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518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2.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docx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教案含九个

教案序号:

课题:

14.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表现;

2.列举明朝全面改革官制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3.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取士的负面影响。

4.列举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状况。

教学重点:

1.列举明朝全面改革官制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取士的负面影响。

教学难点:

1.列举明朝全面改革官制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取士的负面影响。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视频导入新课

师:

播放视频:

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

视频中提到的胡惟庸是谁,朱元璋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度,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明朝,走进朱元璋,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明朝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一)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

任务一: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明朝的统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明朝的统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师:

在进行这节课的问题探究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他在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他建立明朝之后,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王朝呢?

(二)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

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回顾元朝的行省制度,分析其弊端,说出明朝统治者强化皇权的原因。

PPT出示问题: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归纳概括,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

行政方面: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子,驻守各地

中央:

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师出示行政机构改革前、改革后示意图。

教师:

讲解行政机构改革的特点及影响(利与弊)。

特点:

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利:

克服了朝臣权力重的弊端,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

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没有独立性,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给统治埋下危机。

知识补充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

监察方面: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小故事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喝酒。

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

吃了什么菜?

喝了什么酒?

宋濂一一回答。

朱元璋高兴地说:

“你没有骗我。

”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

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影响:

利: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弊:

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同时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PPT出示问题:

【合作探究】2.回顾元朝的行省制度,分析其弊端,说出明朝统治者强化皇权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元朝的行省制度,分析其弊端。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行省制度

利:

加强中央集权;弊:

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所以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限制朝臣的权力,在地方取消了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设置锦衣卫,监察百官与百姓。

出示任务:

任务三

【合作探究】

1.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取士的负面影响。

师补充唐朝科举制。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

由此可见,唐朝考试形式多样,不会禁锢人们的思想。

明朝科举是什么情况呢。

学生回答:

内容:

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格式:

“八股文”

影响:

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选贤任能。

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顾炎武曾这样评价: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

出示任务:

任务四

【合作探究】1.举例说出明朝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总结。

农业:

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出示玉米、马铃薯、甘薯、花生、向日葵图片。

手工业:

丝织业:

出示苏绣、苏州的丝绸图片。

制瓷也:

出示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青花海水云龙扁瓶图片。

知识补充:

青花瓷,又称“青花”,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

青花瓷产生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明朝时达到极盛。

商业:

出示《皇都积胜图》

讲解: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

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出示《南都繁会图》

讲解:

《南都繁会图》,全称《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南都”指南京。

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种类繁多,交易范围广泛,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会上。

三、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

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

思想文化方面:

实行“八股取士”。

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从而只得依靠极端手段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说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明朝经济维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四、知识结构

任务五:

【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五、互动训练

请使用随堂训练——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课后作业

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检测—《明朝的统治》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直观看到明朝行政机构的变化,感知明朝皇权的加强。

 

让学生直观看到明朝行政机构的变化,感知明朝皇权的加强。

 

补充历史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置给明朝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通过对比两个朝代科举制的异同,得出明朝科举制的弊端。

教案序号:

课题:

15.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史实。

2.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相关史事,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分析其目的及条件,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精神。

3.结合教材及相关史事、《戚继光抗倭路线图》及相关史料,分析抗倭的背景,说出抗倭的经过,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学习戚继光的爱国精神。

4.结合相关史事,讲述葡萄牙是怎样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

教学重点:

1.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相关史事,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分析其目的及条件,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精神。

2.结合教材及相关史事、《戚继光抗倭路线图》及相关史料,分析抗倭的背景,说出抗倭的经过,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学习戚继光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相关史事,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分析其目的及条件,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精神。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视频导入新课

师:

播放视频:

郑和下西洋

郑和率领两万七八千人,七次下西洋,历史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航海壮举,在明朝何以实现?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一)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

任务一: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课前预习——《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明朝的对外关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二)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

任务二

【合作探究】

1.结合教材70页注释,在地图上标出西洋的范围。

2.阅读史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一讲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4.郑和下西洋会遇到哪些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他最终七下西洋的原因(条件)有哪些?

5.结合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及意义?

学生活动:

结合探究问题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并写到探究问题单上。

教师提问,总结讲解。

PPT出示问题1.结合教材70页注释,在地图上标出西洋的范围。

师介绍: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出示:

标出位置并讲出:

西洋:

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PPT出示问题2.阅读史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皇上……,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带着)币往赉(lài赐予)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答案: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即宣扬明朝的国威。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PPT出示问题3.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一讲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师再次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让生讲解。

然后教师总结。

师介绍:

郑和宝船。

郑和下西洋意为皇室采办域外的珍宝。

长151.8米,宽61.6米,载重7千吨。

PPT出示问题:

4.郑和下西洋会遇到哪些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他最终七下西洋的原因(条件)有哪些?

生1: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生2: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生3: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和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生4:

百折不挠、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

“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

“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根本原因: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技术原因:

造船技术和航海水平高超,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郑和的个人因素:

郑和具备丰富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

PPT出示问题:

5.结合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及意义?

