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287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来指导学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重难点)

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重点)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

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

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1.(教材第4页《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

该图孔子及其弟子可能讨论哪些问题?

孔子的这些活动有何意义?

提示 “仁”与“礼”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意义:

标志着儒家学派的创立。

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

提示 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

二、老庄之学

1.特征: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

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3)政治思想:

消极避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

3.庄子的思想

(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道家思想的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

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及主张

代表人物

主张

李悝

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著有《法经》

商鞅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

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4.历史影响

(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易混易错]

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

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3.据材料,韩非《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守株待兔

提示 政治观点:

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故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原因:

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四、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

战国初期的墨子。

2.学派特点:

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主要思想

(1)思想主旨:

“兼相爱、交相利”。

(2)具体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4.主要贡献:

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4.(教材第8页学习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提示 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

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术下移,大批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题一 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思想

史料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颜渊问仁。

子曰:

②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史料中①指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②“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仪规范。

这两段史料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

提示 思想主张: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

合理性:

①春秋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

②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

2.孟子、荀子的思想

史料一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由史料可知孟子主张作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轻徭薄赋,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无敌于天下。

 

(1)根据史料一指出,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

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

提示 ①提倡“仁政”学说。

②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史料二 凡兼人者三术:

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

①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荀子·议兵》

君人者②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大略》

史料①指出列国兼并的三种形式,肯定了依靠德行兼并别国的行为;②提出“王”“霸”思想,将儒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反映出其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

 

(2)相对于孔孟的思想,史料二中荀子思想有何特点?

提示 荀子主张“德”“法”并用,恩威并施,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人物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伦理观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治国理念

“仁”

“施仁政于民”

“仁义”“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历史观

“克己复礼”,较保守

主张社会进步

主张社会进步

都主张“仁”的思想、民本思想;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段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题二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史料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

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为显著。

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了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

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史料从学术下移、传统文化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华夏文化的不断融合三个层面分析了春秋时期出现新思想的原因,其中“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诸夏文化……外族文化”是理解史料的关键信息。

 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提示 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

2.百家争鸣的影响

史料 百家争鸣是①中国古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

②后世之学问道理出自百家,后世之治世思想出自百家。

正是由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③中国古代才能在许多领域都创造出自己的文明成果。

由①中关键信息“思想大解放”,②强调对后世学问道理和治世思想的影响,③突出对古代文明发展的影响。

 根据史料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1)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思想氛围宽松,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权威。

(3)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因各诸侯国具有富国强兵的愿望,又能礼贤下士,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答案 A

解析 “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 季氏属于鲁国的大夫,却僭用了周天子专用的乐舞,孔子批判这一现象反映出孔子极力维护西周奴隶社会等级秩序,即维护周礼,因此C项正确。

A、B、D三项虽然都属于孔子的思想,但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3.“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以上材料评价的是(  )

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

C.孔子“礼”的思想D.墨子“兼爱”思想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思想有两个特征:

一是以慈悲为怀,二是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天性。

C项孔子的“礼”主要强调等级名分和贵贱有“序”,与材料主旨不符;A、B、D三项都体现了慈悲和善良,但孔子和墨子都没有强调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内心,只有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故选B项。

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老子

答案 D

解析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政”,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韩非的核心思想是“法”,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5.小成语大文化。

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

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

答案 D

解析 “舍生取义”是孟子的主张,是儒家而非墨家,故A、C项错误;“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是道家而非墨家,故B项错误。

[基础达标]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下列诸因素与其形成有关系的是(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故①正确。

私学兴盛,使学术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故②正确。

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故③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故④正确。

2.(2016·海南学考)那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觉醒、群星璀璨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矗立着一座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其中,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是(  )

A.道家思想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

答案 C

解析 由“那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觉醒、群星璀璨的时代”可知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是儒家思想,故选C项。

3.(2016·贵州学考)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  )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C.兼爱、非攻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表明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这是儒学的思想主张。

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孔子学生的来源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结合,理解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学生来源于不同阶层,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关。

孔子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从而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这一做法与瓦解分封制度和争霸战争无直接关系,动摇周王室统治基础的是私田的出现,故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

5.(2018·济南高二检测)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

A.孟子B.韩非C.墨子D.荀子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明礼义以化之”可知重视道德作用,从“起法正以治之”可知其吸收了法家思想,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荀子。

6.孔子说: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说: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答案 D

解析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所谓大臣,必须要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不应该再当大臣。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的意思是做君主的犯了很大的过错,做臣下的就要告诉君主,臣下告诉君主多次要改掉曾犯下的大过错,但是君主从不听劝,这样的话,做臣下的就可以让其他贤明的人当君主。

可见A、B、C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A、B、C项错误;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为君之道,首推的是崇高的道德,有德的人当之,故D项正确。

7.下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

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

答案 D

解析 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故选D项。

8.(2018·山西高二评估)战国时期的某一思想家认为: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孔子B.庄子C.韩非D.墨子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体现了厉行赏罚的思想,这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故选C项。

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的含义是:

对待别的国、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一样。

体现出一种普遍的、无等级差别的爱,这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B项正确。

10.(2018·株州高二检测)有人写道: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

”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和谐D.人的生命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导致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故儒家倡导“仁”、道家倡导“无为”、法家倡导“法治”、墨家倡导“兼爱”“非攻”等均希望结束动荡的现实,建立稳定的社会,即“关注社会现实”。

故选B。

[能力提升]

11.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

12.“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这反映了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

C.礼乐秩序D.法制建设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选D。

A、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它们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

13.(2018·长沙一中高二期末)《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答案 A

解析 《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

14.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写道: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

《易大传》: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司马谈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  )

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

B.维护等级秩序

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D.实现君民共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乃论六家之要旨曰:

《易大传》: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予以分析。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指六家思想各不相同,但都希望达到“天下一致”,即达到天下太平治世,故A项正确。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反对等级差别,故B、C两项不正确。

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故D项不正确。

15.(2018·绵阳高二期中)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

答案 C

解析 C出自庄子,认为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体。

因此选C项。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君轻民贵,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孔子、老子、荀子、庄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过“天”的道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哲学家对“天”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怎样的阐释。

(3)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人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请你结合时代特征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主要内涵:

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的政治:

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是指人必须顺应自然。

(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政治上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