)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新兴产业:

电子、电气、机械、石化

35.4

40.1

41.1

传统产业:

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

23.8

20.6

15.24

潜力产业:

森工造纸、医药、汽车

2.0

4.6

6.65

材料2: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是我国商品粮的生产大省,目前却成为我国粮食主要输入地区之一。

现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形成荔枝、龙眼、花卉等生产和出口基地;粤西形成了6.7万公顷早熟荔枝、3.3万公顷香蕉、2万公顷菠萝、10万公顷蔗糖、10万公顷北运菜基地;粤东的名茶、沙田柚也有几万公顷之多;粤北则大规模种植烟草、杂粮、药材等。

(1)阅读材料,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简述广东省目前种植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

并简述其产生的理由。

(2)从自然角度简述粤西地区发展香蕉、菠萝种植的有利条件。

(3)阅读1998~2004年广东工业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描述广东省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地区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4)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解析:

文字材料中提供的数据表明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地域化已经形成;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增加值比重越来越低,而另外两种则越来越高。

答案:

(1)变化:

水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或粮食产量减少),农作物品种多元化(增加);农产品出现地域专营(或出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农业产品结构从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化为以经济作物为主。

理由:

国家政策扶持(转变);市场需求量扩大;交通便利(或道路网络完善);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资金注入(或充足)。

(2)热量充足;地形以丘陵、低山和平原为主;降水丰沛;土壤条件适宜。

(3)新兴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增长;传统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减少;潜力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呈增长趋势。

该地区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对交通网络的完善和运营能力要求增大;要求提高科技水平,完善通信网络。

(4)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就业、居住、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