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7404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答案(第3章)

一、选择题

1.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虫子飞进眼睛时,不停地眨眼

B.鹦鹉学舌

C.小明经常上课走神

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

2.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

A.信号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连锁学习辨别学习

B.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C.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

D.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

3.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奥苏伯尔把学习的分为()

A.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

B.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D.发现学习机械学习

4.小老鼠通过尝试和错误进行的“迷宫”问题解决属于()

A.独立的发现学习B.有指导的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

5.以下几位哪一个是联结派的代表人物()

A.斯金纳B.托尔曼C.皮亚杰D.布鲁纳

6.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

A.巴甫洛夫B.斯金纳C.桑代克D.华生

7.观察学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

A.桑代克B.奥苏伯尔C.可勒D.班杜拉

8.以下哪一条学习规律不是巴甫洛夫提出的()

A.习得律B.效果律C.消退律D.泛化律

9.原本乘坐巴士会晕车的人,后来乘船、乘火车等也有类似的反应,这是()

A.条件反射的消退B.条件反射的泛化

C.条件反射的分化D.条件反射的习得

10.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使类似的不同的刺激被辨别出来,这是条件作用的()

A.强化B.消退C.分化D.习得

11.以下哪一个不是桑代克总结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B.习得律C.练习律D.效果律

12.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13.下大雨的时候,小王被雨淋到,他迅速跑回家,发现自己并没有淋得很湿,以后,每当下雨小王都跑得很快。

这是()

A.条件反射B.逃避条件作用C.回避条件作用D.顿悟

14.古时候对“戴罪立功”的犯人一般会“从轻发落”,这种“从轻发落”是()

A.消退B.惩罚C.强化D.分化

15.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B.观察学习

C.认知学习D.认知同化

16.班杜拉总结的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是()

A.注意——再现——模仿——练习

B.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C.观察——模仿——练习——巩固

D.观察——练习——保持——动机

17.班杜拉认为个体在进行观察学习时,影响其注意的因素不包含()

A.观察者自身特点B.榜样行为的特征

C.榜样自身的外部特征D.个体与榜样的关系

18.小陈会抽烟,周围的同学都觉得很神奇,于是小李也学会抽烟,但是回到家,小李在爸爸面前从来不抽烟。

可见,小李学习中的动机过程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自我强化D.替代强化

19.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A.苛勒B.魏特海默C.布鲁纳D.斯特菲

20.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B.苛勒——完形顿悟说

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21.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A.迷箱实验B.迷津实验C.叠箱实验D.“三座山”实验

22.格式塔派提出的学习的公式是()

A.S—RB.S—O—RC.S—O—O—RD.S—S’

23.“认知地图”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

A.皮亚杰B.考夫卡C.班杜拉D.托尔曼

24.布鲁纳是学习观的代表人物。

()

A.结构主义B.建构主义C.行为主义D.要素主义

25.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A.建构法B.发现法C.顿悟法D.接受法

26.加涅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A.感受器B.感觉登记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27.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个左右的信息组块()

A.7B.14C.20D.5

28.要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必须经过()。

A.编码B.检索C.复述D.提取

29.加涅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是()

A.习得阶段B.领会阶段C.保持阶段D.动机阶段

30.在学生学习的概括阶段,老师所应该做的是()

A.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编码

B.帮助学生练习在多种情境下运用信息,使信息得以迁移

C.为学生提供线索和启发,帮助其回忆信息的内容

D.对学生的学习提供评价

31.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

A.社会建构主义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文化建构主义

32.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斯特菲B.冯.格拉塞斯菲尔德C.鲍尔斯菲尔德D.维果斯基

33.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教师的角色是()

A.学生的指导者B.学习的设计者C.学生的合作者D.教学的决策者

34.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是()

A.主观性B.客观性C.普遍适用性D.永恒性

35.有关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区别,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认知主义者把教师看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而建构主义者把教师看成学生的帮助者;B.认知主义者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客观恒久性

