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0138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

高三高考届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2012届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语文

第1卷(阅读题66分)

一、(9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道不远人”:

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

《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

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

“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

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

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

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

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

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

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

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

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

“未知生,焉知死?

”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

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

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

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

“道之所善,中则可从。

”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

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

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

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

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

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

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

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

《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

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

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

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

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0年6月12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

其先家于汝阴。

敞性公正。

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

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

敞通经传,意甚恶之。

乃言于二公日:

“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

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

”由、安惧然不敢答。

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

敞奏记由日:

“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

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

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

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

”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

敞上疏谏日:

“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

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

“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

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

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

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

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岁余迁汝南太守。

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

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

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

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

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

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家于汝阴家:

安家

B.寻公家之用寻:

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令:

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白:

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B.③④⑤C.③⑤⑥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

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

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的罪过,遭到窦宪的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

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

(3分)

译文:

____

(2)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

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4分)

译文:

____

(3)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

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

(3分)

译文:

____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水亭

蔡确(宋)①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①这是蔡确夏曰游车盖亭时所作的十首绝句中的一首,又题为《夏日登车盖亭》。

车盖亭,位于北宋时安陆境

内,蔡确在哲宗元祜年间被贬到此地。

②蔡确,北宋人,神宗年间做了宰相。

哲宗元祜二年(1087年)被罢,出知陈州,徙安州、邓州,又因《游车盖亭》诗语

涉讥讪朝廷而被追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后卒于贬所。

8.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请做具体分析。

(4分)

答:

9.《楚辞·渔父》中道:

“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言。

”此诗中用到了其中两个典故,请指出并说说用典的艺术效果。

(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

(荀子《劝学》)

(2)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

(屈原《离骚》)

(3)____,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4)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____(李密《陈情表》)

(5)____,天涯霜雪霁寒宵。

(杜甫《阁夜》)

(6)嗟乎!

一人之心,____。

(杜牧《阿房宫赋》)

(7)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

(8)________?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三、(25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1-14题。

水汪汪的眼

朱以撒

对于深度的认识,我不是从书本开始的——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很难领会数字给予的启蒙,譬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

家园中曾经有过的三眼汪汪的古井,如同三枚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皮肤上。

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

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

平静的水面,随着邻里结伴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烂银子似地荡漾波光。

甚至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色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

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日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人特意花费心机护理。

轻松地享用,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牵挂——人的本性通常如此,譬如那些会讨会要咋呼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总是被人淡忘。

“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贬低的口吻里,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它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气派。

只有与古井为邻的人才知道,古井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翠绿和润泽,有一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漾开。

没有人去追问井的来源,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不联想纷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共同拥有,人们的心态都平静得如同井内的水。

时日在井底下流逝。

当年的锋棱锐利已经成为钝拙,曾经崭新的色泽变得泛黄,一些黧黑的苔藓,星星点点地附在井壁上,让人一眼望去发出井已老矣的感叹。

冬温夏凉,井水在浑然无声的节候里默契转换。

这样的井是苍天幽深的眼神,水汪汪地参透一切天机世相。

不能如愿的井让人难堪。

当初那位手执罗盘看风水的人已经走远,掘到底才知道——问题来了。

有的井水量涓滴;有的则过于充沛,溢出不止;还有的不可食用。

一眼井让人失望了,必然果断填埋。

掘出来的土才见到阳光,又匆匆返回潮湿的地下,堆挤压实。

这时主人庆幸的是,好似一个出了瓶子的魔鬼,又被计谋引回——一个生命在瞬间夭折。

这样一来,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的井,它的生命质量令我们感佩莫名。

如果不是有意填埋,一眼井的年龄要远远超过一个人、一个时代。

深邃的井让人想起同样长久的大树,一个向下延伸,一个朝上生长。

巨大的树干让人联想起浑圆的井口和向下延伸的黑幽幽的井道。

如果不是雨水落入井内,或者风掀动树枝,安静是它们的共同语言。

干枯的井令人想起干枯的树,意味着生命已经走远,只是残骸遗留。

古井的命运比古树更为悲怆,它甚至就成了垃圾倾倒的场地,远远不如枯树在烈焰中焚化快慰。

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古井必然越来越少。

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

即使是幸存的井,井沿上已很少汲水的印记,人们只需两个手指头轻轻捻动精致的水龙头,水便喷涌而出,一种姿势从此消失。

曾经水井密集的村庄,大片大片地迁移走了。

时代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不安地移动。

整个村庄搬得彻底干净,车运马驮,手提肩扛,甚至一些破烂用具也因为车厢尚有空隙登上了旅程。

在搬不动的物品里,井是最典型的,没有谁能把它移走。

是人遗弃了井,还是井背离了人?

