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89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政治知识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docx

高二政治知识点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并不都是科学的。

4、世界观人人都有。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5、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7、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即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回答能即可知论,不能即不可知论。

三、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它问题的回答。

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局限性

A、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机械性(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1、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2、正确性: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EP: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④、气者,理之依也。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

A、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EP:

①、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②、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也没用;③、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④、超自然的神灵创造了世界,决定着自然、社会、人类。

五、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交叉联系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哲学”与“真正的哲学”的关系

哲学:

是所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学说,也许正确反映了时代内容和精神,但也有可能错误、歪曲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因为它: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1)、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

(2)、哲学能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二、科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3)、产生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从内容上说)马哲第一次实现了两个统一:

A、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B、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

实践性。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知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实在性指物质,存在性指物质、意识】

3、物质与具体物质间的关系:

具体物质是个性,物质是共性,物质是由具体物质抽象而来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2、哲学上的运动: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3、运动和物质的辨证关系:

 

反对两种倾向:

①: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慧能大师“心动”)

②: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刻舟求剑)

4、静止的含义: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诡辩论。

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EP: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前者承认物质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了相对静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规律与现象密切联系,规律总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守株待兔)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客观性: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按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消灭、创造、改造规律都是不正确的。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上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内容上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二、意识的作用

1、首先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动物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

B、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通过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突出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注意:

决定

意识

能动作用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重要性:

①、理论: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运动是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②、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理论。

3、要求:

①、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客观世界指人和自然界,主观世界指思维活动】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承认唯物论。

)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实践问题上坚持辩证法)。

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的来源)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B、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看书)都是实践的产物。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B、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①、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②、方法论要求: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勤于实践和善于实践。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

2、最基本属性:

客观性。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同意识)

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在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的特点: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A、原因: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的。

B、也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A、原因: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

认识的主体——人是时代延续的;

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B、总结: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

2)、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三单元体系一览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概念:

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的普遍性(条件性)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世界上任何两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两个事物之间可找到某种联系。

联系是有条件的,普遍联系时绝对的,无条件的。

原理:

联系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②、联系的客观性(可变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规律即为一种联系。

原理: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联系的多样性

A、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B、形式: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联系……

C、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含义不同

整体——事物发展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看是一;部分——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看是多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3)、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A、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B、相互影响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原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2、系统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B、有序性;C、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原理:

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注意:

运动变化不一定为发展,发展一定是一种运动变化。

二、量变和质变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量变引发质变是有条件的)

注意:

发展一定是质变,质变不一定为发展。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

(1)斗争性(对立):

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排斥、区别、差异、不同等)(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同一性(统一):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是一种联系)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即对立统一。

方法论:

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

(1)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空间);矛盾贯穿于每一事

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时间)。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①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

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②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A、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③、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

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地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③重要性:

A、使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者区别

 含义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理论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矛盾特殊性

 范畴类属

 唯物论

 辩证法

二者联系

 有一致性,都要求了解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世界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坚持二者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

A、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B、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主、次要矛盾

1、主、次矛盾的含义:

主要矛盾: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方法论: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矛盾的主要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