C.对于知识的运用,认知主义者强调其应用的普遍性,建构主义强调其情景性

D.对于学习,认知主义强调学生的个体经验,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本身的权威

二、辨析题

1.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2.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着关键作用。

3.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2.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3.简述格式塔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四、分析论述题

1.有人说:

“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请评书这种观点。

2.论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注意学习的几个特点:

由经验引起;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变化是由反复的练习导致的;动物也存在学习)

(解析:

孩子的行为是不好的,母亲的反应是为了抑制这种行为,所以属于惩罚;其余三项的结果都是鼓励某种行为的发生;其中消退与负强化实质一样,都是把原来的厌恶刺激解除,以鼓励主体的积极行为)

(解析:

逃避条件作用与挥笔条件作用的关键区别在于:

是否厌恶刺激已经发生,已经遭到其攻击,题中的小王已经被雨淋到,属于逃避条件作用。

(解析:

班杜拉把动机过程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首先小李的行为是内心判断肯定属于内部强化,替代强化是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以同样方式影响自己,而小李的爸爸与周围同学对抽烟的反应肯定不一样,因而,也不是替代强化。

33.C

二、辨析题

1.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答: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混淆了负强化和惩罚的概念。

首先,要弄清惩罚的概念: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做“惩罚”。

其次,看看负强化的定义:

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积极强化)。

比如,当学生表现不错,受到学校或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这里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一种积极强化。

另一类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

比如,当学生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或教师的处罚,一旦处罚解除,这时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消极强化。

可见,惩罚与负强化不同。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比如,某人因为犯罪被判处终身监禁,这里的“判刑”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抑制或阻止此人不好的行为表现。

假如,经过改造,犯人的不好行为得到了抑制或消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法律可能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者“解除处罚”。

这里的“解除处罚”就是对犯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

这就是一种强化——负强化。

因此,题中说法不正确,应该说: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惩罚鼓励积极行为的过程。

2.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着关键作用。

答: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要进行有意义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应当有相应的旧观念。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否则,就只是机械学习。

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即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

也就是说,一来,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是学生可以从心理上理解;二来,材料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去获得知识所具有的意义。

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材料(主要为教科书)都是对人类认识成果的一种概括的、精炼的反映,同时在编撰时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因此,也都是具有逻辑意义的。

从主观条件看,主要包括三点:

首先,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也就是说,面对有逻辑意义的材料学习者必须想着要进行有意义学习,简单地说,学生必须想要通过理解、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获得这些知识,而不是只想死记硬背。

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实际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学生理解而不只是让学生记忆,不论对掌握当前的知识,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础。

对于一个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的旧知识或适当观念,要想掌握这种新知识实际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的进发生相互作用,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相互作用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掌握新知识,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也就是使其具有个人的心理意义,把外在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可见,要做到有意义学习归根结底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学生认知结构中有相应的旧观念;二是学生要发挥主动性去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

3.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答: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学习。

(1)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否则,就只是机械学习。

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即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

从主观条件看,主要包括三点,首先,学习者要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其次,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础;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的进发生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2)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

与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观点相反,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它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

因此,接受学习只是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程度,教师的作用来界定的,而有意义学习是从新旧知识是否有联系方面来界定的,二者并不冲突,接受学习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答:

桑代克是联结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习理论被称为“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

箱子内的饿猫因碰巧的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学会打开迷箱。

因此,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他认为,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

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

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

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

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个观点是他超越巴甫洛夫的地方)。

据此,桑代克得出:

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

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

效果律指导人们用一些具体奖励如小红花、口头表扬等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

他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

”桑代克举了数学中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

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

这就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2.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答:

按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在个体行为表现的基础上,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即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

而班杜拉认为,这种观点对动物来说也许成立,但对人而言则未必成立。

因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班杜拉的观察学理论是基于下面的实验提出的: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作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

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

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

结果发吸纳,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句中。

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但这是不是表示受奖组儿童就习得了攻击性行为,受罚组的儿童就没有呢为此实验人员又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

