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5899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档格式.docx

1、绪论

1、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方法,就是认识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准则。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

自然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按学科有政治学方法、经济学方法、社会学方法、伦理学方法等,按流派有辩证法、形而上学、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等。

2、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其新社会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是人们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之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解放思想

(一)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二)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思想改造的过程

(三)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四)解放思想的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过程

(五)解放思想的标准

2、实事求是

第一、实事求是的过程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过程,坚持唯物主义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实事求是的过程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过程,坚持唯物辩证法是坚持实事求的关键。

实事求是,贵在求是,求是的武器就是辩证法。

第三、实事求是的过程是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过程,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实事求是的桥梁。

思考题:

1、阅读《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归纳马克思的在本文中使用的分析方法。

2、试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这一论断。

3、结合现实谈谈“实事求是”之难及其原因。

阅读文献:

韦建桦:

《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一集。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2005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选1

《德意志意识形态》选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共产党宣言》选1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选4

列宁选集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

毛泽东选集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矛盾论》

《实践论》

《论持久战》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1999年1月商务印书馆

布坎南《自由的界限》董子云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2-12-1

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廖申白译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

托马斯.佛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何帆肖莹莹2006年湖南科技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韩水法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13年

黄瑞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2010-10-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于幼军,黎元江著《社会主义五百年》2011-06-01广东教育出版社

赵敦华“西方价值判断现代模式的成因中中国文化因素之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吕新雨“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

重读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笔记《人文天地》2011-1

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再思考——学科与国家的迷思.《南方文坛》2000

(1)

第二讲逻辑分析方法——逻辑论证(4学时)

李淑文

一、逻辑论证的界定

(一)逻辑论证的内涵

(二)逻辑论证的结构

(三)逻辑论证与逻辑推理

二、逻辑论证的分类

(一)必然论证与或然论证

(二)直接论证与间接论证

三、逻辑反驳

(一)反驳的界定

(二)反驳的分类

(三)反驳的方法

四、逻辑论证的规则

(一)论题的规则

(二)论据的规则

(三)论证方式的规则

五、逻辑论证的规律

(一)同一律

(二)不矛盾律

(三)排中律

(四)充足理由律

1、以某部经典著作的经典内容或著名文章(演讲等)为例,分析其逻辑方法。

2、什么是逻辑证明?

3、怎样理解逻辑论证与逻辑推理?

4、逻辑证明与逻辑反驳各有哪些分类与方法?

各有什么特点?

5、举例说明反证法与选言证法。

6、举例说明独立证明法与归谬反驳法。

1.《小逻辑》,黑格尔著,李智谋编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

2.《逻辑与知识》,(英)罗素著,苑莉均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

3.《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韩林合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

4.《中国逻辑研究》,孙中原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

5.《逻辑哲学讲演录》,孙中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6.《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波兰)塔尔斯基著,周礼全,吴允曾,晏成书译,商务印书馆。

7.《逻辑学十五讲》,陈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8.《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陈慕泽,余俊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9.《哈佛逻辑课》,穆臣刚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

10.《逻辑学》,姜全吉、迟卫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逻辑学(第2版)》,人大哲学院逻辑学研究室编写,人大出版社,2008年。

12.《中国先哲的思维艺术》,孙中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三讲口述史方法的话语与实务(4学时)

主讲人王宇英

一、理论与方法

1.口述历史的界定

2.口述历史与学术思潮

3.口述历史与学术创新

4.口述历史实务

二、世界与中国

1.世界口述史概览

2.中国台湾地区口述历史

3.中国大陆口述历史现状

三、呈现与传播

1.图书为载体的口述历史

2.声音为载体的口述历史

3.影像为载体的口述历史

4.口述历史的网络传播

5.口述历史的传播学分析

四、热点与案例

1.以“文革”史为代表的政治史题材

2.以《我的抗战》为代表的战争史题材

3.以《电影传奇》为代表的艺术史题材

五、问题与对策

1.泡沫化的口述历史

2.文献考证的缺失

3.操作过程的不规范

4.口述历史的精英化取向

5.加强口述历史的考证与后续研究

6.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7.充分展示历史叙事的多元性

8.健全制度研究

1.口述史方法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2.口述史方法的能与不能

3.未来口述历史发展的学科走向

参考资料:

1.[美]唐纳德·

里奇著,王芝芝、姚力译:

《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

2.[英]保尔·

汤普逊著:

《过去的声音:

口述史》,覃方明译,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李向平,魏扬波著:

《口述史研究方法》,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我的抗战”节目组:

《我的抗战:

300位亲历者口述历史》,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

5.傅光明:

《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6.杨祥银:

《口述史研究》,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7.陈墨:

《口述历史门径》,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年。

8.陈墨:

《口述史学研究:

多学科视角》,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年。

9.王宇英:

《当代中国口述史:

为何与何为》,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

第四讲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历史哲学方法(4课时)

王锦刚

一、西方历史哲学及其方法

(一)西方历史哲学概论

(二)当代西方历史哲学三大走向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历史哲学

二、西方历史哲学方法

(一)思辨历史哲学的方法

(二)分析历史哲学的方法

(三)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方法

三、对西方历史哲学方法的批判和反思

(一)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二)关于历史的“客观性”问题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四)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历史科学方法的回应

课堂讨论:

1.对比波普尔的科学观和马克思的科学观,你如何评价他们对历史科学的态度?

2.与波普尔的“历史没有规律”和福山的“历史的终结”的论断相比较,你如何评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

课后思考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的科学观?

2、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科学性?

3、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方法?

1.韩震著,《西方历史哲学导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2.庞卓恒著,《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朱红文著,《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4.朱红文著,《社会科学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5.严建强、王渊明著,《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与批判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6.[意]维柯著,《新科学》(上下),朱光潜译,第2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7.[德]亨里希·

李凯尔特著,《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涂纪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历史哲学:

思辨、分析及其当代走向》,毕芙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9.[德]威廉·

狄尔泰著,《精神科学引论》(第1卷),童奇志、王海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10.[英]W.H.沃尔什著,《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美]伊格尔斯(IggersG.G.)著,《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德]马克斯·

韦伯著,《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4.王锦刚著,《隐匿的路标——马克思的自然史人类史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授课团队

2016年2月2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