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159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

  刘子骥阡陌交通便要还家

  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

靠……谋生。

缘:

沿。

  夹岸:

夹着溪流两岸。

杂:

别的。

  鲜美:

鲜艳美丽。

异:

诧异。

  穷:

穷尽。

舍:

舍弃,放弃。

  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

开阔明亮。

  平旷:

平坦开阔。

属:

类。

  悉:

全。

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

  咸:

都。

所从来:

从哪儿来。

  问讯:

打听消息。

先世:

祖先。

  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同乡人。

  不复出焉:

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

于之,从这里。

  间隔:

断绝了往来。

皆:

  叹惋:

感叹,惋惜。

延:

请。

  语云:

告诉说。

不足:

不值得。

  既:

已经。

志:

做记号。

  如此:

像这样。

遣:

派。

  欣然:

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缘:

缤纷:

仿佛:

  豁然开朗:

俨然:

阡陌:

  交通:

具:

要:

绝境:

  无论:

向:

  及:

诣:

遂:

  规:

寻:

妻子:

  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三部分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

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美丽、神秘、幸福。

  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美;

土地美;

屋舍美;

田池美;

桑竹美;

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教师小结: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

“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

“不复得路”、“未果”

  感受桃花源的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黄发垂髻:

“怡然自乐”

  住民:

“往来种作”

  渔人: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2、小结: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

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

  4、预习《桃源与沅州》。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2】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里指出: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

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

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1.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

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

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美、乐、奇)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

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

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

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

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

(明确:

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

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

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

作者为什么要写呢?

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

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

《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