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9352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Word下载.docx

②句中的“已(停止)、遂(于是,就)、溯(逆流而上)”几个词是赋分点。

(3)D项,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是“老河兵”,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客观实际的错误。

据此,答案为D。

故答案为:

⑴①终了,最后;

②埋没;

③主观地判断

⑵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平?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念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道之。

【乙】楚有养由基①者,善射。

去柳叶子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曰:

“善射,可教射也矣。

”养由某回:

以毕日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

“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②,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③气力倦,弓

拨矢钩④,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注释】①养由基:

人名,楚将,善射,②支左屈有:

伸直左臂持弓。

弯曲右臂引弓持箭,是一种正确的射箭法。

③少焉:

一会儿。

④弓拨矢钩:

弓拉不开,箭歪斜。

拨:

不正。

钩;

弯曲。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 

②释担而立________

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④笑而遣之________

⑤子乃曰可教射________

(2)下列各组画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钱覆其口 

以我酌油知之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百发百中

C.睨之久而不去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

D.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②人皆日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4)这两则短文中养由基与陈康肃公有什么相同之处?

(5)这两则短文分别讲了什么道理?

【答案】

(1)曾经;

放下;

怎么;

打发;

竟然

(2)B

(3)①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

②别人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4)养由基与陈康肃公的箭术都很高超,但两人也都很骄傲自满。

(5)甲文:

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自傲。

乙文:

适可而止,取得成功后应当善于休息调养,否则将前功尽弃。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

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

尝:

曾经。

②句意为: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

释:

③句意为: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安:

④句意为:

你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

乃:

竟然。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A:

用/凭借;

B:

射中/射中;

C:

离开/距离;

D:

自己/从。

故选:

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①句中重点词有:

徐:

慢;

沥:

注入;

自:

从。

句意为:

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

②句中重点词有:

皆:

都;

竟然;

何:

为什么;

别人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4)从[甲]文“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刻苦学习;

而[乙]由“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尔安敢轻吾射!

”看出陈尧咨射箭本领比较高超,但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对别人观看他射箭时只微微点头大为不满。

从“康肃笑而遗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据此归纳出二者性格中的相似处。

(5)结合【甲】文内容,从“无他,但手熟尔”中可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结合【乙】文内容,从“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揭示“劳逸结合”的道理。

(1)曾经;

(2)B;

(3)①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

(4)养由基与陈康肃公的箭术都很高超,但两人也都很骄傲自满;

(5)甲文:

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自傲;

【点评】

(1)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

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事件内容及人物的描写来分析。

首先看清题目要求,两个人的共同点,要从两则材料入手。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共同点。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文章所揭示的道理,然后再进行比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乘烛①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乘烛之明。

秉烛之明,就与昧②行③乎?

“善哉!

【注】①秉烛:

点亮蜡烛。

②昧:

暗。

③行:

一样,相同。

(1)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辞________ 

②暮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3)从文中的画线句可以看出,人生学习的最好时期是哪个时期?

由此你得了什么启示?

(4)这两个文段都是劝别人学习的,从劝人的角度,孙权和师旷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推托;

(2)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3)青少年时期。

启示:

①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②“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好。

要活到老,学到老。

③如果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④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等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成功。

(4)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

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辞”“暮”都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点燃火把。

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师旷回答说:

(3)划线句的意思是:

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

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

由此可以看出少年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好学,总不嫌晚。

师旷对晋平公说的一番话,对任何时期,任何年代想要学习的人都是忠言激励。

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东西,今天并不一定适用、贴合;

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

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尤其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没有别的再佳的选择。

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

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根据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孙权开始全吕蒙学习的时候,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不愿学习。

孙权就说,你的事务有我的多吗?

我还抽空学习呢!

于是吕蒙才开始学习最终大有长进。

【乙】当晋平公问师旷自己想学习但又担心年纪大了,已经晚了。

晋平公就说:

点上蜡烛,总比不点蜡烛黑着强吧,意思是说,学总比不学强吧。

晋平公非常赞。

同由此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为:

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

故答案为:

⑴推托;

⑵师旷回答说:

⑶青少年时期。

⑷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从文中获得启示的能力。

答题时要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从文中找出恰当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来说即可。

而概括从文中获得启示的,则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能从一个侧面谈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修辞手法;

③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等。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

”吕蒙说:

“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 

乐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

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

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吾射不亦精乎?

”康肃忿然曰:

“以吾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

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①公亦以此自矜 

矜:

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 

遣: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

④见舟而畏之 

畏: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断句,请用斜线标出。

(限断三处)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

【甲】【乙】两文都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夸耀;

随意、随便;

畏惧

(2)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1)本题要注意“遣”解释为“打发”。

(2)本题要注意“但(只是)”“颔(点头)”“得(学会)”等的翻译。

(3)这句话意思是“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据此可断句为: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

【甲】文卖油翁因为倒油的技术娴熟而得到陈康肃的尊重;

【乙】文写了南方人潜水的本领高强,北方人也来学习。

因此,通过分析可知,两文都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⑴①夸耀;

②打发;

③随意、随便;

④畏惧。

⑵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⑶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⑷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

语词后停顿;

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

介词前停顿。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甲】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

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开。

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公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

”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手熟的)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肃公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

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

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

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那么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

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注释】①没人: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 

(________) 

②尔安敢轻吾射 

(________)

④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B.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C.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D.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3)翻译下面句子。

②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难道;

方法、技巧

(2)A

(3)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八九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

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4)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

(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