当人们在新的居所,品着茶,觉出口味不对,才会想起丢在荒村中的井如何甘美,想起曾经过往的日子,想起井沿边的许多故事。

不必设置悬念,一口与自己童年、少年每日相伴的古井,那种清新,连同水汪汪的神秘,已经沁入体内,纵使远走高飞,怀乡的主题如新月一般静静升起,也就是从不变的古井开始的吧。

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相厮守是一种必然。

只能这么去面对了,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那些对于古井,不,就是对于一般的井也一无所知的少年,和那些曾经享受着绠汲之乐的少年相比,体验中肯定缺失了一个空间。

一定会有些人在拨弄着便利的水龙头时,会在自己回眸的角度里,看到地下的潜流正在深处发出渴望的冲动,期待着涌出,重新成为生活的甘霖——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赐予我们的了。

(选自《2002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改)

11.第二自然段写到井,其中写到人们对井的淡忘和“坐井观天”等对井“贬低的口吻”,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塑造井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12.从艺术表达的角度鉴赏文中两个画线句。

(5分)

(1)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

(2分)

答:

(2)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3分)

答:

13.纵观全文,作者以“水汪汪的眼”为题,有哪些隐喻意义?

请分条作答。

(6分)

答:

14.这篇散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终身遗憾南柯一梦罄竹难书迫不及待

B.小题大做立竿见影事得其反不可逾越

C.刚柔相济众口铄金弄巧成拙白壁无瑕

D.生杀与夺讳莫如深咎由白取朋比为奸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市场万能的时代,艺术匠当然也就俯拾皆是,然而,艺术人的出现,至少可给我们以希望。

B.某生产食醋的厂家在食醋中添加了人T色素和黏稠剂,却大做广告“保证不添加任何人T色素”,这简直是掩耳盗铃。

C.朝鲜外交部发言人说,美国就子虚乌有的“浓缩铀计划”指控朝鲜,这只能被看成有意拖延核问题的解决。

D.吉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17.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两句填人原文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李白的《秋浦歌》描写了秋浦、清溪两河流域的山水风物、人情风俗,色调明丽而生活气氛浓郁。

在流放夜郎的途中,他还写诗忆念秋浦,____,他采过秋浦清香的山蔬,任何时候都念念不忘。

____,他甚至打算在流放期满后到桃花旧游一带隐居修炼。

可见,李白对秋浦的感情何其深厚。

①“秋圃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②“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

③“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

④“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A.①④B.③②

C.①②D.③④

18.下面一段话有4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4分)

①首届舒州读书月启动仪式的时间在2011年8月8日上午举行,②读书月以“舒台晓月,书香满城”为主题。

③据介绍,为激发广大市民进一步阅读和学习的热情,④弘扬舒州书香满城的文化传统,⑤打造学习型城市的良好氛围,⑥县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首届舒州读书月,⑦时间是8月8日至9月8日。

⑧读书月期间还将举办张恨水大讲堂、舒州文化讲座、黄梅戏论坛等。

(1)错误之处____改为:

____。

(2)错误之处____改为:

________。

(3)错误之处____改为:

________。

(4)错误之处改为:

____。

19.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使语意连贯,构成排比。

(6分)

为自己喝彩,给自己一份执著,少一些失落,多一份清醒。

人生不相信眼泪,命运鄙视懦弱者。

为自己喝彩,。

为自己喝彩,____。

这样你就会笑看沉浮,谱写自己的人生。

20.阅读下文和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据调查,在我国图书读者中,知道、听说过电子图书的人群占总体的47.4%。

过去一年阅读过图的人群中,19.3%的人口阅读过电子图书。

其中男性中21.4%,明显高于女性中的16.3%。

城镇人中电子图书阅读率为24.8%,远远高于农业人口的14.7%。

网络在线阅读是最普遍的阅读方式,选比例高达79.7%。

其次为下载阅读49.6%,这部分人群具有高学历、年龄较大、高收入等特征。

请根据上述情况,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规模的角度写出两条结论(每条不超过22字)

(1)____。

(2)____。

五、(60分)

21.以“课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在文中无依据。

2.B【解析】A“在儒家那里”错误,应为“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

C“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无中生有。

D“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3.A【解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庸》提出的一种思想,并非能达成的结果。

4.B【解析】寻:

推究。

5.D【解析】③是表现宋、袁二人的担心;④是表现窦宪打击何敞;⑤是表现百姓被他的恩德感化。

6.C【解析】“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错,应该是“认为窦宪弟笃、景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7.答案见参考译文。

(1)“依德而至”“缘政而生”各1分,后面的句式1分。

(2)“幸”1分,“由是”1分,“食之以毒”1分,通顺1分。

(3)“举”1分,“断”1分,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何敞字文高,是扶风平陵人,他的祖辈在汝阴安家。

何敞生性正直。

自己认为取舍不合时务,每被征召,常常称病不出仕。

元和中,被征召到太尉宋由府中,宋由用特殊礼仪待他。

司徒袁安也很敬重他。

当时京城和周围多处出现奇异的鸟兽草木,议事的人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何敞通晓经传,心里很讨厌这种说法。