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总结出特点。

特点1:

历时长;特点2:

次数多;特点3:

规模大;特点4:

范围广;

出示材料,探究意义。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后,浮泥、满刺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

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师:

16世纪明朝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第一,以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出于追求财富和传播宗教的目的,在地理大发现的推动下来到了东亚。

世界历史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第二,亚洲的日本国内动荡,很多失去军职的武土成为海盗,不断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武装抢夺。

所以,这给中国东南沿海局势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出示任务:

任务三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说出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是什么?

2.识读《戚继光抗倭路线图》,讲述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3.阅读史料说出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阅读史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戚继光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及如何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

学生活动:

结合探究问题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并写到探究问题单上。

PPT出示问题:

1.阅读教材,说出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元末明初,日本国内动荡,内战失去军职的武士、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这时称日本人为“倭寇”。

明朝中期,随着明朝国力渐弱,海防松懈,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他们在所到之处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这时,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PPT出示问题:

2.识读《戚继光抗倭路线图》,讲述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学生讲述,略。

师:

戚继光先后消灭了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呢?

PPT出示问题:

3.阅读史料说出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材料二:

戚继光还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总结出原因。

●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人民大力支持、军民并肩作战;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PPT出示问题:

4.阅读史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戚继光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及如何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

出示材料:

材料一“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优秀品质:

淡泊名利,忧国忧民,反抗侵略,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出示任务:

任务四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74页相关史事,讲述葡萄牙是怎样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三、课堂小结

明统治前期,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最能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仍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在外交上能主动地与外国和平友好地交往。

明统治中后期,倭寇人侵,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说明此时中国还没沦落到落后挨打的地步,但是已经被迫采用战争自卫方式,在对外关系上开始处于被动地位了。

明朝对外交往的走势,说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渐落后了。

四、知识结构

任务五:

【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五、互动训练

请使用随堂训练——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课后作业

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检测—《明朝的对外关系》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结合地图,让学生明确西洋位置,培养其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对比世界著名航海家的航行,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具有说服力。

 

 

教案序号:

课题:

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相关史实;

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分析其价值和特点,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

3.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特点,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4.列表归纳明朝文学、戏剧作品及其特点,分析归纳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分析其价值和特点,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

2.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特点,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列表归纳明朝文学、戏剧作品及其特点,分析归纳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1.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特点,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列表归纳明朝文学、戏剧作品及其特点,分析归纳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3.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分析其价值和特点,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视频导入新课

师:

播放视频:

最美万里长城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是何时修筑的,修筑的目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一)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

任务一: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相关史实。

反馈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课前预习——《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导学任务单,任务一,《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二)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

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明朝《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内容与价值。

2.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这三部巨著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

结合探究问题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并写到探究问题单上。

教师提问,总结讲解。

PPT出示问题1.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明朝《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内容与价值。

教师出示表格: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出示答案。

PPT出示问题2.【合作探究】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生:

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

PPT出示问题3.这三部巨著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

(1)多为总结性巨著,对传统科技典籍、成就进行整理,作出经验性总结。

(2)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传入,如《农政全书》。

(4)对自然科学的探究较少。

出示任务:

任务三

【合作探究】

1.观察明长城示意图,填写明长城的起止位置,分析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

2.结合所学,概括明长城的特点。

3.识读《明朝北京城平面图》,说出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学生活动:

结合探究问题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并写到探究问题单上。

PPT出示问题:

1.观察明长城示意图,填写明长城的起止位置,分析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

师出示

生1: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生2:

目的: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师补充:

明代长城西起今甘肃省嘉峪关市,东达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横贯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300多千米,是古代留存下来的最坚固、最完整、气势也最雄伟的长城。

明长城部分利用了北魏、北齐和秦汉时期的古长城。

墙体建筑材料有砖、石、土三种。

墙体高低宽窄随地形的险要形势而异,山高地险处的墙体相对低窄,平地要冲之处墙体则高大宽阔。

此外,长城沿线还建有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烽火台、堡子等,它们与城墙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明王朝为便于对长城全线的防务管理和长城本身的修筑维护,将长城全线划分为九段,每段分别置镇,派驻重兵,委任总兵(亦称镇守)官统辖。

出示山海关、嘉峪关图片。

并讲解。

山海关坐落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

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此得名。

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

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关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

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自古有“天下雄关”之称。

长城精神

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PPT出示问题:

2.结合所学,概括明长城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建筑规模最庞大;建筑风格最独特;防御体系最完备;文化内涵最丰富;

PPT出示问题:

3.识读《明朝北京城平面图》,说出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师出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学生观看,说出特点。

教师总结。

●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师补充:

皇城在宫城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

宫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

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

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出示任务:

任务四

【合作探究】

1.列表归纳明代三部小说的名称、成书时间、作者、主要内容、价值。

2.讲讲你所知道的这三部小说中最有意思的故事,并分析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区别。

3.分析归纳明朝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PPT出示问题:

1.列表归纳明代三部小说的名称、成书时间、作者、主要内容、价值。

师出示表格

学生归纳填写,教师出示答案。

2.讲讲你所知道的这三部小说中最有意思的故事,并分析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区别。

学生讲述,略。

历史著作:

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小说:

以历史题材为基础,通过文学创造,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

3.分析归纳明朝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原因:

主观原因:

科学家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

客观原因:

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三、课堂小结

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学作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古典文化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

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如三部古典小说。

同时,在建筑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