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乎一致。

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只不过,儿童看到榜样受罚把习得的行为隐藏起来,不敢表现出来。

2.据此,班杜拉总结出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1)注意过程:

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决定着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①榜样行为的特性;②榜样的特征;③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这一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以内部表征为指导,作出反应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

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

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4)动机过程:

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

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

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

这是一种外部强化。

其次,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这就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该理论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启发意义,例如:

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适时强化。

3.简述格式塔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认知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是产生于德国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被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苛勒、考夫卡、魏特海墨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完形—顿悟说是由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的理论。

苛勒在德国对黑猩猩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后提出的。

(1)苛勒的实验

在苛勒的实验中,著名的有“叠箱实验”、“接竹竿实验”。

在接竹竿实验中,苛勒将黑猩猩关在一个笼子里面,笼子里有两根能够接起来的竹竿,在笼子外面放有香蕉。

黑猩猩要想得到香蕉,就必须把这两根竹竿接起来。

黑猩猩被关在笼子里面之后,它先用手去够香蕉,用一根竹竿够香蕉,经过这样的尝试之后,黑猩猩不能得到香蕉,这时黑猩猩就会停下来,看看外面的香蕉(目标物),把两根竹竿在手里摆弄,偶然地使两根竹竿接了起来,它就会很快地用接起来的竹竿去得到食物。

黑猩猩很高兴自己的“发明”,不断重复着这一获得香蕉的方式。

(2)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①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所谓顿悟就是动物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动物领会到自己的动作该怎样进行,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景、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动物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可能发生。

顿悟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从模糊的、无组织状态到有意义、有结构、有组织的状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也是顿悟产生的基础。

②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德文“gestalt”的音译为格式塔,这个单词在德文中具有“形”“式”“完整”等意思,一般把它翻译为“完形”。

所以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在关于学习的看法上,强调学习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认为人心对环境提供着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而这种完形和组织作用就是学习。

当环境发生变化、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有机体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形”就出现了“缺口”、“缺陷”,就会有一种渡过这种缺口、弥补缺陷从而完结图形的趋向,即组织或构造新的完形,这种活动就是学习。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动物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种缺口、缺陷也会不断出现,动物就会不断地发生组织再组织、构造再构造的活动,即不断地进行学习。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对于刺激与反应或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格式塔与连接注意或行为主义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格式塔认为他们的关系是间接的,是以意识为中介的,用公式表示的话是三项式,即:

S-O-R;而后者的理解是直接的,不存在意识的中介作用,其公式是一个二项式,即:

S-R。

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所在。

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先驱的格式塔心理学是在批判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他们看到了这些学派的还原主义、机械主义的不足,从而把研究的对象确定为知觉、思维等心理现象上,主张研究意识,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的来源。

格式塔学派关于学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桑代克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他们的简单化、机械化的错误,并选用灵长类动物作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这更接近于人类的学习,但它们企图用顿悟说完全解说人类的学习,也是不妥当的。

同样,他们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过分夸大顿悟学习的作用与意义,也不符合学习的实际。

四、分析论述题

1.有人说:

“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请评书这种观点。

答: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量极为丰富的时代,各种新兴的思想层出不穷,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作为一种新兴事务,它身上有很多的优秀的,创新的地方,但是由于它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尚未达到完善的境地;而结构主义学习作为长期以来为我们肯定的学习模式,有其独特的长处,尽管时代发展了,对于传统我们还是不能一概否认,应合理的取长补短。

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先了解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各自的特色:

(一)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纳,他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认为那只能使学生呆读死记,不会在另一种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

他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1.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观,主张认知学习观。

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对知悉进行的一个编码系统)。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不论是认识一种样式、掌握一个概念、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发明一个科学理论,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把新获得信息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体系。

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种模式。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这三个过程是:

①新知识的获得;②知识的转化;③知识的评价。

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情节组成的,每一个情节(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