于是向宋由、袁安二人说:

“吉祥的征兆应随美德而到,灾异因恶政而产生。

现在奇异的鸟在殿屋飞翔,怪异的草在庭院生长,不能不明察。

”宋由、袁安害怕,不敢回答。

过了不久,肃宗就去世了。

当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超过规定。

何敞上书给宋由说:

“赏赐超过限制,使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空竭,国资损耗。

推究公家的用度,都是百姓的血汗钱。

明君赏赐,应该有品级规范,忠臣受赏,也应有限度。

现在您地位尊贵责任重大,应该先正己来给群下做表率,送回所得到的赏赐的物品,再趁机陈述得失,奏请王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以节省朝廷开支,赈济穷困孤独的人,那么恩泽施与百姓,百姓高兴,上天听见看到,一定会很快感应。

”宋由没有采纳。

窦宪任车骑将军,他的弟弟窦笃、窦景一起大造邸第,征调劳役让百姓愁苦。

何敞上书劝谏说:

“我虽然是才识短浅的人,实在私下感到奇怪,认为窦笃、窦景作为亲近显贵的大臣,应当做百官的表率。

现在百姓愁苦,官府没有救助施为,反而突然大造府第,崇尚玩好,这不是用来体现美好的品德的啊,应当遣归工匠,体恤人们的困难。

”奏章递上了却没有人理会。

后来担任尚书,又上书劝谏说:

“过去郑武姜宠爱共叔段,宠爱却不教诲,最终铸成大错。

由此看来,像这样爱儿子,好比在他饥饿时拿有毒的食物给他吃,恰恰是用来害他的啊。

窦宪掌握三军的重任,窦笃、窦景总管宫中护卫的大权,而虐用百姓,过分奢侈,诛杀无罪的人。

现在人们议论纷纷,都说共叔段又在汉室再生。

虽然知道劝谏一定会有杀身之祸,但是我还要冒死进谏,是因为实在不忍心亲眼看见他们有祸患却沉默以苟且保全自己。

何敞多次极力劝谏,诉说诸窦罪过,窦宪等人深深怨恨他。

当时济南王刘康尊贵骄横无度,窦宪就奏请让何敞出京担任济南太傅。

一年多后升任汝南太守。

何敞嫉恨那些只知道引用法令条文的俗吏用苛刻之政谋求当时名誉,所以在太守任上以宽厚和善为政。

每到勘察冤狱疑案,就用《春秋》之义判断。

因此郡中的人没有怨恨,百姓被他的恩礼感化。

与父母别居的人,都回去赡养他们的父母,推财相让的有二百多人。

又整修

阳旧渠,百姓靠它获得好处,垦田增加三万余顷。

官吏百姓一起刻碑,歌颂何敞的功德。

8.纸屏风,石枕头,竹制床,诗人独卧看书,倦意袭来,随手把书抛在身旁沉沉睡去。

醒来精神一振,独自莞尔一笑,听到江上传来几声渔笛。

(2分)全诗描绘了一幅悠然、清闲的生活场景。

(2分)

9.诗中用了“莞尔而笑”和“沧浪”两个典故。

(1分)诗人以渔父自比,表现了虽身处官场,却向往自由,亲近自然,追求自在随意的生活。

(2分)含意深沉而贴切自然。

(1分)

10.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固前圣之所厚

(3)仰观宇宙之大(4)报养刘之日短也

(5)岁暮阴阳催短景(6)千万人之心也

(7)人道寄奴曾住(8)五月渔郎相忆否

11.这是一种似贬实褒、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2分)这样写,突出了古井平静低调、默默奉献的精神(2分)以及它坚守自我、润泽周边、心气开阔的品德。

(2分)

12.

(1)用拟人手法描绘出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古井被彻底毁灭,毫无生机的惨状,作者深感痛惜和无奈。

(2分)

(2)用拟人和映衬的手法突出乡村古井在时代变迁中被无情遗弃和冷落,所有的故事和思念停留在荒村,只有明月相伴,更显古井的处境孤独凄凉及作者怜爱之心。

(3分)

13.①“水汪汪的眼”是古井水清照人、润泽万物的生动写照;②是伴随时间流逝、见证世事沧桑的形象描述;③是备受人类冷落不忍退出生活舞台的心灵外化;④也是作者感叹时代变迁、同情古井悲惨命运的一双泪眼。

(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14.少年与井相伴的生活体验是人生难得的财富,为未来奠定了基础;这些人如今面对便利的水龙头,不仅会怀想往日的井边生活情境,还会激发他们对未来美好新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呼吁人们要保护古老淳朴的传统文化;由往昔到眼下到未来,由井及人,升华了主题;由实到虚,使文章摇曳生姿。

(每点2分)

15.A【解析】B“事得其反”应为“适得其反”;C“白壁无瑕”应为“白璧无瑕”;D“生杀与夺”应为“生杀予夺”。

16.C【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